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家作品简介
《狼》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山东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人。
代表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近500篇)等。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卷六《狼三则》中第二则。
二、解 题
《聊斋志异》。“聊斋”是作者的书房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郭沫若)
三、《狼》断句划分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驰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四、疏通文意
有个屠户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户害怕了,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户又拿起一块骨头扔过去,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户很窘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看见野地里有一个打麦场,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户于是奔过去倚靠在柴草堆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向前,瞪眼朝着屠户。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户突然跳起来,用刀劈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户正要上路,转到柴草堆后面一看,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狼的身子已经钻进一半,只有屁股和尾巴露在外面。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也把狼杀死。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五、结构梳理
(遇 )狼—开端
(惧 )狼—发展
(御 )狼—发展
( 杀 )狼 —高潮、结局
(笑)狼—议论,点明主旨
六、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屠户归途中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说明了狼再狡猾也斗不过机智的人。同时也告诉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只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