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中医学人体部位名称,泛指肋弓以下之腹上部;下,上下之下;俞,气血转输之处穴在背部,能治胃脘部痛症,故名该穴又有许多别名胰俞、胃管下俞、胃管下俞三穴、胃下俞、脺俞、八俞该穴解剖位置位于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和最长肌有第八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八胸神经后外侧支,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胃脘穴位置和作用?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胃脘穴位置和作用(健康术语-胃脘下俞穴)

胃脘穴位置和作用

解读

胃脘,中医学人体部位名称,泛指肋弓以下之腹上部;下,上下之下;俞,气血转输之处。穴在背部,能治胃脘部痛症,故名。该穴又有许多别名胰俞、胃管下俞、胃管下俞三穴、胃下俞、脺俞、八俞。该穴解剖位置位于斜方肌下缘,有背阔肌和最长肌。有第八肋间动、静脉背侧支的内侧支;布有第九胸神经后支内侧皮支,深层为第八胸神经后外侧支。

应用领域

(一)取穴:俯卧或俯伏,于第八、第九胸椎棘突之间,旁开1.5寸处取穴。(二)主治:胃痛、胰腺炎、糖尿病、胸胁痛、呕吐、咳嗽、咽干。配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太溪主治消渴病。(三)刺灸法1、毫针法(1)以30号1寸毫针,直刺0.3~0.5寸,有局部酸胀感。注意:如果一时针感不显可停针待气,不可盲目深刺,以免刺破胸膜,伤及肺脏,引起气胸。(2)以30号1.5~2寸毫针,斜向脊柱刺入1~1.5寸,局部有酸胀感,有时可向前胸放射。2、艾灸法(1)艾炷隔姜灸或隔药饼灸5~10壮,艾条温和灸或回旋灸10~15分钟。(2)温针灸:将纯艾条切成1.5厘米厚之艾段,取鲜橘皮(或干品用温水浸泡变软)剪成2平方厘米大小并切一长约1厘米的切口。选定穴位后,取1.5寸的毫针直刺入本穴,然后将艾段插于针柄顶端并与之平齐,取备好之橘皮套在针身靠近皮肤处,使橘内皮贴近皮肤,取一硬纸片隔在艾段与橘皮之间,从靠近皮肤一端点燃艾段。燃尽后依据症情再灸1~2壮。每日或隔日1次。本法用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3、穴位埋植将03号医用羊肠线剪成1厘米长的线段,放入黄芪注射液中浸泡4~6小时后,用时取出,将药线从高压消毒后的备用9号腰穿针的尾部放入,用针芯推至针尖部,备用。双侧穴位均取,用0.5%碘伏常规皮肤消毒后,将腰穿针快速刺入皮内,然后针尖向内下斜刺至相应深度,行提插捻转补法。待患者有酸胀感时,停止手法。左手持腰穿针向外提,右手将针芯向里推,使药肠线停留在体内。用无菌棉球按针孔,将针退出。针眼敷创可贴。15天埋药线1次,4次为一疗程(以上均须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本法用于2型糖尿病。

参考文献

1.樊岚岚.《经络穴位速查图典》: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2.张仁.《经外穴精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3.梁繁荣.《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