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们是父亲梦想的嫁接者
《摔跤吧!爸爸》是一部我很难下手写影评的电影。并不是说它具有无可媲美的价值,而是它光鲜亮丽的主题背后隐藏着让人反思的色调。
马哈维亚本来是个很出色的摔跤运动员,因为生活所迫,他不得不放弃摔跤的生涯。他郁郁寡欢,对自己未完成的梦想魂牵梦绕,于是希望妻子能够给他生一个儿子,让儿子接继他的梦想。
然而,当他满怀希望迎接儿子的降生时,被告知是个女孩子。尽管他依然爱自己的女儿,但女儿出生的快乐比不上梦想破灭的失落。于是,他们夫妻到处寻求生子的偏方,渴望二胎是个儿子。
令马哈维亚失望的是,他被告知二胎仍然是个女儿。直到第三个女儿出生后,他才终于不再强求,将他以往所获得的奖牌全部收起来。
这意味着,他终于不得不放弃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马哈维亚本以为自己余生都不会再跟摔跤结缘时,他两个女儿却呈现出了摔跤的天赋,于是他的梦想又死灰复燃了。在跟妻子约定为期一年后,他没有跟吉塔和巴比塔商量就带她们走上训练的道路。
吉塔和巴比塔为此抗议过,内心里对父亲充满了不解和怨尤。可是迫于父亲的压力,她们只能带着排斥的心情接受训练。
直到她们忍无可忍,借口训练导致头发长虱子而拒绝忍受痛苦的日常生活。没想到,马哈维亚强制将她们的长发剪掉,并让她们穿上男孩子的衣服。
吉塔和巴比塔开始怨恨父亲的冷酷无情,直到一个被迫嫁给老头子的十四岁新娘子告诉她们:
我很羡慕你们有这样一个把女儿当成自己孩子的父亲,让你们走一条不一样的道路,而不是从小就做家务,然后到了十四岁就嫁给一个完全陌生的男人。
她们终于理解了父亲的用心良苦,于是开始心甘情愿地跟父亲训练。吉塔在父亲的训练下拿下了一场又一场的比赛冠军,直到成为全国女子摔跤冠军。然后前往国家体校训练,朝国际冠军进阶。
可是,在更开放的新环境里,以及面对跟父亲训练原则相悖的新教练,吉塔怀疑父亲的技能不再实用,而是推崇教练的训练方式,可是却在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中遭受到首轮淘汰。
马哈维亚看着昔日优秀的女儿渐渐落后感到心痛不已,可是父女俩却拒绝沟通。直到吉塔在妹妹巴比塔的鼓励和劝导下主动与父亲沟通。吉塔又相信了父亲的教导,并在其父的教导下终于拿到了国际冠军。
那一刻,马哈维亚接过女儿递过来的金牌终于释怀了。他对两个女儿说,她们是他的骄傲。
结尾掩饰和彰显的处理技巧达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
用今天的视觉来看这部影片,很多人觉得马哈维亚用他自己的梦想绑架了女儿的人生。他只顾自己余生无憾,却没考虑过女儿的人生是否会留下遗憾。
坦白讲,这并不是一部关于女权主义的影片,它只是挖掘出了一个对于女性毫无善意可言的恶劣环境下,一位父亲弄拙成巧的奇迹。
在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地方,总有父母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嫁接在子女身上,用温柔或粗暴的方式逼迫子女活成他们期待的样子。
就好像马哈维亚,妻子还未生育前,他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着孩子的人生道路。如果他如愿以偿有了儿子,那这个孩子未必就是幸运的。
假如吉塔或巴比塔是如假包换的男孩子,马哈维亚仍然用自己的梦想绑架了孩子的人生。因而,吐糟影评人将影片当成女权主义的视觉并不成立。
而其实,我是很羡慕马哈维亚的。在他尚有自由和能力为自己的梦想而战的时候,他付出得淋漓尽致,活得也痛痛快快。
而在他失去为自己的梦想而战的自由和能力后,他仍然可以借着孩子的手,心无旁骛地继续完成自己的梦想。追梦的信仰,他是如此坚定。这一路走过来,他每一步又是如此地铿锵有力。
如果吉塔和巴比塔是儿子,他就不必承受妻子施加的压力,更不必承受外界的置喙。他可以骄傲地带着他们去报名参赛,而不是每次报名的时候都要被人嘲讽一番。
