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安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精彩故事采撷

家乡的名片正安(正安激情演奏家乡)(1)

正安县吉他生产车间。赵永章 摄

“尹珍故里,灵秀正安”。两千多年前,一位叫尹珍的青年从这里远涉中原求学,“学成,回乡里教授”,成为贵州文化教育的开山鼻祖。

正安各族人民,亘古赓续尹珍先生“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擘画了桐花之乡、小说之乡、野木瓜之乡、白茶之乡、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等诸多行业鸿篇。

1987年2月25日,正安“300娘子军”挥师南下广东番禺,开启了贵州有组织、有领导、有规模向沿海发达地区输出劳务的破冰之旅。如今,23万劳务大军外出。

30年来,勤劳聪明的正安外出务工人员走出家门,走出大山,走出贫困,来到经济发达的沿海打工,从芙蓉江畔到长江、珠江两岸,拼搏奋斗的足迹随处可见。

正安的实践证明:劳务输出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脱贫致富步伐,而且开阔了农民视野、提高了农民素质、促进了新农村建设,更为重要的是造就了一大批农民商人和农民企业家。

2012年以来,正安县全面实施“凤还巢”工程和“返乡创业”大行动,加强与外出务工人员的广泛联系,加大返乡创业人员的扶持力度,制定优惠政策、设立创业园区,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

梧桐新枝凤还巢,长风万里雁归来。正安人民亲切地称呼外出务工的人员为“尹姑娘·珍汉子”。如今,他们带着技术、带着资金、带着先进的理念、带着对家乡的眷念,归来反哺故土、回报乡梓。

全县已有13786名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其中个体工商户12654户,创办企业实体1132户,创业投资达到41.5亿元,带动就业4万余人。以郑传玖、胡耀、旺正齐、赵梅、万大莹、赵山、向显杰、田茂前、窦世泽等为代表的一大批返乡创业的还巢之“凤”、远归之“雁”,正在激情书写正安“百姓富、生态美”的时代新篇。

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他们,听一听他们的故事。

家乡的名片正安(正安激情演奏家乡)(2)

欢送农民工务工。

万大莹 最大财富是经历

万大莹怎么也没有想到,她离家外出打工的那段经历,会载入家乡的史册。

那是1987年2月25日,一大早,17岁的万大莹与其她297名女青年,以及正安县的3名干部,一道提着装有被褥、衣服的行李和母亲煮好的鸡蛋,在正安县委门口,乘上开往遵义的汽车,驶离正安。

“当时特别热闹,来送行的人很多,有县里的领导、有亲戚朋友、有看热闹的乡亲。虽然没有出过远门,就要离开了,但我却没有伤感,反而高兴,一心就想着离开,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万大莹回忆。

汽车一路奔驰,到达遵义后,一行人换乘火车,经过三天三夜前行,终于抵达目的地——广东番禺县。

刚一下火车,大家便分成了两个组,一组进玩具厂,一组进服装厂。万大莹到了服装厂。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的欣赏这个陌生的城市,姑娘们便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

“我们住的宿舍是在平房里,一间住了将近20个人,上下铺。虽然很挤,但是这么多人在一起,大家还是很开心。”万大莹说。

虽然每天上班的时间都在10个小时以上,但是,为了多挣钱,大家还是愿意继续加班。第一个月,由于不熟练,工资大都在80元左右,但是这对于从边远山区来的姑娘们来说,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

“当时,一个表哥在政府部门上班,一个月才20块,我一下拿了80多元,别提有多高兴了。刚领到工资那个周末,就约了几个工友一起上街,去公园游玩了一趟,海吃了一顿,还买了两件衣服。然后,又到像馆照了像。”万大莹说。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初的新鲜感已经消退。周而复始的工作,以及对气候的不适应,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同去的298人中,一大半打了退堂鼓。

虽然很想家,但是万大莹还是坚持留了下来。一年过后,经过熟人介绍,万大莹转到了电子厂。由于有初中文凭,再加上人机灵,在流水线上工作三个月后,她被提拔做起了管理工作,负责生产原件的统计。

“这时,每月已经能够拿到200至300块钱了,工作时间固定了,人轻松了,住的条件也改善了。这样一来,就有更多的时间出去到处走走,增长见识。”万大莹说。

回家过年的时候,万大莹还把一位表妹带了过来。一晃,时间已经过去了三年。1990年,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万大莹不得不回到家乡正安,并经过内招,进入县里的供销社上班。随后,结婚生孩子、下岗找工作、自己创业……

如今,30年过去了,万大莹的儿女即将研究生毕业,自己代理的养身品牌也开了10余家加盟店,年产值上百万,还解决就业30余人。

对于那段打工的经历,万大莹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正因如此,2015年她去到广东,专门到过去打工的工厂里看了看,并与至今仍留在那里的工友见了面。

“虽然我待的时间不长,但锻炼了胆识、开阔了眼界。这些,对于那时只有10多岁的我来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如果现在让我重新选择一次,我依然会走出去!”万大莹说,走出大山看到了精彩的世界,那一段打工经历是一笔人生的财富。

