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赵匡胤,很多人对他的生平事迹不是很感兴趣,唯一感兴趣的就是最后是他的弟弟当了皇帝那一场谜底案件。更有的人说,如果赵匡胤能够早点立了自己的儿子当太子,那么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那么我们今天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到他死之前,连一个太子都没有立的原因。

为什么说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却为何不能传位)(1)


说起这个,我们还是要先来说说赵光义的位置来的正不正,因为如果赵光义的位置来的很正的话,那么就很理解赵匡胤为何不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了。因为很明显,他这个位置是要留给自己弟弟的,也就是说从头到尾他就根本没有让自己儿子继承的意思。

可是,赵光义的位置来的正不正呢?从一个五代的惯例来说,他的位置来的还算正。这个所谓的惯例就是当尹京的亲王就是下一任的继承人。不过这个所谓的制度,其实在赵光义当皇帝之后的五年时间中,都一直没有出现过,后来还是赵普说出了这个话,是先后的遗言,才坐实了他的皇位来的很正。那么就有疑点了,为何在之前没有这样的内容呢?要等到这么久才拿出来?已经是皇帝的赵光义和赵普做了什么样的交易?所以正不正还是有待后话。

为什么说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却为何不能传位)(2)


当然了,也可能是的确存在这个制度。从之前赵匡胤要迁都就可以看出来,在赵匡胤活着的最后一年中,他非常想把自己的都城迁到洛阳,至于要迁到洛阳的原因可能就很简单了,因为不迁都的话,就必须要接受这样的制度,如果迁都成功,那么赵光义这个亲王就不存在了,也就是说,可以不用把位置交给赵光义。

而从赵匡胤对他弟弟的平时的做法,也可以看出来赵匡胤是相当的宠爱这个弟弟,大有位置就是传给他的想法。其中有好几件事情就可以证明。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赵光义养着一群武将,还有死士的时候,赵匡胤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只是如此,还赏赐了钱财给他们,有种你们能够帮助他,是我心之所向的意思。还有一件事情,就是在晋王生病的时候,作为哥哥的他,亲自给晋王进行针灸,并且在赵光义怕疼的时候,赵匡胤甚至在自己身上做实验,然后在给晋王动手。

为什么说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却为何不能传位)(3)


从这两件事情,我们都可以看出赵匡胤很是宠爱这个弟弟,在有着如此深厚的感情之下,是不是赵匡胤就是要把位置传给他的意思呢?可能会有,尤其是第一件事情,如果说他并不想传位给自己的弟弟,那么在有武将时刻围绕在他周围的时候,他应该选择的是处罚,而不是奖励。而且如果说他真的不想传位给赵光义,那么他完全没有必要对待赵光义那么亲厚。所以说,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虽说种种的疑点都证明了赵匡胤一开始就准备传位给弟弟的征兆,但是这不能证明赵光义的皇位就来得很正。从赵匡胤的迁都来看,他就不是很想把位置传给赵光义。那么就只有一种可能,他想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不能,甚至在死之前,都没有立自己的儿子当太子。这其中的原因就得从下面开始分析了。

我们先来看最开始,当时赵匡胤通过了一场兵变,获得了最后的皇帝位置。一般在兵变之后,朝廷内部是不太稳定的,需要不断的洗牌才能够稳固朝局。在加上那个时候,除了内忧还有外患,也就是后汉、南唐等等之类的敌人。在这个时候,赵匡胤根本没有精力考虑要立太子的事情。而且在当时,这些儿子都没有成年,暂时不立也可以理解。

为什么说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却为何不能传位)(4)


可是后来呢?为何不立?这就要说起赵匡胤的位置了,他这个位置能够得来,有两个人的功劳是最大的,一个是赵普,一个就是赵光义。而赵普对于他的威胁不大,因为早在一开始他就把赵普外放了,剩下的一个就是赵光义。如果说他早日就立了太子,那么他根本不敢保证赵光义会不会在他死后对自己的儿子下手。说白了,早点立太子,对于他来说只是把儿子陷入了一个更为艰难的境地。

或许你们会说,那个时候的赵匡胤的儿子也不算小了,并不存在什么“国少主疑”。的确,已经26岁的长子的确不小了,可是他有什么呢?他没有威望,连手底下的那一部分人都压不住,跟赵光义相比,他就是一颗鸡蛋,而赵光义是石头,你说谁会输?很明显是他的儿子。毕竟你看赵匡胤自己要迁都,作为一个皇帝都要听赵光义的意见,更何况一个什么都不是的儿子了。

为什么说儿子才能传宗接代(却为何不能传位)(5)


所以可以猜测,赵匡胤不立太子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他的儿子威望不足,不想过早的将他推出去。或许他是想要等到成熟一些,有了和赵光义对抗的实力再推上去。只是很可惜,赵匡胤没有活到那个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