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帝黄初四年春三月,汉主病笃,命丞相亮辅太子。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不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注】笃:1.忠实;一心一意:~厚。~志。情爱甚~。2.(病势)沉重:危~。病~。3.很;甚:~爱。~好(hào)。

股肱之力,意思是指自己的所有力量;形容做事已竭尽全力。

译文:魏文帝黄初四年(223)春三月,汉主病情严重,命令丞相诸葛亮辅助太子,汉主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比曹丕高出十倍,肯定能安定国家,最终成功一统的大业。假如嗣子可以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假如他没有才能,您可以自己取而代之。”诸葛亮哭道:“我怎么敢不竭尽辅助之力,奉献忠贞的节操,并以死相继呢!”

五月,太子禅即位,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亮将入寇(入侵),与群下谋之。丞相司马魏延曰:“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横门①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注】夏侯楙(mào),字子林,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名将夏侯惇之子,三国时期魏国官员、将领,其妻为曹操之女清河公主。

假作为动词的时候,有以下义项:(1) 通“叚”。借。兼指借出和借入。以书假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2)租赁;雇佣。久假而不归。——《孟子·尽心上》(3)凭借。假舆马者。——《荀子·劝学》(4)授予;给予。假大兵权。——清·梁启超《谭嗣同传》(6)宽容;宽饶。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北史·魏世祖纪》(7)通“嘉”。赞美,表彰。假而礼之,厚而勿欺,则天下之士至矣。——《管子·小问》

译文:五月,太子刘禅登位,政事无论大小都由诸葛亮决定。诸葛亮准备入侵,与众部下商量。丞相司马魏延说:“听说夏候楙是武帝的女婿,胆小没有谋略。如今给我五千名精兵,直接从褒中出军,走到子午谷而向北,不超过十天时间,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到达,肯定丢下长安逃跑,把横门的官府仓库里和平民的粮食,足够使部队都有吃的了。这样,就一举而可以平定咸阳以西了。”

亮以为此危计,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

译文:诸葛亮认为这计划危险,不如安安稳稳地经由宽广平坦的大道,可以平安地夺取陇右,肯定万无一失地攻克而不用担心意外,所以不采用魏延的计策。

【注】虞作为动词时有以下义项:(1)猜度,料想。《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2)忧虑,忧患。唐韩愈《与凤翔邢尚书书》:“戎狄弃甲而远遁,朝廷高枕而无虞。”(3)准备,防范。《孙子·谋攻》:“以虞待不虞者,胜。”(4)企望,期待。《左传·桓公十一年》:“且日虞四邑之至也。”(5)欺诈。尔虞我诈。(6)通“娱”。《左传·昭公四年》:“恃险与马,而虞邻国之难,是三殆也。”

后出师表诸葛亮原文(诸葛亮出师注解翻译答案)(1)

始,亮使赵云、邓芝为疑兵据箕谷,而身率大军攻祁山,戎陈(军队)整齐,号令明肃(严明)。魏以汉昭烈②既死,是以(因此)略无备豫(防备),而卒(通“猝”,突然)闻亮出,朝野恐惧。

译文:开始时,诸葛亮派赵云、邓芝为疑兵占据箕谷,而亲自率大军攻打祁山,军队阵容整齐,号令严明。魏认为汉昭烈已经死了,因此毫无防备,究然听说诸葛亮出兵,朝廷与民间都很害怕。

初,越巂[xī]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亮深加器异(器重)。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译文:起初,越巂太守马谡才华和器度超过常人,喜欢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将他作为特殊人材,非常器重。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马谡的话往往超过实际情况,不能重用他,你一定要把他看清楚。”

后出师表诸葛亮原文(诸葛亮出师注解翻译答案)(2)

亮犹谓不然(认为···正确),及出军祁山,以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节制调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据守)城。郃绝其汲道,大破之,士卒离散。亮乃收谡下狱,杀之。亮自临祭,为之流涕。

译文:诸葛亮仍不以为然,等到出兵祁山,诸葛亮让马谡在前面督率各部队,与张邰在街亭交战。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制调度,行动、措施烦琐扰人,舍弃水源而到山上扎营,不下来据守城池。张郃堵绝他的引水渠道,然后发动进攻,把他打得大败,士兵逃散。诸葛亮拘捕马谡入狱把他杀了。诸葛亮又亲自去祭吊,为他流泪。

蒋琬谓亮曰:“昔楚杀得臣③,文公④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

【注】春秋时期,鲁襄公三年(公元前570年)六月,诸侯会盟于鸡泽(今河北邯郸北)。晋悼公之弟杨干于曲梁(鸡泽附近)扰乱晋军行列,晋中军司马魏绛杀其驾车者以惩戒之。悼公因此升魏绛为新军佐。

译文:蒋琬对诸葛亮说:“从前楚王杀了得臣,晋文公露出喜悦的神色。如今天下没有平定就杀害有才能计谋的人,难道不可惜吗!”诸葛亮流着眼泪说:“孙武之所以能够在整个天下都制服敌人、取得胜利,是因为施行法令严明:因此杨干违反法令,魏绛把他的仆人杀了。如今天下分裂,战争刚刚开始打起来,假如再废弛法令,哪里还能讨伐敌人呢!”……

后出师表诸葛亮原文(诸葛亮出师注解翻译答案)(3)

是时,赵云、邓芝兵亦败于箕谷。或劝亮更(再)发兵者,亮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破贼,乃为贼所破,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

【注】这时,赵云、邓芝的部队也在箕谷被打败了。有人劝诸葛亮再调兵出征,诸葛亮说:“我军在祁山、箕谷都多于敌人,没有打败敌人,却被敌人打败,这里的问题不在于士兵少,而在于我自己。如今我想要裁减军队,精简将领,明确刑罚,反省过失,为今后研究一个改变现状(以获得成功)的方法。假如不能这样的话,即使士兵多又有什么用呢!