家乡的名片正安(正安激情演奏家乡)(3)

亮丽新城区。

赵梅 阳光总在风雨后

如果不出去打工,赵梅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赵梅是正安乐俭镇乐俭村人。小时候不小心摔伤了腿,由于兄弟姊妹多,家里贫穷,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落下了三级残疾。

“家里人看我不能做农活,11岁时便叫我去上学。当时我特别专心,学习成绩一直都拔尖。16岁时上五年级,自卑得不行,最怕同学看我的脚,干脆退学。”赵梅回忆道。

在家里闲了两年,赵梅再也待不下去了,她决定外出打工。刚好有个哥哥在浙江温州,她便去了温州,这是1999年。

“一连找了好多家厂,得到的答复都是:正常人找事情做都难,何况你一个残疾人呢?赵梅忧伤不已。

3个月后,赵梅伤心地离开了温州。但是,倔强的她并没有气馁,一年后,再一次外出打工,她到了浙江宁波。这一次,赵梅依然未能顺利进厂。

“找不到工作,身上的钱也花光了,我还记得当时的华龙牌方便面,8毛钱一包,我都买不起,饿了好几天。后来,在一个熟人的介绍下,去帮别人摘豆角,一天8元钱的收入,好在基本生活解决了。”赵梅回忆说。

但是,摘豆角的工作季节性强,过了季节,赵梅又失业了。好在她已经积攒起了30多元钱,可以抵一阵子。没想到的是,一天,当她外出回家时,出租屋门锁被撬开,放在屋里的钱也不翼而飞。本就捉襟见肘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赵梅坐在屋里哭了好久。

没有办法,赵梅只有再次外出找事做。终于,一家拖把厂接纳了她。

“去的时候,老板就明确跟我说,其他人都买了保险,但我的不能买。当时虽然心里难过,但我还答应了,并特别珍惜这份工作。”

上班后,由于是计件,赵梅比其他人都要早到,比其他人走得都晚,就是为了多扎几把拖把。很快,赵梅便熟练地掌握了拖把的制作技术。

慢慢地,赵梅萌生了一个想法,决定自己单干。辞去工作后,赵梅买来原料自己制作,并学会了开三轮车,开始大街小巷推销自己的拖把。

从每天的几把到上百把,赵梅每天起早贪黑,一人独撑,业务逐步壮大。因为劳累过度,她出现了流鼻血、突然晕倒等症状,稍事休息,倔强的她硬挺了过去。后来,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赵梅找来了10多个工人帮忙代工。

2013年,赵梅返回了家乡。这个时候,她已经在老家购买了一间门面和一套住房,并用自己带回的60万现金开起了公司,在家门口卖起了拖把。

去年4月,在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帮助支持下,赵梅的“好能手日用品商贸有限公司”搬到了县里的创业园区。1450平方米的宽敞厂房,30来个高中低端的拖把产品,加上本月刚获得团省委、贵州日报报业集团授予的“知行合一贵州好青年”荣誉称号,更坚定了她带领30多名残疾人一同创业就业的信心和决心。眼下,她申报的“好能手”产品注册商标,很快就能批复下来,她在老家乐俭村投资的“曌梅果蔬种植有限公司”也正式获得了营业执照。

“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长。”这是赵梅打工最大的收获。

郑传玖 搬个产业回家乡

原本,正安不生产吉他;如今,正安生产的吉他名扬天下。这还得从一个人说起,那就是郑传玖。

跟随着正安成千上万劳务大军的步伐,上世纪90年代中叶,郑传玖从家乡安场镇解放村来到了广州。在经历了两次转厂后,2003年,受到同在广州务工的哥哥郑传祥影响,接触到吉他制造行业,成为宝嘉乐器制造厂的一名工人。

“事实上,早在80年代后期,我们这里就有人进入乐器厂当工人,制作吉他。后来他们又回来带人过去,慢慢地,像滚雪球一样,进入这一行业的老乡越来越多。我刚到广州的时候,光安场镇,从事吉他制造的就过万人。我哥就是其中之一。”郑传玖说。

刚进厂,没有任何经验,郑传玖从初步的工序开始做起,木工、喷漆、打磨……虽然很简单,但是每道工序都学得十分认真。

“当时只有一个想法,就是把技术学好,当个主任,然后再当厂长。”郑传玖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由于郑传玖的认真,很快他便掌握了相关技术,成为了厂里的骨干。几年的时间,他从一名车间工人被提拔为主任;再后来,又如愿以偿地当上了厂长。

那时候,每年春节,郑传玖就会回家过年。这期间,一同在外打拼的工友们都会在一起聚一聚,聊聊天。

那是2006年的春节,和往年一样,郑传玖又与大家聚在了一起。

“当时我们几个坐在一起闲聊,在谈起今后打算的时候,我就说:我们中有懂技术的、有搞管理的、有跑市场的,为什么光替别人打工,不如合伙大家一起出来干?”郑传玖回忆。

郑传玖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说干就干,回到广州后,由哥哥郑传祥牵头联络,郑传玖主抓业务,通过一年多的学习、考察和精心准备,他们的第一间吉他加工厂于2007年在广州正式建立起来。

