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改革 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福建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福建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福建职业教育闯新路谋新篇)

福建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

深化供给侧改革 打造福建版“二元制”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开放性强,距离就业近,非常具有体制机制的创新空间。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历史阶段作出的战略部署,也是福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然选择。

办学活力焕发 福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亮点频现

福建认真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更多精力投入到职业教育发展上,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政府统筹推进力度空前。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加强省级统筹。福建省政府部门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对建立福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谋划。建立了由省领导任召集人,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的省级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政府统筹、部门协同推进机制。

二是办学体制机制更加开放。

多元投资主体职教集团实现破冰,在工商注册成立龙岩市医药卫生等3家职教集团。莆田市珠宝玉石行业协会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联办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大力推行现代学徒制,遴选99个省级试点,其中5个入选国家试点行列;在全国率先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是师资建设机制灵活高效。

兼职教师实现了政府“买单”,允许职业院校将不超过总编制的30%用于自主聘请兼职教师,由同级财政按编制内教师平均工资水平核定补助经费。教师评价机制更加完善,允许中职学校教师评聘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允许高校教师评聘正高级实验师,允许实习指导教师评聘专业技术职务。

四是闽台交流与合作特色鲜明。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拥有独特的“五缘”优势,在大陆率先颁布《福建省促进闽台职业教育合作条例》。闽台高校“3 1”“4 0”“校校企”联合培养人才,年选派500名学生赴台学习,接收1500多名台生来闽就读;共建4个师资闽台联合培养中心,2015年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福建高校引进台湾全职教师132名,实现福建高职院校部分院系委托台湾学校管理,闽台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实现制度化、常态化。

从供给侧发力 加快发展福建特色现代职业教育

来闽视察期间,殷切希望我们努力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为此,党中央、国家从战略全局考虑,出台了支持福建进一步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确定福建作为全国第二批自贸区建设试点,把福建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支持力度前所未有。建设新福建需要提升综合经济实力作支撑,需要保持较快且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速度,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中与经济社会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肩负着为建设新福建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的重要职责,担负着把“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的时代重任。

新形势下,福建必须抓住新机遇,补短板、奋起直追,集中财力、精力,做专、做特、做优职业教育,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更好地服务新福建建设。

一是围绕产业优化职业教育布局。

职业教育极鲜明的特征是服务产业发展,必须围绕产业需求办学。一方面,建设“亲产业”职业院校。实施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一批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的示范性现代职业院校,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另一方面,打造“亲产业”专业结构。围绕产业调专业,主动适应福建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紧密对接区域产业的专业群,努力形成与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相适应的专业布局。突出办学特色,行业性职业院校重点办好本行业相关专业,相关专业招生比例要达到60%以上;区域性职业院校重点办好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专业,要提高招收本地生源的比例,增强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

二是建立校企“二元”主导协同育人模式。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离不开行业企业,发挥好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是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适应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扩大现代学徒制试点范围,打通招生招工“双通道”,推动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逐步实现全省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全覆盖。深化“二元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企业提出人才需求,采取单独招生方式,招收企业在职员工,建立以行业企业与学校二元主体、学徒与学生二元身份、师傅与教师二元教学、企业与学校二元管理、企业与学校二元评价、毕业证与职业资格证二元证书、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二元学制等“七二元”为主要特征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企业技术工人学历提升通道,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适应性不强的问题,努力实现高效、高质、精准的职业教育人才供给。

三是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系统化培养体系,推进一批行业特色鲜明、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联系密切的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大学;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探索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推进普职融通,开展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学分互认、相互转学试点;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建立教育与就业的旋转门,畅通在职人员“学习—就业—再学习”的通道。

四是多元投入激发办学活力。

福建有民办高职院校23所,每百万人口民办高校数居全国首位。用好民办教育这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对探索建立多元办学机制,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具有重要意义。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开展公办、民办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试点,推动企业和公办职业院校合作举办混合所有制的二级学院。加大民办学校扶持力度,建立民办院校分类管理基础上的财政、金融、土地、人事等方面差异化扶持政策,健全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助学贷款、基金奖励、捐资助学等制度;建立民办学校教师从教津贴制度,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教师发放从教津贴;允许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专任教师参加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促进民办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黄红武)

强化政府统筹 打造职教品牌

晋江市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五位,现有年产值超百亿产业集群6个,“国字号”企业品牌130项,上市公司44家。近年来,晋江市政府部门大力引导企业开展产品、技术、品牌、管理和商业模式等“五个创新”,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智能化改造,企业用工结构明显优化;始终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围绕产业发展需求,统筹推进职业院校发展,形成合理布局、错位发展、特色突出的办学格局。

