再说元和十四年(819)农历正月十四日,韩愈离开京城长安,走了150里路,来到秦岭山脉的蓝田县境蓝关,恰遇天下大雪,侄孙韩湘从后边追赶上来。

韩湘见祖叔公已是上了年纪之人,身边又没有亲人相随,很不放心,于是下决心一同前往潮州,以便朝夕侍奉身旁。韩愈很有感触,于是吟出一首千古名篇《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孰能无感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1)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抱着“欲为圣明除弊事”的一念至诚,但却落得个“夕贬潮州路八千”的悲惨下场,这是他自己万想不到的。事已至此,他来到蓝关,仍抱着恋阙思京、忠心事上的情怀,这表明韩愈是个忠君、爱国、爱民的儒家维护者。

这次遭受的打击,是他有生以来最大的一次,所以也产生了绝望之感,预料此去定会死在贬地,故嘱咐侄孙:在瘴疠的韩江之滨为我收回尸骨吧。

过了秦岭山脉,进入商洛山区的武关(又称秦关),遇见一群从吐鲁番发配流入湖南的囚犯,韩愈触景生情,写了《武关西逢配流吐蕃》诗,感叹自己不如这些囚犯,因为囚徒经过服刑期满,就可以回归家园;而自己却年近黄昏,还要受几千里道途的磨难,到潮州又是一个险恶的环境,不敢指望能活着回京城。

孰能无感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2)

进入河南南阳,时已开春,城外一片青绿桑麦,鸟儿飞叫。韩愈此时稍有心情欣赏大自然美丽景色,然而忽地又转乐为悲,吟出《过南阳》诗以哀叹。

二月初二日,来到湖北襄州宜城(今宜城县)。古时楚国的鄢县,就在宜城县南九里处,这里有楚昭王庙,还有许多遗物古迹。韩愈是个好古的人,自然要去楚昭王庙考究一番。他在庙内题了一首诗。当晚,在驿馆代侄孙韩湘作《宜城驿记》,记述古宜城和昭王庙的历史情况。

离开宜城,进入湖南,经夏口、岳阳,过洞庭湖,再由湘江乘船溯江而上,越过五岭,进入岭南道北境。来到韶州昌乐(因这里有昌山、乐山而得名)泷头(今广东省乐昌县境),韩愈泊舟上岸,向地方官打听去潮州的情况,并写了《泷吏》长诗。诗中介绍他被地方官——泷吏呵斥一番。

实是韩愈借泷吏之口,抒发他被贬谪的委屈心情与自我规劝。泷吏越责问,则越显得韩愈的案情冤枉,从而也更使人感到“圣主”宪宗不圣明。诗还巧妙地痛骂那些“仁义饰其躬,巧奸败群伦”的贪官败类和无能的官员。

孰能无感韩愈(欲为圣明除弊事)(3)

舟沿武溪水(今武江)南下,河道弯曲,水流湍急,犬牙似的石头布满江面,不时撞破船底,或翻船覆舟,十分危险。经过一番搏斗,挨过昌乐险段,进入曲江界,水势才逐渐平缓。过了有名的韶石山下,便是韶州府了。

韩愈忆起童年时期跟随长兄、长嫂来韶州度过三年时光,抚今思昔,42年过去了。想那时,家庭人口众多,有长兄、嫂嫂、侄儿老成和乳娘等好多亲人,如今他们都已经作古了,只剩他一个人重过旧地,感慨万端,愁肠百结,不由得吟出《过始兴江口感怀》诗:

忆作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目前百口还相逐,旧事无人可共论。到了韶州,韩愈拜访州刺史张蒙。张刺史没有因为韩愈是个路过的“贬官”而对他冷漠,而是十分热情给予接待,这使韩愈感到很宽慰。

分手之后,韩愈到了离韶州府80里的宣溪,还收到张蒙派人送来叙别信,这使韩愈感激不已,当即挥毫写了热情洋溢的绝诗两首,表示对张刺史的答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