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童年,尤其乡村里长大者,基本都是生活艰苦、营养不良,稀饭喝得多,营养不良;穿的衣服常常是现在的非主流—各种补丁;从小不得不接受各种劳动教育,几岁开始煮饭、挑水、炒菜、砍柴、点麦子、扯花生、搬包谷、挖红薯,都是打谷子凶的批爆的角色,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80后童年趣事采访记录?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80后童年趣事采访记录(一个农村80后童年趣事)

80后童年趣事采访记录

80后的童年,尤其乡村里长大者,基本都是生活艰苦、营养不良,稀饭喝得多,营养不良;穿的衣服常常是现在的非主流—各种补丁;从小不得不接受各种劳动教育,几岁开始煮饭、挑水、炒菜、砍柴、点麦子、扯花生、搬包谷、挖红薯,都是打谷子凶的批爆的角色。

在物质、精神都极度匮乏的乡村,小孩子们也不乏在空闲中创造点乐子、见识一些乐趣,以下就是一些童年的乐趣。

1.个老不死的

何老二七八岁时,调皮捣蛋,和几个弟弟妹妹(都是表堂弟妹),到处疯跑,上山抓知了,下田抓龙虾,拿回来炸烤,玩的是不亦乐乎。那个时候正值农忙,表弟的外婆忙的不可开交,希望表弟能停下玩耍,去帮干点农活,老人家就以很粗爆的方式让他们停下,大叫大喊:“江彬呢!你个短命鬼鬼儿。快点回来给老子干活路!”身后很快出现一个满脸怒气,手拿竹棍的老太婆。

老人加棍棒的威力在哪里放起的,不敢不从,原本闹得很欢的场面顿做鸟兽散,如果其他人也就算了,哪知这次遇到的是何老二,从小就是刺儿头。

非常不满意的咕咚了几句:“个死老太婆儿,老不死的!”

原本以为老人家听不到。

谁知老人家人老耳朵好,居然听到了。

顿时大怒,因为不是自己的亲孙子,也不好下手打人,只是很生气的回到:“耶,二娃,老子比你高两辈哦!”

老二:“高两辈,高五辈还不是那么大一回事。”

老太婆无可奈何,恨恨地走了。之后遇到爸妈,就说:“狗日的二娃没得老少,滔老子是老不死的!”

2.你没算准

村上有一好汉,从小天不怕地不怕,脑袋瓜聪明、脾气大、待外人仗义,干过不少事儿,卖废铁、挖野斋、承包馆子、喂鱼,一度也是响当当有脸有钱的人物,最喜欢的就是人给他捧起,听好话、奉承话,一高兴,就挥金如土,过往经历,留下不少有趣事儿。

一日,其到黄家场镇上赶集,遇见一算命先生,仙风道骨,一副老花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看手相满口行话:这根沟呢,代表婚姻,这根巷呢,代表金钱,这条线呢,代表运气。说的唾沫横飞,听的满脸高兴。完事儿了,起身就要走。

半仙一看就急了:“你还没给钱呢?”

答:“你没算准,我为啥子要给钱?”

“我哪里没给你算准呢?”“我今天身上分钱没带,你咋没算到呢?”半仙当然不依,嚷嚷着不让走。

“我再让你算下,你要是算准了,我就给钱。”

“我看你今天印堂发黑,你说你今天得不得遭打。”

半仙:“老子算了的,不得遭打。”啪的一耳光,半仙被打得退了好几步。

“看哈,你又没算准!”这下更不得了了,吵得不可开交,好在当时幺公在街上,过来又是赔礼又是道歉,总算把事儿给摆平下来了。

1992年,据说他已经存下不少钱了,就风光的回家修房子。当其他人的房屋都还是土房时,他的已经是石头加砖的平房了。当时的手艺人水平不咋的,这房子修好没多久,就平房屋顶开裂,成了水帘洞;还有一事儿,就是有的人的工钱,当时没给结清,没结清不要紧,这一拖,就是很久。多久?直到有的人已经去见老祖宗了,都没能收到当初的工钱。

另外,这人特仗义,除了挥金如土外,就是喝酒。一次一朋友过生日,他来的很晚,其他人已经酒过三巡,吃的正开心。他一来,气势不能输:“哥佬官些,不好意思,来晚了,自罚自罚。”端起一满碗白酒,一口干了,大家纷纷赞叹其好酒量。谁知两分钟后,直接躺下,醉的不省人事。

3.我想吃鱼

小学六年,有五年时间在一个村小,到六年级时,村小撤销,被转到完小—文星小学。这农村小学到现在还在坚持办学,实属不易。

到了这边,条件确实比村小好不少,但更远了,另外就是见识了不少非常调皮捣蛋的人,后来不少成为了好朋友。比如,喜欢打架的、骂人的、偷商店老板零食的。

还有一个当地人,是同学的长辈,非常传奇。学校门口有一个60年代农业社时期修建的水塘,当地称为堰塘,是川渝山区很常见的农村水利工程,主要用途是蓄水,来年给旱田供水插秧,当然这种堰塘里一般也有不少鱼虾。

当地退休的小学教师,退休后的重要业务就是在这鱼塘钓鱼,这老兄见这些退休老师都能钓到鱼,自己也手痒,随手砍了一根竹竿,拴上线,也去钓鱼,怎奈设备和技术都不行,半天钓不起来一条。

换做别人也就算了,这次遇到的是马儿,那就没那么容易收手。

不是钓不起来嘛?原因是你鱼在水里。

哪我就竭泽而渔!