一是加大投入,强化保障。

加强经费倾斜,2015年职教经费投入达到2.5亿元,并专项投入1500万元支持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和聘请校外“能工巧匠”。加强政策支持,2008年,在全省率先成立职教中心办学领导委员会,加强组织领导,先后出台支持职教发展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文件,有力推进“现代学徒制”等重点改革,推动职教创新发展。加强基础建设,近3年投入4亿元用于学校扩容和实训设备购置,新增职教用地120亩。现拥有1所国家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校。

二是创新模式,产教融合。

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用工需求,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开展企业专业技术工种供需调查,针对各行业需求,校际差异化设置专业,32个中高职专业涵盖全市各个制造业行业,拥有国家级别重点专业1个、省级6个、泉州市级12个。特别是主动适应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业态、新产业发展,顺势开办新专业,积极服务智能制造、“数控一代”工程及莲花汽车、集成电路等大项目建设。推行现代学徒制,专门出台实施细则,安排专项资金,在2个中职专业开展试点,15名专业师傅带了100名学徒,加快培育“工匠型”人才,带动一批企业培育工匠精神、工匠文化。开展产学研合作。引企入校,建设“教学、实训、生产”一体化实体性职教集团,今年底将建成智能装备、纺织服装和汽车维修等5个职教集团。

三是引育结合,优化师资。

引人才,启动实施教育人才引育计划,拿出1500万元专项用于引进高水平教育人才,并将职教人才纳入其中,加大安家补贴、家属就业等政策倾斜。既从外面引,也从本地企业引,建立企业技术骨干名录,聘用企业技术人才兼任实训指导老师。育名师,出台名师工作室补助办法,每个工作室每年补助5万元,建立考核机制,要求名师带团队、出成果,带动教学水平整体提升。蹲点学。一个是到企业蹲点,鼓励职校教师到企业参与技术研发、测试,在生产中检验教学;另一个是到高端平台蹲点,组织骨干教师到台湾职校交流,并在北京服装学院、东华大学等高校开办培训班。

四是宣传引导,转变观念。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社会重新认识职教、关注职教发展,引导家庭帮助孩子掌握一技之长。重点是打通两个通道:一是升学通道。实行职校统一招生政策、统一招生宣传,开展职校“宣传周”活动,大力宣传职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有序组织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学校。同时,对升入本地两所高职院校的,第一年免学费。二是就业通道。专门针对职校组织就业招聘推介会,每年有500多家企业进校招聘。同时,开展职校承办技能大赛、工业设计大赛等活动,成立职校学生创新创业基地,拓宽就业创业渠道,每年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就业率在98%以上,为社会输送2.65万名新型产业工人。

(晋江市教育部门)

突出企业主体 创新“二元”育人模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众收入水平的提升,珠宝玉石的需求不断增加,成为一个朝阳行业。行业在发展,企业在发展,但是人才的问题怎么解决呢?莆田市寿山石雕行业协会牵头,组织区域内相关企业,投入资金5000多万元,与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共同成立了上塘珠宝玉石学院,以企业为主,采取现代学徒制模式,共同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一是以企业为主招生。采取大师“现身说法”,企业的工艺美术大师深入学校,告诉学生、家长,学手艺可以不念书,但结果不一样:不念书,到底只是个手艺人;念书,却可以成长为大师,实现人生出彩。以招工做招生,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解决学生后顾之忧。在校学生从起初的几十人增加到现在的近500人。

二是以企业为主设置课程。根据珠宝玉石人才成长过程规律,企业与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具体方案,按照“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3个级别、“通识模块、工艺美术模块、专业主干模块、雕刻技术模块、创意设计模块”5个模块,重构课程体系,加大了实践和创意课程比例,形成创意核心、实践主体的课程特色。

三是以企业为主培养。以前珠宝玉石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传统的师带徒模式,学徒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不足,发展潜力受限”的“天花板”现象。上塘珠宝玉石学院开展的现代学徒制,除了学院专业教师外,还安排了24名行业大师和能工巧匠分工带徒;全过程实行“工学交融”培养,在实践中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中领会实践。真正实现教室与车间合一、老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教程与工艺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学业与立业合一,很好地解决了人才成长“天花板”的问题。

四是以企业为主评价。如何保证学成,给家长、给学生、给社会一个交待,是学院一开始就考虑的最重要的事。为此,建立了“过程考核、师徒捆绑”的双目标考核制度,将学生的学习目标分解到每个教学单元,实行日清周过的考核,保证学习目标的达成。

这些基于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变革做法,得到了政府、学生、家长、同行的认同,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2015年,2名学生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3名学生荣获中国玉石雕刻艺术“百花奖”铜奖。莆田市寿山石雕行业协会及合作企业也坚定了合作信心,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正在牵头组建珠宝玉石职教集团、打造省级珠宝玉石产业公共实训基地,实现校企双赢。

