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中的民防工程就是防空洞,似乎都没什么技术含量。殊不知这个专业门道很深呢!

防空洞的常识(晨读防空洞)(1)

  民防工程,在我先入为主的印象中,就是防空洞。

  小时候全托的托儿所,在一幢大楼房子的顶层。遇到过两次警报响,懵懵懂懂跟着阿姨冲出教室,电梯停了,顺楼梯飞奔而下,抵达被称为“防空洞”的地下室,躲到警报解除。防空洞一点都不好玩,只有光秃秃的水泥地、水泥墙、水泥天花板。

  改革开放之初获悉,光上海大大小小的防空洞就有千余个。后来,很多防空洞华丽转身,成为时尚小店、酒吧、健身房、棋牌室、卡拉OK、酒窖等等。

  见过的地下建筑,似乎都没什么技术含量。以至于前往上海民防建筑研究设计院采访途中,我还想着那些热闹,殊不知这个专业门道很深呢!

  被在建的前滩太古里吸引。这里将成为集总部商务、文化传媒、体育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副中心,太古里就是前滩商业轴心上的未来商业地标。作为太古地产在中国内地的第三个项目,前滩太古里承袭太古开放式、里巷交错的建筑布局,贯穿wellness理念,营造身心健康的都市第三空间。

  与之配套的地下工程,循着设计师的点拨,细节处皆是人性化的门道——

  项目南区与紧邻的办公酒店地块连通,形成大型地下空间;地下三层的民防工程相互连通,打造出极具规模的网络化民防防护体系。平时,地库出入口、车道与停车场资源共享;战时,紧急情况下,可通过防护单元间的连通口进入相邻工事,最大限度保护附近掩蔽人员的生命安全。

  每个防护单元,至少设有一个建筑投影范围之外的出入口。最合适的位置,在南侧绿化带避开建筑倒塌范围的安全区域。满铺的民防工程决定了北侧也须有出入口,设在建筑侧面外墙的北侧出入口,与错落有致的建筑成为一体,融入整体环境。

  地下三层呈三角扇形,外轮廓也不大规整,不规则空间被设计成人防口部及设备用房,利用空间的分隔和转换化不规整为规整,整个地下交通流线组织清晰,空间感觉舒适。人流量集中的扶梯四周,有明确标志,可有效疏导。人防防护大门则充分考虑安装和开启要求,精确预留开启后的占用空间,最大限度保证平时的使用功能;预设平战转换措施,临战能快速转换满足人防的防护效能……

  听说不光大厦的地下空间,许多地铁、过江隧道战时都可转化为民防工程,并配置了人防防护设施及设备,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隔断外界的冲击波和毒气,有些地铁的防护设施还具有防淹功能。我不由得想到郑州地铁里的洪水,要是有防淹门,该挽救多少生命?

  细节使坚硬的民防工程变得柔软,细节决定成败。(潘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