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本我、自我、超我这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其正确与否在这不做辩解,因为在心理学界有太多不同的东西存在,但都殊途同归,科学的本质不就是求同存异,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本我自我超我超本我?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本我自我超我超本我(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自我超我超本我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本我、自我、超我这是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其正确与否在这不做辩解,因为在心理学界有太多不同的东西存在,但都殊途同归,科学的本质不就是求同存异。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意识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超我构成了人的完整人格。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实很好去理解,简单来说,本我是人的本能,超我是我们的理想化目标,自我则是两者之间冲突时的调节者。本我的对立面则是超我。

在上一篇当中抛出了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相信很多读者都会感到莫名奇妙,在这篇当中还是以大家熟知的《西游记》当中的人物来为理解何为本我、自我、超我的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猪八戒在全书当中展现在众人的眼前便是一种底层小人物的样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其实可以回顾一下,每次由猪八戒出去化缘的时候都会自己先吃饱了后再带斋食给唐僧,还有在孙悟空打不过妖怪或者唐僧被抓的时候,猪八戒会来一句这可怎么办呢,要不你回你的流沙河,我回我的高老庄,它回它的花果山。这其实表现出了人们最原始的本能,无论是饱腹欲还是逃避欲,甚至是回高老庄对高小姐的那种念念不忘也是性欲的本能。就算是我们称之为古代圣人的孔子也会说出“食色性也”这句话。因为食欲和性欲都为人的本能。

孙悟空在全书当中最开始展现在众人眼中是个空有学识而没有社会阅历的毛头小子,也就和刚出社会的我们没什么区别,自认为我们学到的很多很多知识,别人不用我们那是他们的损失,何不知我们在他们面前就和一个刚出生的娃娃没什么区别。刚出社会的孙悟空还是喜欢吃桃子人参果之类的,这是猴子的本能属性,和猪八戒不同的是,他能控制自己说只吃一个人参果确实只吃了一个,猪八戒的话囫囵吞枣似的一整个吞掉后说没尝出味来还想再吃一个,吃什么都只为了填饱肚子而吃。孙悟空是存在一定得自控能力的,但前提是在满足本我得前提下,也就是生存本能得驱使。

唐僧在全书从头至尾展现在众人眼前是一副道德品质俱佳的有学识有才能的中土大唐而来的留学博士生的样子,道德品质极高,在食色面前不为所动,虽不去争那所谓的强权,但也不得不在强权手下工作。唐僧作为超我的代表他不会直接和本我为代表的猪八戒沟通,他会通过自我为代表的孙悟空来和猪八戒沟通。唐僧和猪八戒表面上看似师徒一个整体,但内里实则是对立面,只能通过自我为代表的孙悟空进行两者之间的调节。其实在遇到生命危险的时候他也会求助,先求助悟空,当悟空不在的时候才会求助八戒,当八戒也不在的时候才会求助到悟净,当求助到悟净的时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了。但求生的本能会趋势他向周边的人求救,这是必然。

其实《西游记》这本书所描述的故事当中从来没有什么孙悟空,也没有什么西游记,更没有师徒五人,其实有的只是唐僧一人而已,其它四个都是唐僧的心魔。途中的磨难,都是唐僧内心的磨砺—定住心猿则悟空,拴住意马便化龙,戒贪戒色共八戒,戒杀戒嗔是悟净,身心纯净向佛祖,心之所在即西天。

其实《西游记》在我看来是作者吴承恩先生的心理路程上的修行,他将他自身的人生感悟以魔幻现实主义的形式描绘出来,让人们能以此读懂人这一生在红尘凡俗中其实就是一场心理历程的修行,修行得圆满得时候便是心之所在即西天。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在此只是个人的愚见而已,具体是什么,每个人都会有他自身的理解。

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