(莆田市寿山石雕行业协会)

立足林业 突出特色 服务行业发展

福建是林业大省、强省,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省内仅有的一所林业高职院校,始终坚持“姓林”,突出“林业”特色,紧紧围绕福建生态省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服务行业发展能力。

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服务福建生态省建设

融入产业、融入行业、融入企业和融入职业,始终是构建人才培养体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专业设置上,为适应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新要求,打造了林业类、园林园艺类等专业群,形成了与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相契合的专业结构;课程开发上,融入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技术标准,构建了体现森林生态效益、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教学上,全过程引入行业企业,使行业企业需求在人才培养中得到全面反映,探索出一条“学校办实体,产学研紧密结合,打造育人大平台”的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

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创新与实践,学生的岗位技术能力、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生态伦理道德、爱岗敬业精神等职业素养显著提升,并以“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鲜明特色,得到各地林业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学院《基于福建生态省建设的林业类高职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成果获得2014年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

主动服务行业企业,助推林业产业发展

广泛开展林业技术技能人才培训。

以漳州市林业部门、德化县林业部门、清流县林业部门等为依托,建立5个校外人才培养培训基地,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技术培训、技能鉴定。主动承担全省林业部门领导实务培训、林业系统军转干部培训和林业站长能力培训、全省林业科技特派员培训、林业行业技师培训等各类培训。近3年来,年均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达1.35万人次,是全省林业行业规模最大的职业培训与技能鉴定中心之一。

大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

建成集技术示范、技能培训、技术推广和新品种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服务“三农”示范基地,面向种养大户、家庭林场主、林业合作社负责人和返乡创业农民工等新型职业农民开展成人大专学历培训,做到“讲给林农听,做给林农看,指导林农干,帮助林农赚”,培养了大批“技术能指导、生产能示范、致富能带头”的乡土人才,有效地推动了林区经济社会发展。

积极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成立技术服务和产业实体,改革职称评聘晋级考核指标,引导和激励教师“走出校园、走入行业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形成“产业反哺专业、项目反哺教学、企业反哺学校”的良性循环。近3年,学院在全省推广林业实用新技术90项,完成技术服务70项;主持各级科研项目84项,其中8项获得省、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与32家企业对接;累计发现植物新品种5种、福建植物分布新记录种15个,已成为全省林业行业重要的技术应用、开发和推广中心。

(福建林业职业技术学院)

创新办学模式 服务县域经济发展

长乐市职业中专学校是一所县级中职学校,坚持围绕县域特点办学,以培养“本土化”人才为核心,积极探索县级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模式。

积极引入社会资源,激发办学活力

长乐市民间资本较为雄厚,学校约30%的学生毕业后进入家族企业工作或直接创业,因此家长不仅是学生的父母,同时也是学生将来的雇主。根据这一特点,学校联合众多学生家长及校友创办的中小企业,共同组建长乐市职教集团,构建了“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家长联动”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巧借学校独有的地缘、商缘、人缘优势,破解了“校热企冷”的职教难题。目前,学校已成功引进5个行业协会驻校办公、3家企业在校内组建教学工厂,并成立了4个技术研发中心和5个大师工作室。

围绕县域产业办学,培养“本土化”人才

长乐发展什么产业,学校就办什么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根据长乐产业结构及时调整专业,如长乐大力发展纺织产业,学校就设置了纺织技术及营销、针织工艺等专业;长乐创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学校就开设了动漫与游戏制作、网络技术等专业。目前,学校开设的6个专业群全部与长乐重点发展产业相对应,基本实现重点专业对区域内重点行业的全覆盖。每年为长乐市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000多名,缓解了企业的用工需求。

根据企业需求办学,服务中小企业发展

一方面,针对企业职工技术技能提升的需要,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围绕“让联办企业满意、让培训学员满意”的培训目标,提出“服务基层进社区,服务企业进车间”的要求,建立了灵活多样的社会服务运行机制。承担了长乐纺织城经营户素质提升工程等培训项目,根据区域内企业职工的培训需求开展菜单式培训。今年,已累计开展各项培训1.1万人次。

另一方面,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需要,大力开展技术服务。充分利用学校实训基地、师资队伍等优势,为县域内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等服务。建立了纺织品设计、服装产品开发、动漫技术研发中心和企业财务咨询等4个工作室,面向企业和商户提供技术培训学习、咨询服务和技术支持。与武汉纺织大学共建纺织品检测及研发公共服务中心,为中小型微企业提供“一站式”技术测试、咨询和培训服务,有效地缓解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技术人才数量少、水平低、创新力弱等问题。今年,已累计提供技术服务40多项、1000多人次,纺织品检测及研发公共服务中心已成为长乐纺织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中小企业“二次创业”的加油站。 (长乐职业中专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