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是文言文中两种特殊的词汇现象,都多为双音词。偏义复词是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只起到构词的作用。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该如何区分、理解这两种词汇现象呢?

偏义复词解析(巧妙辨析偏义复词与同义复词)(1)

01

从词语构成的角度理解辨析

顾名思义,构成同义复词的两个语素,它们的意思或相同或相近。如《寡人之于国也》:“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和“序”意思完全相同,都指学校,理解“庠序”时,只按照其中一个的意思理解即可。再如《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婚”指女方的父亲,“姻”指男方的父亲,二者意思相近,合成“婚姻”一词,指儿女亲家。

构成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意思相近或相关,但多数相对或相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国”是诸侯的封地,代指国家,“家”是大夫的封地,代指大夫,这里的“国家”偏用“国”义,“家”是衬字。再如《鸿门宴》:“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出”和“入”意思相对,一指出去,一指进来,从语义看,“出入”偏用“入”义,“出”是衬字。

02

从与现代汉语比较的角度理解辨析

同义复词的两个语素,其中一个的意思虽然现代汉语里还有,但是已经不再常用;甚至有的与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同,或相差甚远,或完全不用了。如《寡人之于国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斧”和“斤”意思都是斧子,但“斤”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再使用。

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其中一个的意思在现代汉语里已经不存在了。如《短歌行》:“契阔谈䜩,心念旧恩。”“契”的意思是“投合”;“阔”的意思是“疏远”,这一意思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存在了。从语境意思看,“契阔”偏用“契”义,“阔”是衬字。再如《孔雀东南飞》:“便可白公姥。”“公”和“姥”分别指公公和婆婆,但“姥”的“婆婆”这一意思现代汉语里也不存在了,“公姥”偏用“姥”义,“公”是衬字。

03

从有无通假字角度理解辨析

同义复词的两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语素,其中一个语素可能有通假现象。如《荆轲刺秦王》:“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决”通“诀”,“诀别”的意思;“辞”也是“辞别、诀别”的意思。“辞决”同义复词,理解为“辞别”。再如《荆轲刺秦王》:“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兴兵以拒大王。”“振”通“震”,“震慑、威慑”的意思;“怖”,“惧怕”的意思。二者意思相近,合成同义复词“振怖”。

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一般没有通假现象。

04

从能否与其他词结合的角度

理解辨析

同义复词的两个语素间可以插入另外两个语义相近或相关的语素,从而构成一个短语。如《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逐”同义复词,“追”和“逐”两个语素间插入语义相同的两个语素“亡”和“北”,句中四个语素一起构成短语“追亡逐北”。

偏义复词的两个语素间不能插入其他的语素。

05

从语境意思的角度理解辨析

同义复词的两个语素相同或相近,可以根据一定的语境确定其具体的意思。如《鸿门宴》:“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杯”和“杓”语义相同,都是指喝酒所用的酒器,根据“不胜”的语境看,“杯杓”可理解为“酒力”。再如《过秦论》:“蹑足行伍之

间,而倔起阡陌之中。”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二者语义相关,根据语境意思,“行伍”可理解为“军队”。

偏义复词两个语素的语义尤其在相关、相对或相反的情况下,需根据语境确定其偏义。如《鸿门宴》:“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车”和“骑”分别指车子和马,意思相关,从语境意思看,沛公舍弃的应是“车”。再如《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作”和“息”分别是劳作和休息的意思,意思相对,从语境看,应是昼夜不停地劳作,偏用“作”义,“息”是衬字。

— END —

来源 | 《语文报·高考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