自今已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过失),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于是考(核实)微劳,甄(甄别)壮烈,引咎责躬,布(宣布)所失于境内,厉兵讲武,以为后图,戎士简练,民忘其败矣。

【注】跷足,qiāo zú,意思是形容时间的短暂。

引咎责躬,意思指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简练,在学术技艺上下功夫磨练。

译文:从今以后,凡是为国家忠心谋虑的人,只要尽心竭力地指责我的过失,那么大事可以办成,敌人可以消灭,在短期内就可成就大功。”于是对有微小功劳的人也在核实后加以提拔,对勇敢有气节的人在甄别后加以表彰,承认错误、责备自己,在国内宣告所犯的过失,磨砺士兵,讲习武艺,以此为将来打算,将士精心操练,百姓忘记了自己的失败。

【注】①横门:长安城北西侧第一门。②汉昭烈:指刘备。③得臣:春秋楚人。曾率楚军围宋,与救宋之晋、齐、秦联军战于城濮,楚军溃败,被楚成王赐死。④文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诸葛亮出师》,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B.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C.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D. 闻夏侯楙/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直从褒中出/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弃城/逃走/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听说夏侯楙是武帝的女婿,胆小没有谋略。如今给我五千名精兵,直接从褒中出军,走到子午谷而向北,不超过十天时间,就可以到达长安。夏侯楙听说我突然到达,肯定丢下长安逃跑。

“精兵五千”是定语后置句,“五千”是后置定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C。

“长安”是“到”的地方,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

故选B。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嗣子,中国古代帝王继任者的称谓,后泛指太子,此处指刘禅。

B. 股肱,股指大腿,肱指手臂,此处指辅佐君主的重臣。

C. 邸阁,中国古代官府设立的用以储存粮食等物资的仓库。

D. 四海,意同“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中的“四海”,泛指天下。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泛指太子”错误,嗣子指有继承权的嫡长子,不一定是太子。

故选A。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主看中诸葛亮的超群之才,曾在病重时交代他:假如刘禅可以辅助的话就辅助他;假如刘禅没有才能,诸葛亮可自己取而代之。

B. 诸葛亮认为魏延一举平定咸阳以西的计划很危险,不如安稳地经由宽广平坦大道夺取陇右,而不用担心意外,所以没采用魏延之计。

C. 蒋琬认为天下未平就杀害有才能、计谋的人很可惜,诸葛亮便用孙武制胜于天下和魏绛斩杀杨干的事例进行了强有力的反驳。

D. 诸葛亮在祁山、箕谷之败后没有盲目增加兵员,而认真反思原因并制定了赏罚分明、磨砺士兵、讲习武艺等一系列举措以求成功。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 “魏绛斩杀杨干”错误,由原文“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可知,应是斩杀杨干的仆人。

故选C。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以汉昭烈既死,是以略无备豫,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

(1)第一个“以”,动词,认为,第二个“以”,介词,因为,“是以”,因此;“既”,已经;“略无”,毫无;“卒”,突然。

(1)魏认为汉昭烈已经死了,因此毫无防备,突然听说诸葛亮出兵,朝廷与民间都很害怕。

(2)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

(2)“减”,裁减;“思过”,反思过失;“校变通之道于将来”,状语后置,为今后研究一个改变现状(以获得成功)的方法。

(2)如今我想要裁减军队,精简将领,明确刑罚,反省过失,为今后研究一个改变现状(以获得成功)的方法。

14. 诸葛亮执行军法处死马谡,为何祭吊时却流下眼泪?请结合文章分析原因。

(1)马谡不听诸葛亮节制调度导致大败,眼泪为马谡自招杀身之祸而流;(2)马谡才能超过常人,可堪大用,诸葛亮杀了他将失去一员大将,眼泪为痛失人才而流;(3)不杀马谡就会导致法令废弛,无法让众人信服而继续讨伐敌人,眼泪为自身无奈而流;(4)刘备临终前曾提醒诸葛亮马谡常言过其实,不可重用,眼泪为不听刘备之言后悔而流。(答出任意3条即可,如有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

由“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大破之”可知,马谡违背诸葛亮的节制调度,行动、措施烦琐扰人,舍弃水源而到山上扎营,不下来据守城池,张郃堵绝他的引水渠道,然后发动进攻,把他打得大败,所以马谡是自招杀身之祸,诸葛亮为此流泪。

由“越巂太守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亮深加器异”可知,越巂太守马谡才华和器度超过常人,喜欢谈论军事谋略,诸葛亮将他作为特殊人材,非常器重,但现在却不得不杀了他,所以诸葛亮是为自己失去一员大将而流泪。

由“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邪”可知,诸葛亮认为如今天下分裂,战争刚刚开始打起来,假如再废弛法令,哪里还能讨伐敌人呢,所以只能杀了马谡,否则无法服众,这是因为无奈而流泪。

由“汉昭烈临终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可知,刘备临终前曾告诫诸葛亮,马谡此人不可大用,但诸葛亮没有听信刘备,依然重用马谡,结果导致街亭失守,这是为没有听信刘备之言而后悔落泪。

后出师表诸葛亮原文(诸葛亮出师注解翻译答案)(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