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泉到嘉峪关只有1小时不到的车程,可是闻名天下的长城起点--嘉峪关却并不属于酒泉,它属于嘉峪关市。嘉峪关市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它建市于1965年,面积极小,仅有2935平方公里,28万左右的常住人口。别看嘉峪关小,它可是与酒泉行政级别相当的地级市,这座袖珍城市的存在就是为了在西北荒漠中崛起的酒泉钢铁集团。

嘉峪关嘉峪(嘉峪关)(1)

酒钢集团成立于1958年,是西北最大的钢铁生产基地,主要生产碳钢和不锈钢,具有千万吨的产能。1955年,藏民在祁连山头道沟发现了大型赤黑铁矿,那时的中国大地正处于赶英超美的热潮中,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成为重要的任务,而工业化国家的第一指标就是钢产量。于是3年之后,酒泉钢铁公司成立,并以难以置信的高效率建起了酒钢1号高炉。1965年嘉峪关建市,经过12年的建设,1970年酒钢第一炉铁水出炉,1983年酒钢与嘉峪关市政企分离,2年之后,酒钢第一炉钢水出炉,距离建厂已经过去了32年。1997年,酒钢合并了远在650公里的兰钢,昂首挺进了中国制造业500强。

嘉峪关市区里充满了那个年代的痕迹,一栋栋80年代的楼房排列得整整齐齐,道路的交通指示牌上标志着四厂、五厂、职工电影院这样的路标,整洁的人行道上飘落着片片黄叶,秋日的阳光洒在每个人的身上,让人仿佛穿越回到了60、70年代的厂区。

那个年代的钢铁公司,是共和国的坚强的脊梁。有大型钢厂就是当地的骄傲!我在重庆钢铁厂的厂区生活了6年,亲眼见证了重钢80年代的辉煌,但随着90年代的经济结构转型,百年老店的重钢,这个年迈的巨人,最终慢慢地倒了下去。看着眼前厂房林立的酒钢,想着渐行渐远的重钢,岁月变迁让人唏嘘不已。

穿过嘉峪关市区,便来到了嘉峪关景区,虽说嘉峪关是个人造的景区,可是来到了河西走廊,又怎么能不去看看嘉峪关呢?

小时候学过一篇万里长城的课文,中国的万里长城起于甘肃嘉峪关,止于河北山海关老龙头,这让我几十年来记忆犹新。来到嘉峪关便是来到了长城的起点,长城做为塞外的防御工事,历朝历代都在修建,而真正到达了河西走廊的,只有汉长城和明长城。汉长城随着霍去病的大军蜿蜒曲折一直到了玉门关,不过现在基本上已经湮没在大漠风沙之中,而明长城则是如今保留最为完好的长城,所以通常所说的万里长城,其实就是专指明长城。明长城从嘉峪关开始启程,这是出于大将军冯胜的战略考量。

嘉峪关嘉峪(嘉峪关)(2)

1372年,明朝宋国公冯胜远征朔漠,他发现河西走廊的咽喉之地就在酒泉附近的这片荒漠上。左边是高高的祁连山,右面是隔断大漠的大黑山,狭窄处仅有30余里,周边也流淌着黑河和祁连山冰雪融水,实在是建立关城的好地方。于是在冯胜的指挥下,一座砖木结构的雄伟关城出现在戈壁之上,这就是明长城的起点—嘉峪关。

为了纪念关城的建立者冯胜,嘉峪关的城墙下塑起了他的雕像,冯胜骑在高头大马上,相貌威严,目光坚毅,但凡取得胜利的历史人物都有他高光的一面,大明的开国元勋,宋国公冯胜此时似乎也站到了历史的聚光灯下,不过如果他能看到自己的未来,不知站在嘉峪关下的他做何感想。二十三年后,太子太师冯胜被朱元璋赐死,封地和爵位均被夺回。伴君如伴虎,风光无限的冯大将军不知是否会羡慕那些活得卑微的贩夫走卒呢?

同样不知道自己命运的还有嘉峪关,本来建立这座关城是为了巩固后防,支持前方的据点,然而有明一代,为了缩小防卫区域,退回到了嘉峪关内,嘉峪关以西敦煌、瓜州、关西七卫均弃之不顾,直到三百年后的清代方才回到帝国的版图。明朝是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退而闭关,放弃连接东西的丝绸之路,严厉海防,片板不得下海,闭关而守的明帝国错失了与时代共同发展的契机。河西走廊正中的嘉峪关,成为了明帝国的边关,成了华夷交汇之地,商旅往来,络绎不绝,这是嘉峪关最辉煌的时刻,却也是中国历史最封闭的时刻。

嘉峪关嘉峪(嘉峪关)(3)

从冯胜塑像不远处的城门进去,走不多远就来到了关城下。现在的嘉峪关基本是为了旅游开发重新建造而成,土黄色巨大的石块方方整整,砌成三层楼高的城墙,城门之外都有一个弯折的瓮城,通过瓮城便进入了关城之中。

嘉峪关嘉峪(嘉峪关)(4)

嘉峪关的关城四四方方,纵横边长约有八、九百米,关城内分布着兵营、军械库、演武场和守备衙门,城门的两侧均有上到城墙的步梯和马道,前后城门上都修建着三层歇山顶的关楼。

沿着步梯走上城墙,视野豁然开朗。戈壁滩上本来就地势平坦,上到几十米高的城墙,更是登高望远,周边形势一览无余。站在关楼处,遥望瓜州方向,灰黄的荒漠一直延伸到了天边,左边的祁连山高高耸立,能看得清山顶皑皑的白雪。一条出关的大道在荒漠中曲折前行,行走的人和骆驼、马匹扬起一阵阵沙尘,这就是嘉峪关,这就是风尘中的丝绸古道,这就是几千年来沉淀下来厚重的历史。

嘉峪关嘉峪(嘉峪关)(5)

站在嘉峪关的城楼上,脑海里总是回荡着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在书本里读到这首诗并不会有太多感想,而当自己站在城楼上,遥望远方的雪山,满目飘散的黄沙,看着与中原国土截然不同的塞外风光,心中不觉涌起莫名的悲凉。中土的将士开疆拓土,直捣楼兰,留下了累累白骨。塞外的商贾来往交通,逐利谋财,横渡沙海,弥散了异乡魄魂。

嘉峪关嘉峪(嘉峪关)(6)

人类自从诞生以来,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争夺生存的资源,土地、水源、财富、人口。获取资源的方式不外乎贸易和战争,要么以和平交换的方式换取自己需要的资源,要么交换不成,则述诸武力,以破坏的方式暴力抢夺。在河西走廊这条狭长的通道上,为了争夺生存的空间,占有生存的资源,中原和异族之间,贸易和战争轮番上演,蜿蜒的商队,庞大的军团,都在变幻的风云中,变成了漫天的黄沙,消散在碧蓝的天空之中。

嘉峪关嘉峪(嘉峪关)(7)

调转目光,望向酒泉方向,关中便有了一块块沿河的绿洲,更远的地方则是酒钢林立的烟囱和厂房。过去和现在,都在嘉峪关的城楼上相遇,但这关楼却无法告诉我们不可预知的未来。这片广袤的土地,在这几千年中经历了无数铁与血,未来的嘉峪关,是继续这般岁月静好,还是重新在烟与火中轮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