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诗人

韦应物

调笑令韦应物几几年写的(韦应物做一个好官)(1)

韦应物(737~792),出身京兆韦氏,少时为玄宗近侍,豪纵不羁。安史乱起,流落失职,始立志读书。先后做过洛阳丞、滁州刺史、左司郎中、苏州刺史等,故世称韦左司或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描写山水风光与隐逸生活著称,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存诗近六百首。

最近读吴兴华《风吹来水上:致宋淇书信集》,1942年12月25日信中说:

中国最高的诗歌只存在五古里面,后兴的七古七律七绝等诗体,可爱之处指不胜屈,尤其是七古到韩、苏手里简直是光怪陆离不可端倪,但high seriousness与最后神化的一点只能在五古里找到,你看阮籍、陈子昂之所以凌跨千古,只在那几首五字诗上,岂是偶然?

在1943年2月20日的信中,他又说,作为超乎众物之上的情感的最高表现工具,五古得剔除“选体”、王孟山水、韩苏韵文,“只剩下一些言语极简、立意极高,高到令人仰看欲眩的地步的诗。这种欣赏看似无奇,其实非日夕枕藉诗歌不易发现。”

吴兴华精于中西诗学,他的话有相当的权威性。钟嵘《诗品序》早就说过,四言诗文约意广,而“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但钟嵘的时代七言诗还罕见,吴兴华是拿七言诗来比较的,若论“指事造形,穷情写物”,七言诗岂不更为详切吗?但是,他提出一个高度的庄严

(high seriousness)

问题,确是见道之言。至于“最后神化的一点”是什么?我们可以感知,很难言说。但我发现可以通过一个诗人的诗来加以言说,我指的是韦应物。

调笑令韦应物几几年写的(韦应物做一个好官)(2)

韦应物苏州石刻像

韦应物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收在《唐诗三百首》里,一般人都熟悉。诗写于苏州刺史任上,三十多年后白居易亦守苏郡,刻此诗于石以致敬,称其“最为警策”: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疆。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这是名句中的名句,历来为人盛赞,有的说“清绮富丽”,有的说“都雅雍裕”。刺史官署上,侍卫执戟成列,气象森严,足见郡守之威仪。但韦长官的居室(“燕寝”)中是要焚香的。(唐李肇《国史补》:“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在焚香扫地而坐。”)这两句诗好,就好在阳刚与阴柔的互补。“森”“凝”二字精炼,可见韦应物写诗并非一味清淡高古。正如起首亮出郡守的排场,可见韦氏做官也非一味散淡风雅。他不是徒有威仪的首长,但威仪也不能没有。若只写“燕寝凝清香”,不写“兵卫森画戟”,那主人公就成一江湖散人了。

接下来两句尤其散:“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做官的都应该撸起袖子加油干,很热,很忙,“逍遥”之闲态,“池阁”之闲地,“清凉”之闲意,皆非所宜也。但是,古代官箴却是政尚简易,催科不促,狱讼不繁,不好事。所以才会“公门多暇日”,也才能有与诸文士燕集的雅兴。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烦疴”

(kē)

原指积劳久病,这里指暑热和庶务带来的烦闷郁卒,由海上吹来的风雨一扫而空。“复”字暗示这样的嘉会是经常性的。“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意思是事理明白,且搁置小是小非;天性达观,也不用缩手缩脚。主人不拘礼节,宾客也就能放得开。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是惭愧自己平日高高在上,没有走群众路线去体察民情。(“康”字牵于句法和韵律,属于“以偏代全”,指疾苦与康乐。)其实这是谦辞。韦应物稍早所写的《夏至避暑北池》里,有“高居念田里,苦热安可当”之句,可见他是个把百姓疾苦时刻放在心上的好官。而且,“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又说明他严格按上级规定办事,皇上诏令天下禁屠宰捕捞,他也就不具馔鱼肉,只备下蔬果,请大家慢用。好在宾主饮酒赋诗,神欢意畅,不禁有飘飘欲仙之感。

最后四句,是说我今天才验证了,苏州素来文风很盛,人才很多,果然是天下大郡,不仅GDP和财政收入高,而且人文荟萃。这真是善颂善祷。作为一郡的最高长官,对治下的土地和人民应有此礼敬,口吻也大方而得体,《唐贤清雅集》评为“蔼然情词”“深识至言”。但明人杨慎《升庵诗话》虽称此诗为一代绝唱,却恨其结句画蛇添足,有打油腔。他假托宋人《丽泽编》所收此诗无后四句,而顾况的和诗也只有十六句,认为此乃“吴中浅学所增,以美其风土”,应该删掉。

这说法倒是节外生枝了,而韦诗并非如此。此诗题为《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一二句点出“郡斋”,三四句说明“雨中”,五至十六句叙述“燕集”,最后四句缴足“诸文士”, 可谓秩序严整,脉络分明。但通篇语调却款款而娓娓,心境疏放开朗,气象高华庄重。正如当时人刘太真《与韦苏州书》云:“是何情致畅茂遒逸如此!”

作者

:江弱水;

编辑

:覃旦思;校对:吴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