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重臣李鸿章是一个复杂的人物,既是洋务运动的干将,又是反动政权的捍卫者;既是能臣,也是贪官;对外妥协,屡次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谈判时又据理力争,尽量维护国家利益。比李鸿章稍早一些,法国也有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梯也尔,只不过他比李鸿章要幸运的多,法国是一个强国,即使在普法战争后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在梯也尔的领导下也很快恢复过来。

路易-阿道夫·梯也尔,1797年出生于马赛,父亲是一位商船船长,在波旁王朝时期属于第三等级。1789年大革命中,出身律师的第三等级代表是反抗王权的主力,梯也尔的学业也可能受此影响,选择了学习法律。1821年,成为律师的梯也尔来到巴黎,开始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有了一点名气。之后梯也尔又转向历史学,撰写了《法国大革命史》,在书中表露了支持君主立宪的主张。1830年,梯也尔创办了《国民报》,但不巧的是这一年法王查理十世签署《七月敕令》,第一条就是取消出版自由,把学者和新闻记者的嘴巴和钱袋都捂住了。

李鸿章同法国签订什么条约(法国李鸿章梯也尔)(1)

梯也尔

1814年,拿破仑战败于滑铁卢,不得不再次退位。波旁王朝复辟,路易十八当上国王。然而路易十八只是坐上了先王的王座,先王的权力却在大革命中被击的粉碎,无法复原了。著名思想家德·迈斯特尔如是写道:“如果认为法国国王是重新登上他祖先的宝座,那就错了。他不过是重新登上了拿破仑的宝座。”

拿破仑虽然倒台了,但他主持编纂的《民法典》是大革命成果的结晶,这一点是波旁王朝无法撼动的。后来拿破仑回忆往昔,曾说道:“我真正的光荣并非打了40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关于这一切胜利的记忆。但是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那就是我的民法典。”战场上的拿破仑可以被击败,《民法典》里的拿破仑是不可战胜的。

对于大革命以来法国的变化,路易十八十分清楚,尽管他想方设法想要恢复王权,但始终有所顾忌,路易十八的继任者查理十世显然还不知道什么叫时代变了。查理十世是路易十八的弟弟,极端保王派首领,十分厌恶君主立宪制,曾宣称:“宁可去锯树也不能按英王那种方式进行统治。”结果是求锤得锤,查理十世的专制反动遭到了民众的反对,在1830年的七月革命中仓皇出逃,再也没有坐上王位。

李鸿章同法国签订什么条约(法国李鸿章梯也尔)(2)

纪念七月革命的《自由领导人民》

七月革命中,梯也尔的表现将一个卑鄙怯懦、自私自利的政客嘴脸展露无疑。他先是在《国民报》上抨击查理十世,带头签署抗议书。但当巴黎的革命群众筑起街垒,拿起武器与保王军队激战时,梯也尔却做了缩头乌龟,仓皇逃离巴黎。

在持续三天的战斗中,起义者死亡的有六七百人,受伤者约2000人。伤亡者全部都是普通市民,有工人、学生、小商贩以及手工业者等等,那些平时里在报纸和议会上慷慨陈词的资产阶级和学者全都如梯也尔一般自私怯懦。可悲的是,民众浴血奋战赶跑了查理十世后却没能建立一个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在梯也尔等人的背叛下,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即位法王,建立了维护大资产阶级利益的七月王朝。梯也尔因拥立之功,被任命为参事院院长,开始了从政生涯。

大资产阶级的利用和背叛让底层民众意识到要靠自己来争取权力,1831年里昂纺织工人为反抗资本家的压迫发动起义,法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走上了历史舞台,革命的主体从资产阶级变成了无产阶级。在这一过程中,梯也尔极为卖命的扑灭革命烈火,1834年里昂纺织工人第二次起义时,时任内政大臣的梯也尔丧心病狂地下令:“见一个杀一个,不要留活口,不要心软。”在战斗结束后,军队仍根据梯也尔的命令在特朗斯诺南街进行大屠杀。再一次的利用民众的累累尸骨铺路,梯也尔受到当权者的青睐,于1836年升任首相兼外交大臣。

李鸿章同法国签订什么条约(法国李鸿章梯也尔)(3)

里昂纺织工人起义

在首相任上,梯也尔又展露出了强烈的权力欲望,他以维护代议制政府为幌子,限制国王插手国政,将权势集中在自己手中,顺带捞取对抗王权的名声。但在对外方面,梯也尔守住了国家利益的底线,坚决反对英国干预欧陆事务。1840年,由于在支持原奥斯曼帝国埃及总督穆罕默德·阿里反对奥斯曼帝国,引起英、俄、普、奥的干涉,梯也尔使法国陷入了外交孤立,路易•菲利普趁机拔掉了梯也尔这枚眼中钉,换上了对王权恭顺的基佐。

