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格式篇)35——尺牍2

三 特殊用语和处理手法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

上一课讲到完全格式,实际使用中可以选用因素,结果造成不同的格式,有其时代风貌。古人尺牍中还有一些特殊用语和处理手法,今天给各位讲一讲。

3.1 谨防添加

这里说的"添加",不是自己添加,而是被他人加了字句。举例来说,这是大诗人陆游的《苦寒帖》,一封信。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

这封信把信纸都写满了,最后没有空位。

但苏东坡这封信,后人称之为《治平帖》,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3)

内容是委托故乡僧人照看坟茔之事。故乡是四川,路途遥远,来往不易。这信最后空了一行,我们多个心,传递这信时,途中会不会被人拆看?会不会利用这一行加点什么?譬如说"请给送信人白银十两,将来我还你们"之类,那就很糟糕了。

这是蒋介石致汤恩伯的信,用了两张信纸,第二张空白了一大半。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4)

以蒋当时的身分,如果给人后面加点什么,那可能在政坛上引起轩然大波。

那古人有什么办法防止其他人添加呢?一个简单的想法,就是把信纸写满。你看这封蔡襄的信,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5)

本来写到"公谨左右"已经写完了,但后面还有很多空位,蔡襄又加了一段话。这段话可能是蔡襄写完信后才想起来的,也可能是看到了纸空着,而写多两句话。这添加的一段比正文低几个字,格式和补注一样。

这是林逋的尺牍,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6)

清雅一如其风格,怪不得能吟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脍炙人口的名句。原信写到"四月十七日"已经结束,后面他也加了几句,把余纸用完。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总之写满就不容易给人添加。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7)

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可以在结束处写"谨空"两个字。如蔡襄这封信,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8)

你看信的最后有"谨空"这两字。"谨空"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到此结束",我这信写到这里结束了,"谨空"是结束的标志。另一个意思是后面留有空位,请你批示、回复。"谨"是敬词,如谨上、谨覆、谨肃、谨状、谨谢等等。"空"是后面有空位,收信人可以在空位上写。但这封信我们看不见后面有余纸空位,推想起来,可能是收藏者只要蔡襄这一段,其余在装裱时裁去了,其实还是保留为好。

写"谨空"不是从蔡襄开始的,前朝早已有之,举例来说,唐代颜真卿《与李太保帖》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9)

《与李太保帖》包括八封信,有几封最后写了"谨空",希望李太保回复。

后来"谨空"改成了"冲"或者"左冲",清代顾张思《土风录》解释说:

· "冲"者,虚也。卑者上书所尊,必虚其左,以请批答也。即古人书"谨空"之义。

所以"冲"就是"空"的意思,为什么要这样改一下呢?

· 当由官署中嫌"空"字不佳,故改为"冲"。

原来是当官的不喜欢"空",所以用"冲"字替代。顾张思又说:

· 今人札无余纸,而亦书"冲",失其义矣。

你写信,自己把一张纸全写满了,还要加个"冲",根本没地方留给人家写,这是误解了古人的意思。

三点水的"冲",经常省做两点的"冲"。"冲",《玉篇》说"虚也",就是"空"的意思。如"冲室"就是空室,"冲寞"就是空虚寂寞。《老子》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人越有越要谦虚。把"谨空"改成"左冲"是口彩,中国人讲究口彩好。这跟香港不喜欢"空"一样,用"吉"字替代,"吉屋"就是"空屋","交吉"就是移交空房。

"冲"字到底几时开始代替"空",很难考证,至少明朝已经流行了,黄道周这封信就有"冲"字。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0)

从这照片来看,后面没有留空位,原信应该有的。

但也有人还是写"谨空",以保持古风。如陈淳这信,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1)

最后写了"谨空"。但上面有一个"右",照理说是"左",原来不知写了什么,看不清楚,然后他用浓墨写"谨"盖住了原来的字,留下了"右"。信件是最反映人心里活动的,疏忽也会留在纸上。

董其昌这信有点特别,原本写到"其昌顿首,左冲"结束,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2)

但想起还有重要的事要说,所以自己又在空位上继续写了。写完以后,这次不签名了,而是写"名正具",就是刚才正文已经签过名字的意思。下面又写"左冲",表示我写到这里结束。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3)

除了"名正具",还有"名另具",意思是我的名字在另外地方,可能是随信另附名片。这是来信者不想在这信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避免麻烦。最后写"冲",后面留有空位。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4)

题后答之

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了解到古人信件来往的情况。甲写信给乙,如果后面留空,乙可以直接在空位上写回复。这有如清代的奏章,后面的空位有雍正的御批。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5)

这种回复称之为"题后答之",可以不写日期不签名。"题后答之"的好处是把来往信件归于一起,不会搞错。我们现在用电子邮件,回信都是写在来信之后,然后一起寄出给来信者,来信者可以清楚知道你回答哪封信。你想,如果不是原信一起寄回,那是很容易出错的。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6)

