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南县湖头镇初级中学优秀教师(教书四十载桃李芬芳)(1)

刘祥平(左)与晚辈一起翻看老照片

蒙山脚下、浚河南岸,有个皇路山村(因乾隆皇帝下江南时路过此地而得名)。1964年,刘祥平从费县第一中学毕业后,踏上了三尺讲台,成为村里小学的一名教师。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皇路山村先后走出40多名大学生,10多名硕士、博士,闻名乡里;他言传身教,支持孩子们投身于教育事业,10多名晚辈接力走上教学一线,教书育人;他心怀家国,鼓励孩子们援疆支教,他的儿子、外孙、外孙女先后奔赴边疆,奉献青春。

立德树人,以高质量教学培养人才

小学教育是培根铸魂的工作。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刘祥平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一方面传授知识,让学生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另一方面注重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

他不断改善教学条件。20世纪80年代初,皇路山小学的条件非常艰苦,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没有。为减轻村里的负担,他带领学生自力更生,想方设法增添教学装备。起初,教室里没有课桌板凳,他就带领学生把山上的青石块搬到教室,作为课桌板凳。后来,学校的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木制课桌板凳逐步配齐。使用石头课桌板凳的那段时光成为留存在学生心底最珍贵的记忆。

他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他认真钻研教材,采用精准教学法及可行的教学步骤,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位居全乡前列。他不断加强教学研究,每年在全乡讲公开示范课,并积极参与县级公开课,先后有多篇论文获市、县级比赛优秀奖。

他不断提升学生素养。他坚持立德树人,把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他通过思想品德课将做人做事的道理通过浅显的事例播撒进学生的心田;全面贯彻党的爱国主义教育方针,请老党员、老红军到学校作报告,让学生们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积极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使学生们养成团结同学、助人为乐的品质。

他不断加强团队协作。在近40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先后在多所学校任职。作为普通教师时,每到一所学校,他都和同事们分工协作,在教学一线无私奉献;作为学校负责人时,他做到责任到人,严格管理,多次受到县、乡两级政府表彰。

真情奉献,用超前理念指引学生们走出大山

“皇路山村是个‘大学生村’,大学生入学率超过很多大城市。”这是20世纪90年代时任费县城北乡副乡长的刘金乡说的话。在那个大学教育是精英教育的年代,农村学生能考上大学的凤毛麟角。

刘祥平深知,考上大学对农村学生来讲是“鲤鱼跳龙门”。20世纪80年代初,在村里召开的会议上,他对乡亲们讲,要重视孩子的教育。只要孩子愿意上学,即使家庭条件再差,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供他读大学。这种说法现在很常见,但在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80年代却非常超前。

那时,为让学生接受更好的教育,刘祥平有时甚至会“走后门”。皇路山村距县城大约4公里路程。当时,他的老师任县直中学的教务主任,他的很多同学也在县城中学教书。乡镇的教学质量不及县城,刘祥平总是想方设法找老师、托同学,把优秀学生送到县城读初中、高中。现在看来,这就是“择校”。当时,城北乡中心小学校长在大会上批评他,说他把学生送到县城中学,是“不顾全大局”。为此,评优树先与他无缘,他还常常被扣发奖金。但为了村里的学生能有个好前程,他无怨无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他明白,要想点燃家长们对教育的信心,必须先有人树立榜样。学生侯佩民的母亲早逝,父亲工作忙,无暇照顾他,家庭条件艰苦,全靠祖母拉扯大。这个孩子特别勤奋好学,放牛时也拿着书看。后来,他的父亲因为家庭原因,不想让他上学了。刘祥平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三番五次登门,终于说服了侯佩民的父亲让孩子继续读书。这个孩子很争气,1984年以全县高考理科第七名的成绩考上了天津大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此后,每年都有学生考入高等学府。这些学生的成长成才,除了自身的努力,还与小学阶段打下的好基础、相对超前的教育理念、村里浓厚的考学氛围密切相关。后来,人们都说“刘祥平到哪个村教学,哪个村就出大学生”。这也印证了他超前教育理念的功效。

言传身教,晚辈十余人从教

“父亲教得好,我们也要当教师!好好教书育人,不给老刘家丢脸。”刘祥平的孩子们说。目前,刘祥平的10多个晚辈当上了教师,且3代人从事教育事业,是个庞大的教师世家。有人开玩笑地说:“刘老师这一家,能办个从小学到大学的综合性学校。”

晚辈中,拥有博士学位的3人,在读的1人;拥有硕士学位的8人,在读的1人。大学教师3位,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2位;中小学教师8位。刘祥平的晚辈默默奋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教学教研成绩突出,传承了他教书育人、奉献社会的良好家风。

在刘祥平眼里,无论孩子们工作还是求学,只要他们永远保持求知的欲望,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就是最值得欣慰的事。

心怀家国,鼓励晚辈援疆支边奉献青春

“既然选择了响应国家号召,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就不要挂念我、挂念家,经常打个电话报报平安就行。到哪里都要踏踏实实地干好工作。”这是3年前刘祥平对儿子说的话。听说儿子选择去支边援疆时,尽管老伴已经去世,自己几年前动了个大手术,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哪怕有再多的不舍、担心,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表示支持。儿子支边近3年,尽管他动过手术的地方经常疼痛,但儿子给他打电话时,他只是叮嘱儿子注意身体、好好工作,从来不提自己,不愿让儿子担心。

儿子在边疆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受到当地群众的好评,最近还代表单位参加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

2018年9月,大女儿的孩子响应国家号召,到祖国最西部省份支教,因教学成绩突出,被评为县最美援疆教师,还利用业余时间考上了在职研究生。今年8月,三女儿的孩子也作为西部志愿者,到新疆巴州的小县城支教。一个大家庭,3人支边援疆,充满家国情怀。

教书育人四十载,立德树人;言传身教树家风,代代相传。他带出了教育界的一支“刘家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