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008年迁西县委老干部局主编《金色记忆》

作者:赵金存,退休教师

编校:赵印国

雨里思祖父七绝(迁西夜话忆恩师)(1)

网络图片

我的家在迁西北部的汉儿庄村。20世纪六十年代初,我正在村里上小学。那时农村小学的条件相当艰苦,师资也十分缺乏。我从一年级到三年级,教师换了无数个,他们大多是代课的。有的是正式教师,也都是小学或初中毕业的,没有一个是师范毕业生。

有一天晚上,我正在表姐家里玩,表姐从学校回来了,后面跟着一个二十出头的姑娘。一见面,表姐就向我介绍:“金存,这位是刚从滦师毕业,分配到咱学校的李明芹老师。就教你们班。”接着,又把我介绍给了李老师:“这是我的小表妹,是你们这个班里最好的学生。”李老师坐在炕沿上,把我揽在怀里,摸着我的头发,询问了班里的一些情况。当时我才十岁,对这位新老师却没有一点陌生感。

李老师个子不高,活泼好动,爱唱歌,上课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下课时还和我们一起唱歌、做游戏、跳绳、踢毽子。拾炉火柴时,她也背个篓子和我们一起上山。

我升入六年级的时候,开学的第一天,李老师来和我们告别,说今年她不教我们了,将由一位新来的王老师教我们。接着,王老师走进教室,作了自我介绍。王老师叫王继忠,也是一位滦师毕业生。王老师长得很帅,特别有风度。心想,这位新老师是不是很严厉呀,能像李老师对我们那样和蔼可亲吗?王老师自我介绍完后,就开始上课。他讲的第一篇课文是《开国大典》。他的字写得很漂亮,课也讲得很生动。一节课下来,王老师就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课间,王老师爱和学生一起打乒乓球;不打球时,就和同学们坐在台子上聊天。

那时,农村是相当穷的。我们村子不算小,但也没听说过哪家有理发工具,更不用提理发馆了。孩子们头发长了,都是大人们用刀子剃,怪疼的。因此,很多孩子头发长了也不愿剃。还有的孩子因为不剃头挨家长打。用理发推子理发,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就是一种享受。那时,学校里有一把理发推子。放学后,王老师就用这把推子给学生们理发。起初给男生理,后来也给我们女生理。再后来,别的班的学生放学后,也都等着让王老师理。

20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农村生活贫困,辍学是普遍现象。班上哪个学生辍学了,不管多远,王老师都要去家访,说服家长让孩子回校读书。

当时,我们家生活更是困难。小学毕业后,我考上了国办中学。国办中学离家很远,要交学费和伙食费。王老师知道了我家的状况,怕母亲不让我去,就到我家做母亲的工作,说我学习不错,无论多么艰难也应该供我读书。还现身说法鼓励我,说他家的生活状况并不比我家强,他硬是忍着挨饿受冻,把三年初中坚持下来,考上了滦师。他还说,只要我把初中坚持下来,就一定能考上中师,那时就不用家里负担了。在老师的鼓励下,无论多么艰难,我都没有产生过辍学的念头。

记得有一次返校,家里连一分钱也没有,只有6个鸡蛋。母亲到供销社去卖,正赶上供销社关门点货,四处借钱也没借到。我就拎着6个鸡蛋,步行了十里路,到潵河供销社卖了三角钱。我就用这6个鸡蛋的钱,坚持了一周的时间。后来,母亲还经常用这件事教育孙子、外甥们。

在我升入中学的那年冬天,李老师和王老师都调走了,听说调到了县城的南边,后来就再也没见过面。

如今,教育在发展,边远山区的教育教学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边远山区的孩子们,仍需要像他们那样的好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