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为啥厉害(试论明太祖朱元璋祖藉到底在哪里之)(1)

赵汗青·杨山岭

前些日子,有学者终于提出要对历史敬畏的问题。江苏《扬子晚报》一记者借报说一名叫程步的媒体人在他写的《真秦始皇》里说司马迁用《史记》编说秦始皇的虚假故事欺骗众人的事,请大家慎待历史。历史,不是任何一个能舞文弄墨的人利用自己的才思和生花之笔写出来的文字故事就能称作是历史的。程步写的秦始皇就是真正的秦始皇?他写的秦始皇完全没有了真假的二重性?反正笔者是不信的。司马迁写秦始皇时,距秦始皇生活的年代是百年左右——他动笔著述《史记》是在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比距秦始皇生活的年代二千多年后今天写秦始皇的程步先生肯定要真实得多的。但程先生却说司马写秦皇掺假,他的真从何而来,不得而知。

当《史记》自问世以来就被称颂为令后人难以超越、永远值得仰止的历史文字高峰已近乎二千年的历史时段中,在近现代一直将其与荷马史诗相媲美的《史记》中文章也被污垢为造假的今天,我这颗卑微的心滴血了。中华民族大一统观念实基于司马迁的《史记》。当《史记》被现代文化人撼动,国史将不在;当近现代的文化文字撼动了国家传统的历史文化,国史不在;当《史记》被现代文化人戏谑,中华没有了“大一统”的民族文化,民族的精神实质势必产生混乱。这种混乱,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允许的,因为这种混乱,势必祸及国家不能指望保持住自己的独立和真正发展的经济,特别是自己的独特的文化。

这应该是国学、史学“大家”们思考的课题。但却也应该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这种对正典经史的反叛初始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顾颉刚先生的“疑古派”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间,在中国内陆

的历史文字圈子里迅猛发展到直接驳反司马迁的《史记》,试图在根基上动摇中国经典的历史地位,是让人咋舌惊叹的。这么看来,在文史工具书中把明太祖朱元璋的籍贯沿袭封建帝制胡乱定在今安徽凤阳,不以史典文字记载核定在今安徽宿州,也是正常的,是无所谓的。

但是,问题又来了。当历史的真实性无须关注——仍以明太祖朱元璋的生世历史说,他明明是宿北农民的儿子,六百年帝制期间,宿地人不能指认史实;民主及至共和,政府的文史权威机构无视史实,杜撰说他是安徽凤阳人,宿地人的文化权益和地方感情被再度剥夺。

宿地人被严重损害的基本文化权利和被严重伤害的群体感情怎么补偿?这应该是个值得重视的沉重的问题。

今天,由谁来反省当初执意给明太祖朱元璋定籍今安徽凤阳的部门和史学大家即权威人士?谁来负责纠正错定的历史——谁来做勘正这一明显有误的文字历史的纠错工作?会是没有回应的。在短暂的历史时期里,肯定会这样。

明太祖朱元璋的身世历史造假,始自太祖,他及他的家族为了朱姓皇室的根本利益而造假,可建国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史权威出版、教育机构为什么要跟从造假,这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四百年前的盱眙县府为一方繁荣而造假,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宿州地方为什么不依典正史,同样是值得探索的地方历史文化课题。

笔者对明太祖朱元璋生世祖籍的研究,至此可以告结束了,笔者似乎已经完成了“鬼使神差”的历史使命。现时,距笔者答应安徽省宿州市肖县地方的朱士君先生即《中华朱氏通志》的副总编写朱姓历史暨明太祖朱元璋身家历史断代问题的日子,已十多年了,笔者也应该执行自己的诺言了。当然,那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是耗费心血的“私活”,因为笔者发现,他们朱姓氏族费时十数年撰编的《中华朱氏通志》把他们朱姓的由来产生调侃到地生黄帝之前;他们把中华远古的神话当作自家的信史编撰入朱姓的史册,这是极不严肃的亵渎。但要更正这个谬误,顺正明太祖朱元璋家族与中华朱姓的渊源以及朱姓氏族与中华人种的渊源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浩繁的文字工作。

中华姓氏的由来历史,古来就有许多专著,早在大唐盛世有名林宝者纂撰成帙的《元和姓纂》载记着中华朱氏的姓氏由来历史。进入现代,于中华朱姓的历史渊源追溯,在二000年就有刘佑平先生根据史料修编的《中华姓氏通史·朱姓》大作上市售传。刘先生书作的“编者后记”中说,该书中文献部分多取材于中华书局之《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等。必须坦言,那些文献资料是笔者生平不曾见得的史料。依自己的闭塞和孤陋寡闻,要完成朱士君先生的热情邀请,其难度之大,是可想而知的。可那《中华姓氏通志·朱氏》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生世祖籍,也是依“野史”编说。刘先生把太祖诞生地定在今安徽凤阳县太平乡孤庄村;亦是“学舌”史学大家吴晗先生的《朱元璋传》里的文字说元璋的父母是“天葬”在山坡下。

