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展非遗长卷,文说历史长河。松原是古夫余国肇基之处、辽帝捺钵之地、金国龙兴之城,在这片土地上,多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为迎接我国第十五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市群众艺术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撷取我市国、省、市三级非遗项目在线上媒体平台亮相展示,以非遗传承健康生活,让群众感受文化魅力。

安代舞是蒙古族民间重要的群体性传统舞蹈艺术之一,由演唱与舞蹈两个部分组合而成。清朝中期,闯关东的移民大量涌入郭尔罗斯,中原的文化风俗与蒙古族文化相融合铸就了独特的郭尔罗斯蒙古族文化,孕育了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安代舞。安代通常在节庆或闲暇时进行,一人领唱众人应和,男女老少载歌载舞,轻松愉快,简单易学,唱词随编随唱,富于感染力。

安代舞从《蒙古族大辞典》中相关资料考证,应是缘于古代蒙古部落祭祀舞蹈,用来祈求神灵庇佑,祛魔消灾,解除病痛,庆祝战争胜利时亦跳之。《多桑·蒙古史》载:成吉思汗的祖先忽图刺汗“进击篾儿乞部时,在道中曾祷于树下。设若胜敌,将以美布饰此树上。后果胜敌,以布饰树,率其士卒,绕树而舞。”其动作以踏足为主,粗犷有力,欢腾热烈,充满着胜利的喜悦。古代蒙古部落许多祭祀性集体舞蹈,一般都是在部落首领统率下,围绕着高大的神树而舞,据考证,这种习俗与萨满的神树崇拜有关。沿袭至今蒙古人仍用五颜六色的布条装饰神树和敖包。

传统的安代按其内容可分为“阿达安代”(治疗魔鬼和妇女相思病)、“乌茹嘎安代”(治疗婚后不孕症)、“包勒格道勒呼安代”(求雨)等。其形式可分为“大安代”(在野外举行)、“小安代”(在室内举行)等。

古代,人们跳安代舞的场所是宽敞的平地,平整土地后,铺上马粪或草,再用湿土覆盖踏实,所以地上的弹性较好。场中央架起一座车轴,轴顶盖红布。古老治病安代有固定的程序。首先,由萨满指挥,在牛皮纸上画国王牵着一匹大马,马背上坐着一位公主的画像。用绳子拴一双鞋在两个树中间。远处用秫秸和纸扎成房子,下面挖一个坑。仪式开始,萨满手持宝剑或单鼓,各手持“五鸢鞭”,扮皇太后者由两人扶侍坐在凳子上,不断敲鼓,歌手唱《赞鞭》。进入劝慰阶段时,歌手唱《合珠列》,不见效就唱《波热》等劝慰歌。见效后,歌手唱《赞茶》,让病人喝水。随后喝过茶的病人,精神振作,舞步轻盈,绕场加快,全场欢动,歌舞进入高潮,歌手改唱《都冷张》。当歌舞至病人及其他参加者精疲力竭的时候,萨满进入收场,萨满和歌手将病人领到纸房子前,唱《额耶楞》,最后,由萨满指挥病人扑倒在纸房上,将画像送到纸房前,同撕纸凤凰及纸房一齐烧掉。

近期“阿达安代”的程序有准备、开场、高潮和收场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为萨满和病人亲友商定时间和规模,时间多在夏、秋之间,短则七天,长则二十一天,最长可达四十天,随后在村边选方圆二十一双步场地,翻土三尺左右,铺上杂草或马粪,覆盖湿土踩实,增强弹性。正中竖车轴,谓之修场。安代治病活动开始时,由两个俊俏的男青年搀扶病人入场,坐在车轴旁的长凳上,头发向前披散遮面,双手合掌,并拈一柱香。众人围成圆圈后,萨满与歌手上场唱赞鞭、劝慰等歌曲,歌手左右手叉腰,右手在胸前上下甩动。同时示意病人抬起头,或双手同时向身体两侧、两腿中间甩动,从病人头发缝隙中察言观色,询问病源,并一直唱着。等到病人开始说话和起舞时,越来越多的人形成几个场子,出现“争场”对歌局面,众人手拉手围成圈,顿足踏步,不然病人被另一个场子吸引走,这时的歌手追随病人在人群中钻来钻去。最后收场时,人们将扎好的纸房子和纸人烧掉,并在三叉路口挖一个三角形的坑,放入五谷杂粮和病人需要的东西埋好。

