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编自杂志文章《论网络伦理问题下的主体性重建》,原文刊于《现代商贸工业》(国内统一刊号:CN42-1687/T;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3198)2018年25期。【本文为全文】

作者简介:赵淑芳(1994—),女,山东东营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摘要:网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问题和挑战,网络已经让人类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人的本性,尤其是人们的主体性问题。文章的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了网络伦理问题下的主体性重建的背景,人们过多的依赖网络,过多应用网络;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网络世界中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具体表现,主要表现在信任网络信息放弃了真正的沉思,沉迷于虚拟世界造成了社会责任感淡漠,深度依赖网络失去了对真实交往的兴趣三个方面;第三部分从自我主体意识不强,自我社会定位不准,自我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三个方面分析了网络世界中人的主体性问题出现的原因,文章的最后提出了网络伦理问题下的人的主体性重建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网络;问题;主体性;重建

虚拟和现实哪个更重要(教你如何认清虚拟和现实)(1)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数据时代,网络技术和手机媒体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快速的融入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因为网络发生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关心的高等教育事业对网络的依赖性也在不断的加强,不管是在图书馆、教室、实验室还是餐厅都对网络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网络中的万千数据每分每秒都在递增中不断的更新,这些数据每天都在冲击着知识领域,因此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络世界里寻找自己想要的信息,人们之间可以随时随地的分享和互动,任何人都是数据的发布者和传播者。

1 网络伦理问题下的主体性重建的背景

当前,网络的不断应用已经让人们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本性,尤其是主体性,这导致了人们过多的依赖网络,习惯了在网络中寻找现实生活中没有的东西,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出现道德冷漠;人们习惯将自己的信任放在虚拟世界中,总是想着依靠互联网来解决自己的“各种”问题,人们正常的现实生活被异化了。学生是一个广泛应用网络的大群体,任何阶段的学生都在不断的依赖互联网。尤其是新世纪的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在迈入大学的校门后,脱离了高中紧张的学习环境和严肃的纪律后,由于过多的应用网络,自己本身的价值观没有形成,无法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善恶,导致这个群体多出现道德失范行为。总而言之,网络问题层出不穷,我们应将人的主体性重建提上日程来。

2 网络世界中人的主体性问题的具体表现

主体性是人的本质规定,是言说者建构主体的能力,语言在主体性建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只有言语者用人称代词 “我”建立起一个观察和认识主体,自我意识和自我概念才得以建构。明确“主体”的概念是理解主体性的前提。当然不同学科对主体性的界定是不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在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让我们认识应用了网络后,科技却正在慢慢地侵蚀着人的主体性,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人的主体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信任网络信息放弃了真正的沉思

网络的出现让很多大学生放弃了真正的沉思,任何问题只会依赖网络解答,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这一现象引发了社会的担忧。一方面这一现象会逐渐减弱人们的表达能力甚至沟通能力,另一方面,搜索出来的网络信息减少了人们真正思考的时间, 现在人们每天都在浏览虚拟世界中的信息,看似是吸收了大量的信息,实则人们的思考能力每况愈下,真正的沉思时间逐渐减少,导致人们的主体性开始萎缩,紧接着人的功利主义就会趁虚而入。

2.2 沉迷于网络世界引发社会责任感淡漠

新世纪的大学生是使用网络的最大群体,自从网络被广泛应用以来,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最大,互联网的不断应用导致许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主要在于他们本身内心单纯,经不起网络的诱惑,加上网络环境的混乱导致大学生的自制力差,网络带给他们虚拟的互动使他们不能遵守现实生活中的角色扮演规则,不能履行相应角色的义务,虚拟世界中过度的自由感使这个群体容易不考虑做事的后果,造成互动过程中社会责任感的淡漠。

2.3 深度依赖网络导致人们生活被异化

在这个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年代,电脑、手机、平板样样都是建立在新信息技术之上的,人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建立在新信息技术之上的虚拟空间,长期的依赖互联网导致人们只能按照也只会按照被技术规定好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来进行选择,于是人们甘愿陷入这个技术陷阱里,从而导致人类平时的生活被异化了。例如越来越多的适龄人群通过网络app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通过网络这个中介进行谈婚论嫁,网婚的现象已是层出不穷。

3 网络世界中人的主体性问题出现的原因

3.1 自我主体意识不强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沉迷于各种网络工具,比如现在常用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我们在认识到网络的应用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也应逐渐认识到人们正在被这些琳琅满目的网络工具控制,人们正在无限制的依赖网络,很多网民在自己过马路时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手机,完全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手机在多大程度上解放了人们,也在多大程度上抑制了人们”[]。可以说人们现在的闲暇时间都交给了虚拟空间,尤其是对现实生活极为不满的一些人,为了发泄自己在生活、工作、学习中的消极情绪,没日没夜的上网打游戏,在游戏中寻找快感,完全不顾他人的劝阻,遇到困难就会选择到虚拟世界中逃避,过多的沉迷网络逃避现实,也正因为如此,网瘾者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某些挫折,对真实生活越感到不满,就会越多的投入到网络世界中,笔者认为其根源在于自身主体意识欠缺。