怎么理解《明实录》和《明史》里有清楚的文字载记着今安徽宿州是朱元璋及其父母桑梓之邦的史实?大凡去过今安徽凤阳的人们立皇陵周视方圆目所能及处无山,即可知“天葬山脚”是假,就象明史大家毛佩琦先生说地埋太祖祖父的杨家墩至今人们尚能在那块地方观知“这个杨家墩方圆丈许,现在还可以找到,至今不生草木”一样,那杨家墩自明万历二年就水埋其地四尺,至万历八年,旧陵嘴水深丈余,二00八年五月笔者为明光山二郎庙生下明太祖朱元璋之疑去请教蒋中健先生,先生带笔者去明祖陵,他遥指浩瀚的洪泽湖中一游艇划过处告诉我,杨家墩的大概方位就在那方水深处……。在以假说蒙骗国人似已成风尚的今天,即《中华姓氏通史·朱姓》中关于太祖生世的文字难能让笔者取信。太祖自仲八公以上先祖被续接到断代十二世的朱玉那里,据从何来?

据此书续作的《中华朱氏通志》,在明太祖的家世问题上,走得更远。此志书不留任何悬念地抄袭《中华姓氏通史·朱姓》的无据臆断,将明太祖朱元璋的所谓上祖朱仲八续接了江南金陵的朱玉族下,我们对那《明太祖实录卷二十》里太祖认宿州是他父母桑梓之邦的文献文字,怎么解读?《明实录》是研究明史的原始资料,这是史学界公认的历史文献,以经典文字去核对朱氏志书——《中华姓氏通史·朱姓》的臆断,显见谬误。史志文字最讳忌的是虚诬,以稗官野录里的传说故事做朱姓氏族的先祖传承历史,更是笔者不敢恭维的。

朱姓人家,遍及中华;世界各国,都有朱氏子嗣。怎么将中华朱姓的由来源流梳理清楚,以笔者的浅薄才识,是决难胜任却又必须试图完成的工作,是不自量却又不能不为之的困难工程。唯能自励的动力是心系真实历史使命尚不敢服老;唯能支撑自己勉力做此工程的是《中华朱氏通志》的副总编朱士君先生在宿北“四朱”联会上点评笔者“作文”的三点优势:笔者有志力,且固执;有一定的时间;有些文化基础。但是,要给《元和姓纂》拾遗补缺,要更正《中华姓氏通史·朱姓》里的错误论述,要改变《中华朱氏通志》对中华朱姓起源谬误,是要担很大风险的;要给朱元璋的上祖续接上有据的祖根,更不是易事。虽然说自去年承诺了朱士君先生之后就不断地搜集、准备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打了些腹稿,要将那些东西整理成系统可读的文字,更关键处是要整理出让读者特别是朱姓人家信服的文字资料,以笔者的文化才资,是胆大妄为的。至此能袒露的自信的是,笔者决不会引用私乘野录为信史,更不会象前面两部“朱氏”大作中的文字那样,把虚妄的神怪传说引据为朱氏之姓源。

不怕大家笑话,自此后,笔者要暗自祝祷的是请朱姓先祖在冥冥中助笔者神思;每为此捉笔在手要做的首要是叮嘱自己老实做文,切莫虚诞害人。现实的生活,无处不须真实,历史更是如此。笔者发现,改革开放四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对文化历史的关注超过了我自少年朦胧些事体至今的近五十年间的任何一个时期。为生活奔走他乡却关注着历史真相的安徽壮汉黄海清出于义愤掌掴了清史大家闫崇年,足证社会人群对国家历史文化的特别是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关注程度。治郡者即布政给社会的人们需要真实的历史为鉴施政万民,人民大众也需要真实的历史张扬民族精神。当始自秦汉的正统国史被国家养育的一些个“大家”用战国文化里的私乘野史击碎,泱泱中华的五千年文化被他们涂抹得一片淫荡,堂正典史被他们鼠啮糟遢,当以国为家的豪情和古来就特有民族自大精神被似是而非的“疑古”史学击打的荡然无存,没有了“自家神圣精神”的中国人,何以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何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此时,笔者愈加自哀自怜自己身为宿地人却不能依正史引宿地农民的儿子朱元璋名归故里、魂归故里,更哀怜宿地的孩子自中华大地推翻帝制近百年间却不能有倚祖张扬的资本。笔者愤而呼号近现代的史学大家们,请您们尊重历史,请您们看重经典,请您们尊重类如壮汉黄海清的平民百姓的话语权,不能再任性臆改历史,再作类如以野史平推明太祖朱元璋三百里到安徽凤阳等地,做损害、伤害宿州地方人群的文化权益和宿地人群精神感情的等同蠢事。让国人迷失对历史真相特别是文字文化历史的判断力,那不是“百家争鸣”,那是只有魔鬼才干的坏事,这也是笔者将要结束这篇文字时,对社会的呐喊。

作者:赵汗青,名先杰,配字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媒体人、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1992年起:先后任安徽经济报宿州记者站站长、美国麓鹿出版社华文版副总编、《中国新闻杂志》副总编辑。 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 宿州市党史研究员、市侨联常委、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

作者:杨山岭,男,安徽宿州市符离人,文化学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