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尖山麓脚下藏着一段红色记忆(站立的城市光阴斑驳翠竹深)(1)

东湖尖山麓脚下藏着一段红色记忆(站立的城市光阴斑驳翠竹深)(2)

沿着南区路往菜园坝方向前行,半道上遇一分岔路口,顺右往上蜿蜒。这段迂回曲折的盘山路,正是连接上下半城,南区路与中山二路间的南区公园路。

东湖尖山麓脚下藏着一段红色记忆(站立的城市光阴斑驳翠竹深)(3)

从形制上看,南区公园路这段盘山路,统不过5段6道弯,长也不过数百米。但数十米高地落差,不仅形成渝中上下半城的一道连接带,更因其茂林修竹、斑驳陆离间,掩映着一座邹容公园和邹容烈士纪念碑,而平添几分神秘色彩。

“巍巍哉!革命也。皇皇哉!革命也……革命!革命!得之则生,不得则死,毋退步,毋中立,毋徘徊。”百余载光阴过去,《革命军》铿锵豪迈的字句让人读来仍觉热血沸腾。

东湖尖山麓脚下藏着一段红色记忆(站立的城市光阴斑驳翠竹深)(4)

邹容,1885年出生于重庆一个商人家庭,原名邹桂文,又名威丹、蔚丹、绍陶,留学日本时改名邹容,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思想家。1903年著《革命军》名动天下,后因“苏报案”入狱,1905年4月3日死于上海提篮桥监狱,年仅20岁。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追赠其为陆军大将军。

东湖尖山麓脚下藏着一段红色记忆(站立的城市光阴斑驳翠竹深)(5)

上游新闻记者了解到,坐落在盘山路上的邹容公园原名南区公园。2005年,有市民建议鉴于公园内有邹容烈士纪念碑,可将公园更名为邹容公园,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8月,重庆市园林局正式批复同意南区公园更名为邹容公园。

东湖尖山麓脚下藏着一段红色记忆(站立的城市光阴斑驳翠竹深)(6)

相比公园,邹容烈士纪念碑则更为悠久,距今已有73年。

沿着盘山路往上行,在第一道拐弯处,正是邹容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始建于1946年,是一座八角形塔式石碑,碑呈斜坡形八面,通高5.5米,碑身高3.52米,每面宽0.83米。碑之东、南、西、北四面,均镌有“邹容烈士纪念碑”7个鎏金隶书大字,碑座亦呈八角形,八面皆镌刻碑文。

据了解,碑文根据章炳麟1922年为营建上海邹容墓撰写的《赠大将军邹君墓表》略加修改而成,主要叙述邹容生平。1982年,重庆市决定对邹容烈士纪念碑进行维修。直辖后,邹容烈士纪念碑列入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湖尖山麓脚下藏着一段红色记忆(站立的城市光阴斑驳翠竹深)(7)

东湖尖山麓脚下藏着一段红色记忆(站立的城市光阴斑驳翠竹深)(8)

盘山路有上下双向车道容车辆通行。公路两旁,还有并不宽裕的人行道供人们行走,若不想顺着公路绕弯,在弯与弯间隔的绿化带,也有石梯可拾级贯穿,从一道弯直抵另一道弯。

东湖尖山麓脚下藏着一段红色记忆(站立的城市光阴斑驳翠竹深)(9)

作为渝中区慢行系统示范段的一部分,邹容公园所在的南区公园路,茂林修竹、光阴斑驳,有微风拂来,竹林飒飒作响,只觉凉爽。阳光顺着树林透射下来,光影摇曳,林荫下的亭台座椅,也成为路人歇脚的好地方。

东湖尖山麓脚下藏着一段红色记忆(站立的城市光阴斑驳翠竹深)(10)

正是这样一段不过数百米的盘山路,却构山城地形的一种微缩,更在上下半城两种喧哗间,自得其乐地充盈着一种静谧与淡然。

东湖尖山麓脚下藏着一段红色记忆(站立的城市光阴斑驳翠竹深)(11)

上游新闻记者 刘翰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