3.2 自我认同能力不强

在虚拟世界中可以实现主体身份的虚拟化,这导致人的主体自我认同出现问题,人们逃避现实沉迷于虚拟世界,找到在现实生活中没有的存在感和胜利感,实现自己主体身份的虚拟化。比如最近特别流行的“王者荣耀”、“英雄联盟”等游戏,周围的朋友沉迷于其中难以自拔,这些游戏不仅仅是带给人们娱乐,人们也可以在游戏中扮演多种角色,努力“赢得”各种比赛,享受比赛成功的喜悦,并且目前很多游戏的背景也十分美观,完全符合人们的需求,就这样人们有机会实现主体身份的虚拟化,虚拟生存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网瘾者可以从一个场景切换到另一个场景,造成了心灵的分裂,从而逐渐迷失自我。

3.3 自我对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

网民可以说是与日俱增,甚至很多人经常开玩笑说,中国现在最不缺的就是网民。现在多数大学生为独生子女,由于缺乏社会经验,习惯了诸事依赖父母,开始走向社会时难免会遇到各种挫折,自己工作能力不强,难免会遇到别人的批评指责,与社会上其他人员的关系处理的不够融洽,不同阶层的学生们往往容不下一丝委屈,承受能力低,为发泄自己不满情绪,逃避社会的挫败感,很多人选择上网通宵,在游戏世界中寻找成就感,在网络中拉帮结派,还有的整日拿手机刷微博、看微信,与网友聊天,无所事事,大好年华就这样慢慢逝去了。我们知道在虚拟世界中的价值评价标准往往是不同于现实世界中的评价标准的,学生们可能在没有走向社会前经常会得到老师、父母、同学的认可,踏入社会后,往往遭到一些挫折而选择在网络中逃避,殊不知是自己对现实社会的适应能力不强导致的。

4 网络伦理问题下的人的主体性重建的策略

根据网络世界中人的主体性问题以及问题的原因,我们应将主体性重建提上日程来,为虚拟世界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具体的策略有以下三个方面:

4.1 把握虚拟与现实的度

日常生活中应认清网络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合理利用它的积极作用,明确自己作为现实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要认识到自己是网络公民,明确作为网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为建设合理有序的网络公共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明确网络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要把握好虚拟与现实的度。现在互联网带给人们的巨大诱惑使人类难以抗拒,数以千计的网民习惯在这中虚拟世界中刷自己的存在感,那么我认为既然这种理想是对现实的超越,就说明目前的现实还是无法实现,如果忽视了现实无法实现的客观条件,那么就会混淆虚拟与现实。如果网民不是讲网络当作替代工具,而是当作自己真实交往的辅助工具,就不会混淆虚拟与现实的主次,避免上网时的精神兴奋,不上网时精神不振的落差。虚拟空间与现实社会是息息相关的,上网时我们应该严格的遵守现实社会中的规则,遵循社会实践的规律,行使应有的权利,履行应尽的义务,由我们人类制定虚拟空间中的规则,而不是相反,在人机交流中把握好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度,重建人的心理,让人的主体性重新回归。

4.2 身体以更加明确的形式出场

要增加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契合,身体必须要“出场”,以更加明确的方式出场,而不是“隐藏”起来。现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规范制度日益完善,身体的参与逐步得到实现。比如,以前银行的有些业务可以在网络上操作一下,或者可以可以委托他人拿自己身份证到银行中办理,直到现在任何业务必须是本人在柜台机办理,柜台机首先会与身份证核实是否是本人;再比如,现在的淘宝网已经要求本人拿身份证实时上传之间照片,不管是卖家还是买家都要求是实名制,现在流行的很多网络软件,如支付宝,摩拜单车等都要求是实名制,这说明目前网络对网民的规范已经要求身体以更加明确的形式出场,不能脱离对身体的诉求,如果否认这一点,那么就会导致身体和心灵的分离。为此,重建身体已经成为网络生存的必然要求,身体必须要以明确的形式主动参与进来,坚决不能脱离对身体的诉求,当然也要考虑感觉的因素,让感觉参与到网络设计中来。

4.3 还原人心智的自由之身

重建人的主体性,就必须不断反思人自身的观念,必须改变人自身的观念,从观念上走出主体性的困境。人们要想不受当前新技术的约束,首先必须要还原人心智的自由之身,从人的自由意志出场,遵守人内心的选择。著名技术哲学家肖峰认为,面对“科技成瘾,”重要的不是抛弃科技产品,而是需要科技理性,正确认识到科技的作用,树立自主意识。“使人走出自己所造成的蒙昧状体”[]。因此,让人们的自由意志“重新出现”,尊重和倾听人们自己内心的自由选择,从而化解人的主观危机的路径,使人的主体性得到重新的回归。

5 结语

网络在被广大网民接受和宠爱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系列的主体性问题,因此,我们要时刻关注人们的网络伦理问题,关注人的主体性重建,呼吁人们遵守现实社会中和网络社会中的规则,遵循网络社会的规律,行使网络公民应有的权利,在虚拟社会中履行应尽的义务,努力维护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营造网络社会的良好道德氛围,为建设合理有序的网络公共领域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成晓光. 语言哲学视域中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建构[J].外语学刊,2009.

[2]汪民安. 手机:身体与社会[J].文艺研究,2009(7).

[3]王国豫. 反科技换不来人类自由[N].人民日报,2015-5-18.

------------------------------------

编辑:郭琼瑶 实习编辑:蒋代美

欢迎进入中国知网~《现代商贸工业》杂志阅读和参考引用原文

《现代商贸工业》杂志官方投稿邮箱:xdsmgy@vip.163.com;官方网址:http://www.xdsmgy.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