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隐含着她们不同的爱情观

陈能雄/文

贾府中才女众多,她们爱好诗词歌赋,举办过多次诗会活动。第一次集体性写诗活动,是在元妃回乡省亲之时,但这次她们是奉元妃之命所作,主要是写歌功颂德的应制诗,并非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等到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人搬入大观园,大家组建海棠诗社,此时所吟咏的诗词,才是真正在写自己,或借景抒怀,或托物言志。

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观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1)

诗社成立之日,大家就以白海棠为题,各写一首七律。贾探春、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先后完成诗作,各人有各人的学识修养,各首诗又各首诗的情感寄托和思想内涵。这里我主要讲一下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咏白海棠》,她们是在描写海棠花,同时也是在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词一句中隐含着她们不同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待感情的不同看法。先来看一下薛宝钗的诗:

【七律】咏白海棠

薛宝钗/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观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2)

薛宝钗在诗中把白海棠的形神描摹出来,同时她以白海棠自喻,写出自己大家闺秀的形象。薛宝钗的首句“珍重芳姿昼掩门”, 她是崇尚妇德的姑娘,珍重自己美好的芳容,爱惜自己纯洁的名声。她大白天都关着门扉,一个人在房内穿针绣花,浇花赏花。薛宝钗不会随意外出会见青年男子,家人也不允许她这样做。

薛宝钗是养在深闺的姑娘,足不出户,青年男子很难看到她的芳容。在《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里,贾宝玉和王熙凤中了马道婆的邪术,发疯癫狂,王熙凤拿着刀到处乱砍。文中有一句话描述薛蟠的心理:“又恐薛宝钗被人瞧见,又恐香菱被人臊皮。”原来当时大观园一片混乱,贾珍、贾蓉等男子都进来看热闹,薛蟠居然会怕妹妹被其他男子看到。我们现代人很难理解古代的这种思想,薛宝钗被男人看一眼又不会掉块肉,薛蟠有必要着急吗?由此可见,薛宝钗从小是生活在传统妇德思想的氛围下,她善自珍重,连白昼也关紧闺门就可以理解了。

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观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3)

第四句“冰雪招来露砌魂”,正是薛宝钗说自己冰清玉洁的风骨,她保持女子的操守。薛宝钗觉得女孩子做针线纺织才是本分,她小时候也和林黛玉一样喜欢看《西厢记》、《牡丹亭》等书,但她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沉迷其中,她知道这些杂书会移人性情。薛宝钗听说过戏书中公子小姐互赠绢帕玉佩的故事,她不会效仿这种与男子暗通款曲的做法。当薛宝钗在滴翠亭听到小红和坠儿的悄悄话,小说中描绘她的反应是“心中吃惊”,脂砚斋点评这个细节时言:“四字写宝钗守身如此。”薛宝钗守身如玉,像小红这种传递信物给贾芸的事,她是不敢去做的。

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观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4)

最能体现薛宝钗爱情观的诗句在第三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薛宝钗是个清纯玉女,她一身淡雅素洁的装扮,不喜欢戴花擦粉,浓妆艳抹。她借用白海棠的“淡极更艳”,来表明自己的天然美。脂砚斋在点评下半句时说:“看他讽刺林宝二人着手。”薛宝钗借诗句来讽刺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感情,“二玉”互相爱恋,又互相猜疑,惹得愁绪满怀,贾宝玉变得痴痴傻傻的,而林黛玉更是为此伤心洒泪。同时,薛宝钗此句诗也是对林黛玉的忠告,她深知林黛玉体弱多病,病根症结主要在心上,爱的越深,伤的越深,她劝告林黛玉不要往男女之情上面想,否则会越陷越深,病情加重。

虽然薛宝钗对宝玉有好感,但她在感情上是选择“掩门”,保持少女一贯的矜持,不会主动追求或者迎合,而是默默地等待幸福的降临,等待长辈们的安排。薛宝钗和贾宝玉在一起时,都是聊一些正经的话题,像她坐在贾宝玉旁边拿着针线绣鸳鸯这种事,只是她一时未留心,偶然失态。薛宝钗在感情之事上,总是从容淡定,心平气和,也就少了一些为情所困的烦恼。

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观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5)

而贾宝玉对矜持端庄的薛宝钗敬重三分,不敢言语冒犯,更不敢动手动脚。相反,贾宝玉在林妹妹面前则比较放得开,当他看到薛宝钗雪白的手臂,心中羡慕,暗想这个膀子要是长在林妹妹身上,还可以摸摸,这并非是亵渎林黛玉,而是贾宝玉从小和林妹妹耳鬓厮磨结成的亲密之情。

我们再来看一下林黛玉的诗:

【七律】咏白海棠

林黛玉/诗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观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6)

林黛玉是最后交稿的,而且是在看了薛宝钗和贾宝玉的诗作后提笔写诗的,这或许是她故意与薛宝钗唱反调,又或者这本来就是她内心的真实情感。关键还是看首句,薛宝钗是“珍重芳姿昼掩门”,她把大门关严实,而林黛玉稍有不同,她是“半卷湘帘半掩门”,她把窗帘卷起一半,把门开掉一半。林黛玉对窗外新奇的世界有些向往的,对美好的爱情还是满怀憧憬的,况且这个想叩开她心扉的人是她最心爱的贾宝玉,这个更符合少女的真实性情。