万事开头难,由于资金紧张,规模比较小,厂房面积不到3000平方米,工人也只有30余名。由于刚刚起步,只能接一些小订单,一年下来,勉强收支持平。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这对一个刚起步的工厂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那一年是最难熬的一年,没有订单,我们连自己的工资都不敢发,只好裁员,最后只留下了10多个人。那时候我们就在想,不能这样干坐着,大家何不利用这段时间,在技术上下功夫,提升我们的工艺水平。于是,大家各司其职,沉下心来,研究技术。”郑传玖回忆说。

转机终于出现,当年年底,正好上海有一个乐器展会。郑传玖便带着几个人,抱着自己厂里生产的吉他参加了展览。

“一个从来没听说过的小厂,居然生产出这么高水平的吉他,了不起。当时,不少世界知名乐器公司的负责人在看到了我们的吉他后,都投来了赞许的目光。其中,巴西最大的乐器公司塔吉玛公司在了解了我们的情况后,当场就下了每月2000把吉他的生产订单。”回忆起当时的场景,郑传玖显得格外兴奋。

由于技术过硬,郑传玖的吉他制造厂与“塔吉玛”的订单逐年上升。随后,日本依班纳等世界知名吉他品牌,也纷纷前来签订订单合同。五年后,每月的订单量已经超过了上万把。同时,吉他制造厂房面积也扩展到1万多平方米,工人超过了200名。

2013年,响应县委、县政府返乡创业的号召,郑传玖将公司生产线从广州搬回了正安。他的带头尝试,也吸引了其他同为正安在外创业的同行。如今,正安吉他产业园已经陆续落户吉他企业26家,其中包括5家吉他配套企业。

吉他产业在正安蓬勃发展起来。正因如此,正安荣膺了“中国吉他制造之乡”称号。对于郑传玖而言,那一项项创业之星、劳动模范、工艺美术大师等等的省市级荣誉,印证的只是过往的奋斗足迹,与记者的交谈中,可以窥见他未来的梦想,那将是中国级的、世界级的“吉他制造大师”。

赵山网上拓出致富路

赵山不会弹吉他,也没有学过制作吉他,甚至没有从事过与吉他行业相关的工作。但是,他却在家乡正安,开起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品牌吉他企业,一天卖出吉他上千把。

赵山出生在正安新州镇,是一名80后。2007年,从部队刚一退伍,他便选择了外出务工。在贵阳期间,他当过保安、干过调酒师、跑过销售。然而,这些工作他都干得不长久,直到接触到IT行业。

“那时候刚刚踏入社会,什么都不懂,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能干什么。再加上年纪太小,有贪玩的心理,工作换得特别勤。”赵山回忆道。

2008年,赵山进入了一家科技公司,一下子便被吸引住。他开始沉下心来,学习软件开发,以及与电子产品相关的技术。在掌握了基本的一些技术后,他与朋友一道做起了网络信息化建设行当。然而,由于规模小,知名度不够,再加上客源少,一直处于亏损的状态,最终他选择了放弃。

虽然,第一次创业就失败了,但是赵山并没有感觉失落。相反,正是由于这次创业的经历,让他更懂得了解市场的重要性。

有了打工时技术积累的支撑,有了对市场的进一步了解,赵山开始了他的第二次创业。他和朋友一起到湖北,通过淘宝,做起了婴儿推车销售。

“我们通过网络上各种婴儿车买卖的数据和反馈信息,准确了解了顾客的需求。我们再联系厂家,按照要求进行生产,然后通过淘宝等平台发布产品,进行售卖。”赵山说。

这些经历,不仅丰富赵山积累了网络营销知识,同时也为他积攒下了“第一桶金”。2015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当赵山听说正安有一个吉他园,已经有好几家企业入驻的时候,他的心里一动,决定回家来发展。

“这是一个好机会,首先政府鼓励返乡创业,有许多优惠政策;其次,这么多企业入驻,生产能力有保障,我们正好可以帮他们提供网络销售渠道;还有就是,在外漂了这么多年,确实也想回家来。”赵山这样分析到。

基于此,赵山与两个合伙人正式入驻吉他园,开办起乐器公司。最初,只负责网络销售,慢慢地,赵山发现,吉他的制作工艺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再加上园区里生产的吉他大多数以代加工为主,许多企业都没有自己的品牌。于是,他便决定自己办厂生产吉他,并经过转让获得了自己的吉他商标——威伯。去年6月动工生产,7月首批3万把贴有自己商标的吉他出炉,并通过互联网商城销售一空。至此,一家集研发、生产、网络销售为一体的品牌吉他企业正式成形,每天销售吉他超过1500把。

仅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工人也从原来的30人,发展到现在的300人,产值超过7000万元。威伯吉他,要做“西部第一个类目冠军”的目标,自信帅气的赵山而今已经圆梦了。他的下一个目标,冲刺的将是中国第一、世界第一的“类目冠军”!(王胜旺 陈仕 陈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