传统安代舞中常以歌相伴,歌唱是安代舞的主要特征。“踏步”、“跺脚”、“甩巾”及自定围圈是安代舞通常使用的基本步伐。在安代舞的发展过程中蒙古族人加入了大量的民歌、好来宝、祝赞词。舞与歌,舞蹈与说唱有机的结合为一体,逐步形成了几十种曲目。安代演唱有一定的程序,古老的、中期的和近代的演唱内容基本相同,形式略有差异, 史籍和传说都可以说明。但传统的安代由萨满主持仪式,歌手和擅长安代演唱的男人舞蹈,病人跟随,众人围观,在高潮时呼喊助威,并逐渐由伴唱发展到顿足伴舞,后来,参加安代的人多了,唱调和曲调也丰富起来,出现对歌、争场的活泼气氛时,舞者的动作越来越激烈,参与者越来越多,载歌载舞的成分不断增加,几乎成为娱乐舞蹈。

传统安代的法器是歌手的领舞铃鞭,演唱时无器乐伴奏,舞者随歌而舞,歌曲节奏鲜明,舞蹈动作简单。后来参加者效仿灵鞭的舞动,甩起了手帕、腰带、袍襟以至绸巾,在从传统到近代的过程中,经老艺人、第二代艺人和专业、业余文艺工作者加工,揉进蒙古族舞蹈中肩的动作和韵律,增加“向前冲跑”、“凌空踢腿跳”、“双臂抡绸”等动作。这些动作以“踏足”、“顿足”、“甩巾”及自然圆圈队形为特点,仍然具有蒙古族古老的绕树而舞的习俗,动作粗犷豪放,又不失抒情、优美。其风格特点为“甩巾轻搭肩、起步必踏足,头身随手摆,舞姿爽且美”。

安代舞有强烈的自娱性,明显地体现了舞蹈者对大地依恋的情感。过去,一般是人们感到“歌之不足”,只有“舞之,蹈之”才足以抒发内心的欢乐时才跳安代舞。安代舞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生活气息,舞蹈步伐简单易学,唱调随跳随编,朴实、红火、富有感染力。男、女老少均可入场欢跳,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舞圈内热烈欢腾的歌声,节奏强烈的踏地舞步,翻飞飘荡的彩巾,使跳舞者的情绪越来越高涨,参加的人有时多达成百上千人。

千百年来,在前郭尔罗斯的查干花、前郭镇、乌兰敖都、乌兰图嘎、东三家子、长山 等蒙古族聚居区,民间广泛流传着这项群众性的舞蹈。“五·四”运动以后,新文化的思潮影响冲击了安代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安代逐渐从宗教迷信中解脱出来,内容上进一步发展,形式上更完善、多样化。经过几代民间艺人的挖掘、整理和创编,安代舞从一种萨满活动演变成广场艺术活动,是健康向上的民族艺术奇葩。多年来,前郭尔罗斯在举办那达慕、县庆等大型文体活动时,通常都以民族学校的学生为主进行团体表演,主要作品有《庆丰收》、《火红的安代》等,在县蒙古族中学、蒙古族幼儿园、民族歌舞团等单位和一些蒙古族村屯,都有一批熟练掌握安代舞技能的文艺工作者和民间艺人。

蒙古族民间舞肩部动作(蒙古族安代舞)(1)

蒙古族安代舞 (拍摄:吴巍)

蒙古族民间舞肩部动作(蒙古族安代舞)(2)

蒙古族安代舞

蒙古族民间舞肩部动作(蒙古族安代舞)(3)

蒙古族安代舞

蒙古族民间舞肩部动作(蒙古族安代舞)(4)

蒙古族安代舞

蒙古族民间舞肩部动作(蒙古族安代舞)(5)

蒙古族安代舞

蒙古族民间舞肩部动作(蒙古族安代舞)(6)

蒙古族安代舞 (拍摄:吴巍)

【来源:松原市文旅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