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请动动手指点点右上方的“关注”,后续我们会为您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方便您及时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不论是在文化艺术高度繁荣的现代,还是在生产力水平有限的古代,人们对于美的追求都是不变的;而以美学元素装点自身,在衣着发饰等方面动一些“小心思”,让自己看上去更精致一些则是每个爱美之人的天性。

对穿着上必须严格遵循礼制规定的古人来说,一双“满载”着美甲元素的手绝对是展现“个性美”的不二途径;因为这种指尖上的美学艺术承载了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内涵。

古代美甲款式(腕白肤红玉笋芽)(1)

一:与礼制民俗息息相关的“指甲”文化

作为身体的一部分,指甲很早就获得了人们的关注;早在史前社会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用草本燃料美化指甲的遗迹,而到了商周时代,指甲更是成为了宗教礼制和神学迷信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周礼》记载:

“甲为筋之余,甲不敷截筋不替”。

由此可见,商周时期的人们既不会将指甲严格视作身体的一部分,也不会对剪指甲有太大抵触情绪。

古代美甲款式(腕白肤红玉笋芽)(2)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保持指甲干净整洁和在特定时间剪指甲是比剪指甲本身更值得关注的;因为这类活动往往与宗教迷信中的忌讳有关,所以即便是为了亲友的人身安全着想,人们也会慎重对待自己的指甲。

值得一提的是,商周时期的贵族女子已经开始自己的“美甲大计”了;对她们来说,将象征身份地位的金银与展示个性之美的指甲结合起来是一种礼制风俗内的“比美”方式。

她们会将掺杂了金属粉末的胶质物涂抹在指甲上,或佩戴镶嵌了贵金属的假指甲,以此来“明目张胆”的展示自身地位。

古代美甲款式(腕白肤红玉笋芽)(3)

春秋战国时期,蓄甲之风开始逐渐流行。在当时的贵族和文人看来,指甲除了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外,也可以作为一种相当重要的“信物”存在。

《韩非子》中就有“左右因割其爪而效之。昭侯以此察左右之诚不。”的记载。

从中不难看出,指甲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它可能直接关系到个体的“吉凶祸福”。

唐宋以后,指甲与礼制民俗的关系更是有增无减。那时的人们坚信只有严格依照“黄历”修剪指甲才能避免灾祸,而手脚指甲的修剪也不能放在同一天进行;唐《脚气论》就以书面形式严格规定了剪指甲的日期,即:

“丑日手甲,寅日足甲割之”。

古代美甲款式(腕白肤红玉笋芽)(4)

到了明清时期,人们仍然会慎重保存剪下来的指甲,并将其放置在囊匣中或埋入土中。而在礼制规定更为严格的丧葬习俗中,人们则是沿用了《礼记·丧大礼》中的规定,并在《明会典》等国之大法中做出了“剪须断爪,盛以小囊,大验纳于棺”的明文要求。

总的来说,虽然不同朝代在剪指甲等问题上的“民俗”规定并不一致,但不可否认的是,古人的指甲的确不是说剪就能剪的。

尤其是对那些将蓄甲等同于地位象征的上流社会人士来说,不仅不会随便剪指甲,还会对指甲定期清洁保养,保证指甲健康

二:与美学文化追求合而为一的“美甲”之风

如果说蓄甲是古代文人贵族的“标配”,印证了他们无需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生活状态;那么在指甲上外形上做文章,将美学元素展现于的指甲的“美甲”就是古代女性的“专利”了。

从装饰方式来看,古代“美甲”技术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即染甲和带指甲套。

染甲与现代流行的涂指甲油十分类似,是用不同颜色的染料对指甲进行染色的一种操作。

古代美甲款式(腕白肤红玉笋芽)(5)

在缺乏“科技与狠活”的古代,女子染甲所用的原材料都是纯天然的;它们大多来源于植物染料、矿物染料或动物的分泌物,而其共同特征就是颜色艳丽和染色性强,能够维持较长的一段时间。

中国古代最为常见的莫过于以颜色鲜艳的花草汁为原料的植物染甲。

在染甲之风盛行的唐代,女子们发现了用凤仙花染甲的“秘方”;在当时的女性眼中,这种色彩多样、颜色艳丽、着色效果又好的花可以说是染甲的“绝配”了。

正所谓:

“凤仙花开,染甲风盛”。

为了让染甲颜色保持的更久一些,唐代女子大多会在色彩鲜艳的凤仙花草汁中加入起定色作用的明矾,再通过纱布包裹的方式进行反复染色,以此加强美甲效果;而这种成本低廉且操作简单的植物染甲风气很快就席卷了唐朝全境。

