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的季节,如果你出现:脸部皮肤发热、发红、干燥,起皮屑;红肿刺痛、痘痘萌生等;眼睛发红,肿痛、眼屎较多;鼻炎、咽炎发作,鼻腔热烘,流黄鼻涕;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疼、干咳等症状,说明你可能上火了。

光遇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1)

光遇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2)

一.“上火”的中医病理

“上火”是中医专用名词。中医认为,在人体内有一种看不见的“火”,他能提供给人生命的能量,能产生温暖,并称之为“命门之火”。

在正常的情况下,命门之火藏而不露,动而不散,潜而不越。如果对其失去制约,火性就会浮言于上,表现出一系列的病症,这就是中医上所说的“上火”或“邪火”。

中医认为,邪火大部分还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是一种诱因。

引起“上火”的原因很多,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以及伤风、受寒、中暑均可导致“上火”。怒火攻心、中暑导致上火无可厚非,那么过度的伤风、受寒为什么也会导致上火?要想理解这部分内容就要理解上火的真正原因。

光遇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3)

二.“上火”的分类及其治疗

1. 上火的病理分类

总的来说,邪火是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中医讲究阴阳平衡,在人体内阴和阳是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的,阴和阳是一个平衡状态。当人体内阴阳失调后,就容易导致各种疾病。其中一种就是所谓的“上火”。由此而言,邪火可以分为虚火和实火。

对于“实火”而言,人体内的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实火。实火的特点是症状重、来势猛。所谓的“虚火”,虚火症状轻,时间长,并伴有手足心热、潮湿盗汗等。

了解了“虚火”和“实火”,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伤风、伤寒也会导致上火的原因。

实火的症状以肝胆、胃肠实火为多见。症见高热、头痛、目赤、渴喜冷饮、烦躁、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干或者起芒刺。

治疗上述症状可用“三黄片”和“牛黄解毒片”、“牛黄上清片”等泄火药。三黄片(大黄、黄连、黄芩):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牙龈出血、心烦口渴、尿黄便秘。牛黄解毒片可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光遇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4)

所谓“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所导致的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进而化为虚火。

根据虚火的致病机理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两种病状。阴虚火旺多表现为全身潮热(尤其是午后)、夜晚盗汗、口燥射干、两颧潮红、躁动不安、五心烦热(两手心两足心发热,并自觉心胸烦热。多由阴虚火心血不足或病后虚热不清及火热内郁所致)、少寐多梦、失眠健忘、遗精、月经不调等症状。在调养时以生津养滋阴降火为原则。

方剂调养:当归9g、黄芪10g、生地15g、熟地15g、黄芩6g、黄连3g、黄柏6g,煎煮。

食疗方:黑豆30g加水煎熟烂,加淮山粉15g、糖适量,加开水调成糊状,一日服完,连服7~14天。

中成药:二至丸、左归丸,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等。

阴虚久了不调养就容易导致气虚、血虚,进而阴阳两虚。阴阳两虚多是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就会出现阴虚与阳虚的症候。肾阳虚和肾阴虚的辩证原则是:阳虚生外寒,阴虚生内热。这不难理解,阳虚说明体内生暖的少了;阴虚则阳相对多,阳多了就会生热。气虚火旺多表现为全身燥热、午前为甚、畏寒怕风、喜热怕冷、身倦无力、尿清便溏。治疗应以补中益气、强肾兴阳、甘温除热为原则。常用的中成药有右归丸、金贵肾气丸、归脾丸、补中益气丸、人参蜂王浆等。

光遇天干物燥小心火烛(天干物燥小心火烛)(5)

祛火的药通常都是寒性极强的泻药,其中大多数都含大黄、番泻叶等成分,这些成分在通便的同时也会伤害脾胃和肠道,对身体造成损害。刚开始时剂量可以稍大一些,随着症状减轻,药量要减少。服用时间一般不超过一周。

以上是从阴阳的角度来解释上火的原因及类型。那么从上火的部位又该如何治疗上火呢?各位且看下次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