说干就干。

把衣服裤子脱了,跳进水里,把堰塘的闸门打开,三下五除二就把水放干了。

鱼倒是捉安逸了,整整一大水缸。

自己吃不完,还送给邻居不少。

却苦了村里的其他人,当要插秧的时候,不得不架起打水机,从山下的渠沟里一级一级的往上抽。

大家是敢怒不敢言,这老兄是随时身上一把杀猪刀,敢说砍人就砍人的主,后来还进去过的。

只有他六哥,不温不火的说了一句:你个马儿也是哦,过两天大家就打水抽干了,你放干做啥子嘛?日疯倒颠的!

他回答:我想吃鱼。

4.爆牛屎

过年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放鞭炮后捡火炮儿,那个时候的火炮儿生产技术不高,生产商经常偷工减料,还有就是保管不善受潮等原因,黑火药制成的火炮儿经常哑火,这些就成了我等争抢的战利品。

对于抢到的火炮儿,就拿来自行保各种东西,扔水里爆鱼,扔田里爆稀泥,扔盆里看盆上天。

这些在唐老三看起来,都是小儿科,唐老三是出了名的铁脑壳,打架水平一般,但气势从没虚过谁,很像江南七怪的老大柯镇恶大侠。爆火炮儿,也能玩儿的不一般,我们爆鱼,他爆牛屎。

老三的性格比较孤僻,日常就是在村里的道路上四处游荡,经常找一些他感兴趣的事情做。

一日看到王大爷家旁边有一堆还冒着热气儿的牛屎,顿时大喜过望,拿出珍藏的大火炮儿,接上长长的引线,熟练的插到牛屎堆里。

此时有几个赶场的老太婆在此经过。老三觉得这个时候引燃火炮儿效果最佳。

引爆前,老三还是有点人道主义关怀,看见几个老太婆正坐在路边悠闲愉快的吹牛聊天,就好心的问了一句:你们快走哦!老太婆:我为啥子要走呢,神的批爆!然后继续聊哪家的女娃子又在东莞找了好多钱,顿时咯咯的笑声不断。

老三见说不听:你不走,我走了。

老太婆们正高兴,突然嘣的一声。

地上那堆热气腾腾的牛屎顿时随着爆炸声四散飞扬。

几个正聊的投入老太婆们遭了大罪,身上、头上、裤子上,都是一坨一坨的稀牛屎,有两个张嘴大笑的老太婆的脸上嘴里直接挂满了新鲜牛屎。

太婆儿们活了这么大岁数,哪里遭过这等待遇,顿时大骂:要造反,狗日的,死包谷儿,死匣匣儿些,要死的短命鬼鬼儿,逮着了要把屎给他捏出来!

一路边走边骂的回去换衣服去了。

老三则不悲不喜的走了:哎!喊了你们快点走的,说不听。这回安逸了噻!

5.认错字

小学有5年在一个村小上学,村小最多时有三个班,任课老师常年只有2-3人,大多数都是代课的民办教师,本身水平也不高。

这些来自农村的娃娃,本来就野,底子也不好,也不认真学,认错字闹得笑话频出。

有一节课学《将相和》,讲的是廉颇蔺相如的故事,老师让一同学起来朗读,这同学毫不畏惧,只是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一开头读错,本来是:廉颇不服气。结果他这两字不认识,捡起四川人认字认半边的传统,大声朗读起来:康皮不服气。老师和同学先是一愣,之后是哄堂大笑。

另有一次,学习组词,单个字:光。大家纷纷说起来:阳光、月光、光亮、光明………,轮到一个老兄的时候,他随口来一句:黄继光。任课教师先是一阵大笑,然后回了一句:怕你屋头的水缸缸。

后来,学习造句,那时候大家阅读量少,除了教材,就是最多一本词典,谁要是有本课外书,会被当宝一样传阅,有时候还得拿自己的零食或者玩具交换。有的词语,大家确实不知道是啥意思,要用这词造句,就基本造不出来,后来有的老师脑袋瓜子比较烂,就教人一些“窍门”,比如:勇敢,就可以这样“老师要求我们用勇敢这个词造句”,这一下就简单了,兄弟们也越来越懒,全是这种套路,甚至出现“老师要求我们用造句这个词造句”,这种懒风,直到初中,好多人都还有,老师花了不小气力,才给纠正过来。

上数学课,真的是数学是各种老师教的,有一年期末数学考试,几乎全军覆没不及格,其实原因真不能怪我们,有个老师教分数,可能是图简单,1/3 1/2=2/5,上面分子加上面,下面分母加下面,大家一看真实太简单。

学历史课,有一章讲的是《林则徐虎门销烟》,我拿起来就读,直到有一段就开始迷惑:皇帝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我不认识钦字,把它认成软字,然后就百思不得其解:软差大臣?是啥官儿呢?软的还官儿大吗?后来就拿去问语文老师,谁知这满脸络腮胡子的老师脾气暴躁,听我一问,勃然大怒:“啥子?软差大臣?锤子的软差大臣,读钦,钦,钦差大臣。”

当然,读错字的时候还有的是,比如熊猫熊字不认识,就读成:能猫;把著名歌星周杰伦读成周杰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