基佐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迷弟,甚至于在外交上对英国步步退让,只为能够与英国建立起协约关系。但英国一贯推行离岸制衡政策,无意与任何欧陆国家建立起协约关系。基佐春心错付,对英国的妥协反而让法国在海外殖民地和经济方面遭受重大损失。

基佐所推崇的并不是君主立宪制本身,而是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稳定与秩序。为了维护秩序,基佐认为可以让国王擅权,因此受到了路易•菲利普的青睐。同样为了维护秩序,基佐甘当大资产阶级的走狗,对无产阶级运动强力压制。也因此基佐与奥地利首相梅特涅、罗马教皇、俄国沙皇一道在《共产党宣言》被马克思点名。

1848年2月,基佐政府的倒行逆施终于引发了革命大火,路易•菲利普为了稳住局势撤了基佐的首相之职,换梯也尔上台执政。可民众早就认清了梯也尔这帮政客的嘴脸,根本不鸟国王,继续战斗,直到路易•菲利普退位逃亡。然而由于革命群众缺乏理论指导和斗争经验不足,革命后建立的临时政府仍被大资产阶级控制,11名成员中以工人代表身份入阁的只有著名的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路易·勃朗和机械工人阿尔伯。

李鸿章同法国签订什么条约(法国李鸿章梯也尔)(4)

二月革命中民众攻占杜伊勒里宫

2月25日,当临时政府还在争论是建立共和制还是君主立宪制时,在七月革命中被骗过一次的民众再也按耐不住心中怒火,由老资格的革命家拉斯帕伊医生率领的一个工人代表团来到市政厅,要求立即宣布成立共和国,如若不然就带领20万工人大军前来质问。结果毫无疑问,大资产阶级屈服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建立,但这几乎是二月革命唯一的成果了。之后大资产阶级利用种种手段完全掌握政权后,法国成了一个没有国王的专制王国,剥削民众的人从国王换成了资产阶级。6月,革命群众再次发动起义,却遭到了残酷镇压,最终失败。

六月革命后,各路资产阶级代表开始参与总统选举,梯也尔由于名声太臭,无缘竞选,只能退而求其次,帮助拿破仑三世夺得总统宝座。梯也尔认为拿破仑三世就是个靠伯父拿破仑名望上位的庸碌之辈,自己可以通过掌控拿破仑三世来获得梦寐以求的至高权力。可这次老狐狸也看走眼了,拿破仑三世的权谋之术堪比拿破仑的军事才能,梯也尔发现自己才是被戏耍的那一个。恼羞成怒的梯也尔企图再次煽动民众反对拿破仑三世,但没有人肯相信他了。拿破仑三世将其逮捕,流放国外。

1863年,沉寂多年的梯也尔再度回到政治舞台。被选为塞纳省的议员,仍旧不遗余力的指责拿破仑三世的专制统治和对外冒险政策。但此时的梯也尔再也不是1830年的那个仅凭一篇报道就能掀起一场革命的梯也尔了,民众早已不再关注他。

拿破仑三世多年的治国理政也颇有起色,获得了普遍的拥护,也不怕梯也尔那张嘴到处指责自己了。如果不是遇到了精明的俾斯麦,拿破仑三世还有可能做出更多的成绩。然而,历史没有如果,色当一战,拿破仑三世投降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直逼巴黎。

李鸿章同法国签订什么条约(法国李鸿章梯也尔)(5)

普法战争

1870年9月3日,当巴黎民众头听闻拿破仑三世在色当屈辱投降后,愤怒的走上接头,高呼“推翻帝国!”“共和国万岁!”,第二天,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就建立了。与以往历次革命不同,这次外敌当前,且第三共和国建立仓促,只能推举握有兵权的巴黎总督的特罗胥为国防政府首脑,尽管他是一名奥尔良派(拥护波旁家族奥尔良系的君主立宪主义分子)。

同为奥尔良派的梯也尔曾担任外交大臣,被特罗胥派去欧洲各国游说,希望他们出面暂停普鲁士的攻势。然而俾斯麦布局在先,梯也尔徒劳无功。特罗胥胆小畏敌,也有了投降的想法。10月27日,巴赞元帅率近18万法军在梅斯向普军投降,特罗胥竟称巴赞是“不断以英勇的出击使围城普军惊恐的光荣战士”,这几乎就是在粉饰自己即将的投降。巴黎民众先后多次起义,但皆困于没有兵力,被镇压下去。