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观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7)

林黛玉比之薛宝钗,她与贾宝玉的关系更加亲密深厚,两人青梅竹马,情同兄妹。薛宝钗也认为:“宝玉和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的,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无忌,喜怒无常。”林黛玉和贾宝玉长大后,这份纯洁的兄妹之情逐渐上升为朦胧的男女之情,她们之间除了敏感的感情话题外,其他事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

贾宝玉一时间还没有收敛小时候的行为,看到林妹妹哭了,就亲自为她擦拭眼泪,见她衣服穿得单薄,就会关心地摸摸她的身子,担心她着凉。林黛玉已知道男女有别,怕招来闲言碎语,见贾宝玉还是这么随便,就会故作生气地阻止他动手动脚。贾宝玉只能以《西厢记》的戏词来试探林妹妹,林黛玉又羞又恼,她不能确定贾宝玉是真情实意,还是一时戏言,拿她消遣,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世俗礼法不允许青年男女私定终身。她只能把爱意藏在心中,发乎情,止乎礼,与贾宝玉保持着合理的距离。

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观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8)

能体现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的心思的,是“潇湘馆春困发幽情”那一回。贾宝玉生病的那一个月里,林黛玉在潇湘馆闲得无聊,心中想着宝玉,偶然说了句:“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感叹。这话不意间被站在窗外的贾宝玉听到,他笑着走进去,满面羞容的林黛玉赶忙掩袖装睡。而婆子们以为林黛玉还在睡梦中,叫贾宝玉等下再过来。林黛玉想和贾宝玉说说话,怕他就此离去,就翻身坐起来与贾宝玉聊天。贾宝玉故伎重演,以“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的戏词试探林妹妹。林黛玉仍然生气,当袭人进来叫贾宝玉去见老爷,她又坐立不安地替宝玉担心了一整天,少女“半卷半掩”的复杂心理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

后来,贾宝玉派晴雯送了三块旧手帕给林黛玉,林黛玉猜出了其中的深意,她又喜又怕,喜的是手帕代表着宝哥哥的浓浓爱意,怕的是私相传递手帕是不被当时的礼法所容许的。林黛玉内心缠绵不已,在手帕上题写了三首感人至深的绝句,也代表她默许了这份感情。

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观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9)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诗中也有借海棠花来表明自己清新高洁的品质,她有梨花的三分洁白,也有梅花的一段香魂。她的“秋闺怨女拭啼痕”之句,表明无限心事难以诉说。她的感情就如“半卷半掩”的窗门,那打开的半扇门代表着她想追求爱情,那关闭的半扇门就是世俗礼法的条条框框,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时代里,她上无父母做主,下无媒人牵线,一个女孩子家怎好说出心中的爱呢!

其实,林黛玉的这首诗可以结合贾宝玉的那首《咏白海棠》来看,贾宝玉的首句是“秋容浅淡映重门”,一个“映重门”代表着他想叩问门内的女孩。他的第二联“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上半句代表貌比杨妃的薛宝钗,下半句代表有西施之美的林黛玉,说明贾宝玉对门内的薛宝钗和林黛玉都感兴趣。但他心中更爱林黛玉,这个从他的第三联可以看出,“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这个“晓风”和“愁千点”就代表着贾宝玉的绵绵爱意,而“宿雨”就是那个为爱涕泪的林妹妹。脂砚斋在点评这一句诗时,认为贾宝玉本来可以把诗句写得更加优美,只是他一心记挂着林黛玉,老是往这方面想,诗意才会受限制。贾宝玉心中的爱也难以说出,他在最后一句里发出了爱的召唤:“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他希望那个“独倚画栏”的林黛玉能读懂他的心思。

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观比较(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咏白海棠诗)(10)

而我们再看林黛玉《咏白海棠》诗的最后一句,明显带有回应贾宝玉召唤的意思,“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林黛玉的“倦倚西风”四字呼应了贾宝玉“独倚画栏”四字,只是她对这份爱羞于启齿。

薛宝钗和林黛玉有着不同的人生经历,她们有着不同的爱情观。面对贾宝玉的“映重门”,她们两人选择的不同的方式,一个是选择“掩门”,这个也并非是她永远关闭爱情的大门,只是时机未到;另一个则是“半掩门”,说明林黛玉比薛宝钗更爱贾宝玉,但她始终保持着纯洁无暇的品行,没有逾越过礼法允许的距离。

宝黛的爱情也妙在一个“半卷半掩”,倘若《红楼梦》的爱情都是写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婚前都是“掩门”,那么这个爱情故事就变得索然无味。宝黛的爱情有迎有拒,有开有合,两人又没做出越矩之事来,合理的距离产生了不一样的美感。他们几经波折,缠绵悱恻,故事凄美动人,感人至深,使读者感其爱情之美,感其情感之真,更为他们没有走到一起感到些许的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