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4年,吴越爆发夫椒之战,吴王夫差击败勾践,顺势攻下越国都城会稽,之后夫差接受奸臣劝说,放过了勾践与越国。但20年后,勾践率领大军灭了吴国,夫差自杀身亡。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夫差不灭越国,最终却被越国灭亡,给后世帝王留下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对于吴王夫差为何不杀勾践,史书着重描述了五种人:敢于进谏、眼光长远的忠臣伍子胥,贪婪误国、善于谗言的奸臣伯嚭,目光短浅、贪图享乐的吴王夫差,足智多谋、善谋人心的文种,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最终,勾践接受文种建议,贿赂了吴国太宰伯嚭,通过伯嚭劝说了夫差答应越国求和,同时夫差断然拒绝了伍子胥的忠言,越国与勾践得以逃过一劫。
然而,作为春秋时的一代雄主,夫差经历过无数刀光剑影,勾践卑躬屈膝的求和,奸臣三言两语的劝说,就能让他放弃灭国之功,放弃灭亡数百年的仇敌越国?本世纪初,清华大学获赠一批战国竹简,其中《越公其事》就改写了历史,揭开了夫差放过勾践与越国的真相!
春秋晚期,中原霸主晋国为了疲楚,就扶持了东南吴国,将战火烧到楚国东部。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领伍子胥、孙武等攻克楚国都城,后来在秦国帮助下,楚国才收复国土。之后,楚国开始大力扶持越国,以越国牵制吴国,所以这时楚国的范蠡、文种都去了越国。
公元前496年,阖闾攻打越国时,勾践想出一个绝招,派三百死囚走到吴国阵前自杀,此举吸引了吴军注意,勾践趁机突袭大破吴军,还重伤了阖闾。战后不久,阖闾重伤不治而亡。
夫差继位之后,为报国仇家恨,一直整军备战。二年之后,勾践听说夫差正在练兵,准备攻打越国,于是不顾文种劝谏,执意出兵攻吴。于是,吴越双方在夫椒相遇,结果越国大败,吴军趁势进军,还攻下了越国都城会稽,勾践只带5000人退守会稽山。
在这种情况下,勾践派文种以美女、财宝贿赂伯嚭,请他劝夫差允许越国臣服,所谓“臣事吴、男女服”。伍子胥极力反对,认为此时斩草不除根,将来必然后悔,还以韩浞不杀夏后相孕妻,导致少康灭了韩浞为例来说明。但夫差拒绝伍子胥的忠言,还是听从伯嚭的建议,最终越国与勾践都得以保存,《史记》记载“吴王不听(伍子胥建议),听太宰嚭,卒许越平,与盟而罢兵去。”
以上是《史记》的记载,一个目光短浅的吴王形象跃然纸上。其实,《史记》中的夫差还算不错,《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更为离奇,勾践在失意时还会吟诗,夫差更是昏聩透顶,看到美女、珍宝就顿时昏了头,又偏信奸臣的话,毫无雄主气象。
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夫差之所以不灭越国,真是因为偏信奸臣、贪图美女珍宝吗?清华简《越公其事》揭示,夫差不是不想灭越国,而是很难做到。
夫差兵围会稽山后,勾践派文种议和,文种求和时对夫差说越国“有带甲八千,有旬之粮,且上下同心”。所谓“带甲”,是指身穿盔甲的士兵,在当时属于精锐中的精锐。之后,吴国观察越国兵马,发现的确还有八千精锐死士,还有一战之力,于是夫差灭越的想法动摇了。
《越公其事》:吴王闻越使之柔以刚也,思道路之修险,乃惧告申胥(伍子胥)曰:“孤其许之成。”.......吴王曰:“.......今我道路修险,天命反侧。岂庸可知自得?吾始践越地以至于今,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今彼新去其邦而笃,毋乃豕斗,吾于胡取八千人以会彼死?”申胥乃惧,许诺。
夫差自我评估之后,发现吴国并没有必胜的把握:首先,文种不卑不亢刚柔有度,说明越国有忠臣,不会自乱阵脚;其次,“思道路之修险”,远离本土作战,存在很多风险;第三,“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但越国还有八千带甲之士,双方决战胜负难料;第四,越国八千士兵士气很高,上下同心,拼死决战。可见,夫差答应越国臣服的原因,没有涉及贪财好色、刚愎自用、拒绝忠良、任用佞臣,而是由于一系列的客观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传统史书说夫差与伍子胥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但《越公其事》揭示夫差摆事实、讲道理,说服了伍子胥,最后“申胥乃惧,许诺”,君臣协商,一团和气。
尤为让人惊讶的是,夫差答应越国臣服之后,对待越使文种的态度非常谦卑,与史书记载的骄横跋扈形象完全不同。
《越公其事》:吴王乃出,亲见使者,曰:“君越公不命使人而大夫亲辱,孤敢脱罪于大夫。孤所得罪,无良边人,称尤怨恶,交构吴越.....孤用愿见越公,余弃恶周好,以徼求上下吉祥。孤用委命竦震,蒙冒兵刃,匍匐就君。孤敢不许诺恣志于越公?”
面对败军之将,夫差语言谦卑,毫无战胜者的志得意满之情,比如说“孤所得罪,无良边人,称尤怨恶”,不像战胜者的言辞,反像战败者委曲求全的言辞。如果不知道战争结果,单纯看这一句话的话,大概会以为越国才是战胜者。
其实,春秋时的很多战争,属于征而服之的战争,而非灭国之战,因此战胜他国之后,在言辞上往往都比较谦恭,最终让对手心服口服。因此,夫差这番话比较符合春秋时期的情况。
综上可见,《越公其事》不仅解释了夫差不灭越国的原因,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夫差。
但既然夫差不灭越国,有着不得已的客观原因,那么为何很多史料却歪曲事实?原因很简单,春秋时期灭国无数,但主要是一些小国,而像吴国这样的大国被灭,则是一件核弹级的大事,引起了很多人的深思,为了劝诫君王远离美色珍宝,对待敌人不能心慈手软,以保持国家传承,于是有人歪曲了吴越战争,根本目的是劝告本国君王。
参考资料:《越公其事》、《史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