他明白两个女儿每天被人嘲讽和指手画脚的滋味,因为他同样也在承受着。但是,比起完成他的梦想,这些嘲讽和指手画脚又算什么?比起要承受女儿对他的怨恨,这些更算不得什么。
马哈维亚并不是不怕外界对她女儿的伤害,而是他的梦想足够像一把盾牌,将这些考量自动屏蔽掉。
我们尽管可以说他自私,但他对梦想的痴念却是无人能及的。正如《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家庭和妻儿算什么,他的梦想才是王道。
影片结尾将主题上升到吉塔获得国际冠军这样激动人心的情节——掩饰她是为了实现父亲的毕生愿望的真实目的,反而彰显是为了全印度的女性树立榜样。
这样的结尾处理得很完美,达成了一个双赢的局面。然而,当吉塔把金牌递给父亲的时候,它已经表明当事人的真实心境。
我只能说,以今天的视觉角度观赏,这是一位幸运的父亲,可以如此顺利就让女儿心甘情愿为他的梦想而战。
有人说是吉塔和巴比塔自愿的,算不上所谓的梦想绑架吧。但是别忘了,吉塔在国家体校的阶段里,她是有自己的主见的,至少她个人的意愿得到了满足。
她可以在辛辛苦苦训练之后跟朋友去看电影,她也可以像男孩子一样训练之后成为一个女孩子该有的模样,甚至她可以去试错。比起巴比塔,吉塔幸运多了,而这份幸运恰是观众为吉塔的“错误”感到痛心疾首的时候。
如果没有吉塔的这个试错过程,就不会有这个真实改编的故事。昆德拉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在我看来,这个试错的过程或许会是吉塔最难忘的人生部分,也正是这个过程成全了吉塔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国际冠军也说不定。
为什么吉塔和巴比塔会被一个十四岁新娘的几句话打动就心甘情愿地回去继续训练?这就要说到我们不能单纯地用自己所处的时代和视角去看待的原因。
吉塔和巴比塔的处境使她们没有更好的选择,与其终其一生围绕着家务活,不如一生站在摔跤场上,至少她们有翻盘的机会。
她们的父亲一开始就不曾跟她们说过,她们是为了自己的人生,为了全印度的女性去奋斗。而是那个十四岁的新娘告诉她们,如果不走一条不寻常的道路,那么将来她的结局就是她们的结局——像一个附属品随意被嫁给一个陌生的男人,被迫生很多的孩子,然后又一生忙不完家务活。
虽然这是每个女人的宿命,但对于每个女孩来说,这种宿命是可怕和不愿意面临的。于是,吉塔和巴比塔为了自己的将来终于妥协于这场残酷的训练。这就是马哈维亚能够如此顺利就让女儿来摔跤的原因。
吉塔和巴比塔很感谢父亲这么多年来对她们的教导,感谢父亲不曾放弃过她们。最重要的是,她们的父亲愿意把金钱花在她们的教育上,而这才是真正改变她们人生轨迹的关键。
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她们的父亲没有儿子,而他又那么渴望去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的基础上的。如果马哈维亚有一个儿子,那么吉塔和巴比塔未来的生活自然而然跟全部的印度女性没什么两样了。
但至少,马哈维亚这无意的举动是改变印度女性地位的导火索,而吉塔和巴比塔又是这条荒野路上的先锋开拓者。正是因为她们,女性的地位才得以被慢慢重视。
我们不知道印度女性的地位在那个时候到底有没有改变,但至少吉塔和巴比塔的生活得到了改变,社会地位也得到了相应的回馈和尊重。
这样的亲子关系并不轻松,我喜欢《穿越星际》中的男主人公库伯在他的岳父将自己的意志施加给他儿子后,他拍着儿子的肩头,轻松且郑重地告诉他:
那是爷爷的想法,但跟你无关,你依然拥有自己的想法。
但有马哈维亚这样的父亲,且在那样一个社会背景下,他的女儿们大概在很久之后,才会觉得是一种幸运。
无论如何,不管从马哈维亚还是吉塔和巴比塔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理,改变不满意的现状可以掌握在自己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