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伴随人一生的功课,生下来的第一课,就是要在产科医生的手里学会哭泣,紧接着就是学翻身、学走路、学吃饭,用五官去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再然后,进入校园,开启漫长的求学之路。
用眼去看,用耳去听,在平常人看来,这是根本不需要学习的事情,是人天生自带的本能。但总会有一些人被命运捉弄,先天残疾,有的无法看见这个多彩的世界,有的没办法发出哈哈大笑的声音。但不论面临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坚强地活着,就值得人尊敬。
母爱太伟大!聋哑儿高考超一本线61分,母亲通过互摸喉咙教学说话
人们总用身残志坚来形容那些身患残疾但不向命运低头的人,但往往忽略了他们身后那些默默付出的亲人、朋友。如果子女身患残疾,那做父母的,就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来守护他们的成长。
安徽阜阳的一个18岁的男孩儿小翰,在出生9个月时被诊断为重度耳聋。但为了不让儿子的世界里缺少声音,他的妈妈没有放弃对他的治疗。除了找医生外,在家里时,母亲就教儿子互相摸喉咙,感受妈妈发出的声音,再让儿子去模仿,对着口型说话,一个字甚至要练习上万次。
在母亲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下,小翰不仅学会了叫爸爸、妈妈,而且几乎能正常交流。但这位伟大的母亲知道小翰不能满足于会说话,他必须上学接受教育。好在小翰也求学上进,今年以超过一本线61分的好成绩,被石家庄铁道大学电器与电子工程学院录取。
小翰表示,他最感谢的就是母亲,如果不是母亲的付出,他可能一辈子都是哑巴。对此有网友表示:母爱的伟大成就了孩子的一生,还有人说,医学不一定能创造奇迹,科技不一定能创造奇迹,但妈妈可以!
类似小翰这样的先天聋哑儿童,除了家庭外,需要学校和社会付出更多的关爱
小翰的成长蜕变离不开母亲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付出,但他能在高考时取得如此好的学习成绩,与学校老师的良好教育与社会的关爱密切相关。
小翰是幸运的,他有妈妈教会了他说话,但我国还有很多聋哑儿童,学校和社会又能为他们的求学之路做些什么呢?
首先,老师要关注特殊学生的心理教育。因为他们身体的特殊性,导致学习过程中更容易遇到挫折,生理上的缺陷也更容易引发他们的自卑感,作为学校的教育者,一定要做好心理疏导,让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并以乐观的心态去学习。
其次,拓宽渠道,为他们创造多元化的交流环境。对聋哑学生的所有心理引导和调整,各种能力的培养等都是为了他们能在社会上更好地交流、生存。因此,需要创设出多样化的交流环境,让广大的聋哑学生都能够在这种多样化的交流环境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锻炼中不断提升、成长,这样也有利于他们走向社会后更加从容地应对激烈的竞争。
另外,企业在招聘时也不应歧视特殊群体,如果他们以多于平常人的努力达到了企业的用工标准,社会就应该给他们一个公平就业、晋升机会。不歧视,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帮助。
不管身体条件如何,都要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才能学有所成
学习本来就不容易,像小翰这样的特殊群体的学生能取得这样的看高考分数更是难上加难,但小翰做到了,就给所有特殊学生树立了榜样。
学习是一项精神活动,不管身体条件如何,都不能自暴自弃,如果自我放弃了,那不论父母、老师、社会给予怎样的关爱和帮助,都无济于事。同时,要以乐观的心态正视自己的不足,正视远比逃避有用得多。就像人们常说的,上帝给你关上了门,就必然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笔者寄语:在母亲的不懈努力下,聋哑儿取得了很好的高考成绩,他的未来之路已经豁然开朗。这些先天条件恶劣的考生都能不向命运低头,其他身体康健的学生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正如古人所讲: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话题:你身边有这样身残志坚的例子吗?
记得点一点关注,我们下期再见啦~
(图片均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