从《咏手》一诗中“腕白肤红玉笋芽,调琴抽线露尖斜”的描写也不难看出,精致漂亮的指甲是女子之美的重要体现。

古代美甲款式(腕白肤红玉笋芽)(6)

在染甲之风流行开来后,后世朝代用于染甲的原料也变得更多了;仅是“植物染甲剂”这个大类中就包括了指甲花、金凤花、蔻丹千层花等不同品种,而这些天然染料不仅有着艳丽迷人的外表,也有着养护手指等额外功效,让爱美人士们享受到了集美学元素与健康于一体的新奇体验。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朝代的染甲“流行色”是截然不同的;秦汉时期,信奉五德轮回之说的人们崇尚黑色或红色,这使得当时的美甲颜色以黑红为主;到了明清时期,相约一起染甲的闺中女子则会用更多鲜艳的色彩来装点指甲,只不过诸如正红色等皇室贵族专用色,却不是普通百姓能随意使用的了。

相较于需要精心养护的染甲,带指甲套算是一种截然不同的“美甲”方案了。

战国时期,一些身份地位显赫的贵族官员就有佩戴装饰性金属指甲的习惯,以此来增加指甲长度彰显地位;而到了明清时期,形制不一、样式繁多的指套更是发展为了精致艺术的代表。

古代美甲款式(腕白肤红玉笋芽)(7)

从某种程度来说,人们在清宫戏中看到的那些带着长长指甲套的后妃们算得上是“美甲”文化的先行者了;一如酷爱指套的慈禧太后就是左右手分带三寸金玉护指,时刻不忘保护指甲的美学爱好者。

对清朝人来说,为了搭配袖口宽大,样式华丽的满族服饰而挑选一套长度适合,更能展现手指修长的美甲并不是一件值得奇怪的事。

对一些家境优渥、社会地位较高的女性来说,镶有金银或名贵宝石,画工造型独一无二的指甲套既展现了她们独到的艺术品味,也从侧面彰显了她们殷实富贵的家境,让女子们无需多言就能在亲友外人面前达成“炫富”、“炫美”的小目标。

古代美甲款式(腕白肤红玉笋芽)(8)

而对一些追求“实用主义”且身份地位并没有前者那么高的“美甲爱好者”来说,指甲套则是一种保护原生指甲的有效手段。

尤其是在蓄甲一段时间后,为了避免纤长脆弱的指甲轻易折断甚至诱发一些“不幸”之事,人们往往会通过定期更换不同长度、不同外形的指套来保护指甲,并通过这些精致的指甲套来彰显自身对于美学元素的追求。

由此可见,美甲之风算得上是美学元素与实用主义碰撞而成的产物了;这种既能彰显个性之美、愉悦身心,也能向他人展现身份地位的指尖文化与各朝代的文化风俗相辅相成,充分展现了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内涵。

古代美甲款式(腕白肤红玉笋芽)(9)

三:美甲文化背后的女性文化内涵

虽然“美甲”艺术并非女性专属,不少文人官员同样有着蓄甲护甲的习惯,但不可否认,美甲文化的兴盛与古代女性文化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女性之美的一部分,莹白纤细的双手和精致的指甲是少数非至亲男性能看到的女性身体部位,而手指之美也因此成为了不少文人墨客笔下蕴含着“性别魅力”的元素。

在古人看来,“美甲”文化既是激发男性审美欲望的诱因,也是女性对自身身份的一种认同,因为“美甲”之举背后隐含的是女性渴望被认同的美学追求。

古代美甲款式(腕白肤红玉笋芽)(10)

鉴于传统文化中被视作美学象征的女性长期处于附属地位,鲜少有机会接触外部世界;而女性往往又需要通过展现自身之美来获得外部关注,以此追求生活环境的改变,所以美甲文化在诞生之初其实也是女性为迎合君权社会审美规范而做出的一种改变。

到了后来,宽松的社会风气和女性社会地位的相对提高赋予了美甲文化不同的内涵;事实上,在唐、清等朝代,美甲已经成为了女性文化中的一种流行风尚;人们为了愉悦身心而美甲,不再考虑过多的外部环境限制,这一时期的“美甲”虽然仍旧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但也更多的成为了个体美学追求的展现。

小结:

延续千年的美甲文化见证了女性不变的爱美之心,也记录了各朝代不同的文化风向。从“美甲”的发展演变进程就不难看出,这种指尖艺术凝聚了人们对美学时尚的追求,是女性个体意识和社会审美风向的具象化呈现。

参考文献:

《中国风俗通史》

《本草纲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