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原文新征程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首都发展始于党的十八大,是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是深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生动实践,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首都新动能发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首都新动能发展(新时代首都发展体现首都工作五个)

首都新动能发展

《报告》原文

新征程上,摆在我们面前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首都发展始于党的十八大,是对北京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的方向,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重大转变,是深入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生动实践。

新时代催生新概念,新征程步稳蹄更疾。昨天,市委书记蔡奇在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所作的《报告》,一共从十一个大方面举旗定向绘蓝图,其中第二项“大力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努力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走在前列”更是统揽全篇,《报告》中,“首都发展”四个大字可谓浓墨重彩、力透纸背,一共出现了20次。纵览《报告》不难看到,首都发展是为首都北京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铺就的通途、渲染的底色,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根本任务。纵观《报告》,首都发展反映了首都工作的“五个不断深化”。

首都发展是首都工作历史进程的不断深化。《报告》中凸显的首都发展,应该说是在首都工作实践中,根据不同历史阶段的工作规律,逐步深化、定型的。《报告》中清晰描绘了这一历史进程: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在党中央领导下开展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建成了“十大建筑”、地铁1号线、首钢、密云水库等一系列重大工程,推动北京从消费城市向生产城市转变;上世纪90年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中,市委提出发展“首都经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是为了探索适合首都特点的经济发展之路;进入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概念被鲜明地提出来,是为了牢牢守住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强化首都全国政治中心、全国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更好履行首都职责和使命,使北京的建设发展更加符合党和人民的需要。

首都发展深化、定型的历史进程,生动说明了建设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国首都、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进程就是首都工作的“纲”的形成过程,纲举才能目张,《报告》明确要求,“全市各项工作都要向此聚焦”。

首都发展是首都工作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北京因都而兴、因都而立,《报告》明确“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就是首都功能的发展”。其要义就是强化首都战略功能定位,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北京青年报记者系统梳理了《报告》中为此“要义”而阐释的三种关系:

一是“都”与“城”的关系。《报告》中指出二者的辩证关系即“紧紧围绕实现‘都’的功能来布局和推进‘城’的发展,以‘城’的发展更高水平服务和保障‘都’的功能”。具体地讲,《报告》勾勒出了“四个中心”的战略蓝图:在政治中心服务保障方面,《报告》提出稳步推进核心区功能重组,推动中央政务功能向长安街沿线相对集中布局。持续抓好中南海—天安门广场、长安街沿线、玉泉山及周边空间管控和综合整治。进一步降低人口、建筑、商业、旅游“四个密度”,让核心区逐步“静下来”。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方面,《报告》提出要办好北京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深化文明城区创建、坚持“老城不能再拆了”、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建设书香京城、博物馆之城。在提升国际交往中心功能建设方面,《报告》提出在京北、京南、京东分别推进奥林匹克中心区功能升级、雁栖湖国际会都扩容提升、建设第四使馆区、完善城市副中心、南部地区等区域国际交往服务功能等。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报告》提出高水平建设三个国家实验室,推进在京全国重点实验室体系化发展。加强基础研究,开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攻关,实现“从0到1”突破。进一步强化“三城一区”等科技北京的国家战略。另外,《报告》还就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做出全局部署。

二是“舍”与“得”的关系。从聚集资源求增长到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报告》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其中就包含首都建设中“舍与得”的辩证关系。据了解,除了推动区域批发市场、一般性制造业等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当前的“疏非”已经到了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双向发力的阶段。“一核双翼”,雄安一翼是外向发力;北京一翼则是优化核心功能,把‘白菜心’做好。北京,也因此成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城市。

三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这就是《报告》中提到的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报告》的第五部分用一个章节充分论述了如何“把北京发展纳入京津冀空间考量”,包括疏整促专项行动如何“不走回头路”“留白增绿”;每年千亿投资高水平建设城市副中心形成协同发展“桥头堡”;积极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扎实做好后冬奥文章,“实现冬奥遗产利用效益最大化”。

首都发展是对首都工作根本要求的不断深化。纵观《报告》,始终贯穿着“发展是硬道理”的务实理念和系统观念,在第三部分“牢牢把握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大力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第四部分“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都对“高质量发展是首都工作的根本要求”做出了深刻论述。

首都发展,重在“发展”,要在“高质量”。《报告》在论述今后五年奋斗目标的7条路径时,量化了“高质量”发展的概念——即经济总量突破5万亿大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领先。

首都发展的高质量,体现在具有首都特点的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报告》对此给予系统梳理和论述,包括——巩固完善高精尖产业格局;高标准推进“两区”“三平台”建设;打造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造新需求;深化“放管服”等经济领域重点改革;打造一流国际航空“双枢纽”等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统筹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首都发展是对首都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不断深化。《报告》将人民生活幸福归结为首都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个论述本身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体现。《报告》在第六部分等处,用了朴实而深情的语言从“七有”要求和市民“五性”需求等角度,充分展示了让人民幸福生活是“国之大者”的城市治理理念。“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说明了回应民生问题的广度;“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说明了落细落小、扎实办好民生实事的态度;“坚定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共同开创首都北京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说明了推动新时代首都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度。

纵观《报告》第六部分,更高水平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包括——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坚持不懈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深化接诉即办改革等多个方面。

首都发展是对首都工作站位以及标准的不断深化。《报告》指出,新时代首都发展标准就是首善。首善之区就是要率先示范、立标杆、树旗帜。在这方面,《报告》擘画的蓝图深刻而丰富。《报告》中指出的北京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其根本内涵就是危机中育先机,变局中开新局。在北京已经确定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明确指出,“北京要走在全国前列,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率先”在这里就是指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北京基于首都的战略定位,有责任率先探索这一路经,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报告》将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标准概括为“首善”,无疑显示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担当精神和进取状态。

文/本报记者 武文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