1871年2月,在投降派的操纵下,年逾古稀的梯也尔当选国民议会首脑,负责对普鲁士谈判。三十年后,同样年逾古稀的李鸿章受命从广州北上进京负责与八国联军的和谈。当时的清政府已经在娘子关击败了西进的侵略军,各地义军也足以一战。李鸿章却只顾维护清政府统治,罔顾民心可用,仅在谈判桌上与八国联军艰难交涉,自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法国的情况还稍好一些,共和派领导人甘必大在普军围城中冒险乘坐热气球到外省组织军队抗击普军,一度收复奥尔良城。可梯也尔不相信革命民众能够击退敌人,更担心无产阶级会在战争中成长起来,而且在本土与普鲁士的全面战争势必会摧毁资产阶级的诸多产业,给他们造成经济损失。故而梯也尔与李鸿章一样只在谈判桌上与俾斯麦据理力争,结果就是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赔款50亿法郎,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的大部分地区,在法国付清赔款前,普军占领法国6个北方省。

在与普鲁士谈判的同时,梯也尔意识到投降主义必定遭到巴黎革命民众的反击,因此他将政府驻地移至凡尔赛宫,并加紧调动军队,准备解除巴黎国民自卫军的威胁。3月17至18日的夜间,他派兵去蒙马特尔高地夺取国民自卫军的大炮。巴黎民众被迫起义,建立了世界上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政权—巴黎公社。公社宣布自己才是法国的代表,梯也尔政府与普鲁士签订的条约无效。28日,在梯也尔的请求下,普鲁士同意交还十万法军战俘用于镇压巴黎公社。战斗一直持续到5月28日,整个巴黎血流成河,这些牺牲原本足以将普鲁士军队赶出国外。

李鸿章同法国签订什么条约(法国李鸿章梯也尔)(6)

巴黎公社成立

镇压巴黎公社后,梯也尔反动的执政生涯也即将走到终点。在执政的最后两年,梯也尔总算为法国做出了贡献。通过发行公债和整顿经济,仅用了两年时间,梯也尔政府就还清了赔款,让德军撤出了法国。与此同时,加强国防建设与改组政府机构的成果也颇为显著,除了没能要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基本上恢复了世界强国的地位。此外,无论是为国还是为一己私利,梯也尔保住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在七月革命中向,因梯也尔支持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普即位,被视为奥尔良派,才得以被特罗胥任用。普法战争结束后,奥尔良派满心希望梯也尔会恢复君主立宪制,迎回路易•菲利普的孙子巴黎伯爵腓力为王。可梯也尔要自己成为“总统式国王”,怎么可能将权力分享。而且共和制已是大势所趋,实在没必要冒着被革命推翻的风险去恢复君主立宪制。

在梯也尔还清赔款后,其个人声望达到顶峰,被人誉为“法国领土的解放者”,议会特意通过了“梯也尔有功于祖国”的决议,法兰西学士院也随之接纳他为院士。有了这些底气,梯也尔不再首鼠两端,公开支持共和制。不过此时的议会尚在君主派掌控之中,梯也尔遭到了群起攻之,被迫下台。然而扳倒梯也尔后,君主派内部又分裂了,奥尔良派与正统派(拥立路易十四的直系后裔,支持查理十世的孙子尚博尔伯爵亨利即位)斗得不可开交。

1873年8月,巴黎伯爵专程从英国流亡地前往尚博尔伯爵在奥地利的流亡寓所会晤,因尚博尔伯爵年老无嗣,双方最终谈拢,尚博尔伯爵先即位法王,巴黎伯爵被立为继承人。君主派们欣喜不已,都开始盘算起自己的爵位和宫廷职位。然而两个月后,尚博尔伯爵突然发表了一封公开信,明确重申他登基的先决条件是坚持专制君主制和决不放弃“亨利四世的白旗”。而奥尔良派的主张是君主立宪制和使用三色旗。这下君主派的虫豸们散架了,成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再也无法撼动共和制。经历了两次复辟、两次帝国后,法兰西共和国最终得以确立。梯也尔对此讽刺道:“尚博尔伯爵是法国的华盛顿,他建立了共和国!”

1877年,梯也尔因脑溢血死于巴黎,他的一生总是痴迷权力,为了达到目的,可以屠戮民众,可以反对国王,也可以背叛党派。在梯也尔罪恶与怯懦的一生中,不以出卖国家利益获取权力是他少的可怜的闪光点。但法国是人民的法国,不是极少数资产阶级的法国,梯也尔显然没有为人民的法国尽职尽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