王羲之有相当多的尺牍,是没有日期和签名的,如《远宦帖》。还有《十七帖》,整卷《十七帖》也都没有签名。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7)

《十七帖》是王羲之和周抚来往信件。周是王羲之在武昌庾亮幕府中的同事,后任益州刺史。有学者看到这些没有签名的信件,认为都是被删改过的,我以为这是"题后答之",是信函的本来的面目。比王羲之更早有西晋陆机的《平复帖》,也是这样没头没脑的信件,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8)

同样的还可以举出一些例子。所以王羲之没签名的信件不是孤例,而是当时的风气。

刘宋时虞龢是研究王羲之的专家,余姚人。泰始三年〔467〕奉诏,与前将军巣尚之、司徒参军事徐希秀、淮南太守孙奉伯等编次二王法书。他有一篇重要文章《论书表》留存至今,要研究王羲之,这篇文章是不可不读的。在《论书表》中,虞龢说到这样一件事情:

· 羲之常自书表与穆帝,帝使张翼写效,一毫不异,题后答之。羲之初不觉,更详看,乃叹曰:"小人几欲乱真。"

表就是书,秦以前称"上书",汉时下级给上级改称"表"。晋穆帝爱好王羲之书法,王羲之亲笔上书舍不得寄回去,于是请来临仿高手张翼照写一份,穆帝在赝品上题后答之。这居然把王羲之都骗过了,后来才发觉不是自己的手迹。这个张翼因此出来大名,羊欣把他列入《古来能书人名》:

· 晋穆帝时,有张翼善学人书。写羲之表,表出,经日不觉,后云"几欲乱真。"

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王家亲戚,关系很近。他也是南朝刘宋时人,讲的故事和虞龢一模一样。晋穆帝留存王羲之上书,当然增加了王羲之的声望。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觉得自己的书法好过老爸,于是采取行动,希望收信人留存、收藏他的信。虞龢《论书表》还讲了一个故事:

· 子敬常笺与简文十许纸,题最后云:"民此书甚合,愿存之。"

"子敬"是王献之的字,"简文"是东晋第八个皇帝,后来简文帝的女儿新安公主嫁给了王献之,所以简文帝就是王献之的岳父。王献之是直接开口,先后寄出十几封信给简文帝,在书法上符合法度的作品,称之为"合作",王献之寄信,后面都加一句:"我这信符合书法法度,希望你保存"。

王献之不仅向简文帝开口,还向谢安要求。

· 谢安善书,不重子敬,每作好书,必谓被赏,安辄题后答之。

要知道谢安是王羲之密友,书法得王羲之指点,为行书高手。王献之写信给谢安,自我感觉良好,心想:这一次谢安看到会保存我的信了。没想到谢安又是"题后答之",把信送回来了。

我对这个王献之印象不大好,这个人有点不知轻重。简文是皇帝,谢安是丞相,他公然要这两位保存他的信,以和他父亲王羲之一样,名利之心掬然矣。

上一堂课我介绍了索靖的《月仪》,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19)

这是每个月朋友互相问候的模板,但一来一回两封信格式稍有不同。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题后答之",这格式就容易理解了,后面那一封,应该就是在前信余纸上的"题后答之"。

3.2 知名不具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0)

绝大多数的信,都有收信人和写信人姓名,但有些信,涉及机密,不想给人知道这是谁写的,或者寄给谁的,那就有必要不写出姓名来。但收信人和写信人双方当然心中有数,这就叫"知名不具"。

办法之一是把名字设计为读不出的花押,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1)

当然双方事先要知道对方花押的样子。这样第三者看到信都不知道是谁写的,有保密的作用。但这花押平时使用得越少,保密功能越高,如果你到处都用,等于公开了身分。

如朱元璋的花押,这是朝廷中人人皆知的。只能起到复核身分的作用,并不能保密。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2)

花押印也有保密作用,上面的文字不容易读出,印章可以保持一致,手受伤了签名就有麻烦。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3)

如果不用花押,在信件后写"名心肃"也可以。"肃"本来是恭敬的意思,常用于信件的敬语,如肃上、肃拜、肃颂等。"名心肃"的意思,就是你心中知道我是谁。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4)

这是黄道周的一封议论朝廷的信,内容敏感,最后落款是"弟名免具" 〔"我就不写出来"的意思〕。"免"字下面的凤翅势,左右两笔次序是倒笔写的。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5)

有些人会写"名两隐""两浑",意思是你我名字都不写了。梁启超就有几封这样的信,但要小心,有时候从信件内容还是可以分析出谁写的。

黄简讲书法六级教程(黄简讲书法四级课程)(26)

今天就讲这些,下一堂课继续。谢谢。

本节要点:

· 信件防人添加字句的方法。

· 什么是"题后答之"。

· 隐藏身分:知名不具。

复习思考:

· 找一位书友,依照古代的格式,你写信给他,然后他题后答之。

复习思考:

· 写一封信给同学,约其春游,但双方的名字都要隐藏,信中所提及的时间、地点等,也要使其他人看不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