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写手,一个语文老师,每当有家长或学生问起:有什么书可以推荐吗?我的回答中总有这一本《城南旧事》,不论他读小学还是高中。

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往事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1)

《城南旧事》主人公小英子

我至今还能回忆起大学时读它的情景:那是一个春天的上午,宿舍里只有我一人,我坐在阳台上,一边啃着从食堂买来的馒头,一边读着书,温暖的阳光慢慢铺了过来,照在我的头上。三小时后,我合上书,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又一幅画面,有的美好,有的哀伤,有的甚至残忍……这都是英子告诉我的:一个孩童视角下老北京的人生世相,一段有关民国时代的悲伤往事。

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往事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2)

老北京

本书时代背景很简单,讲述了英子7岁到13岁的童年记忆,即1924——1930年的老北京。

那是一个混乱的年代,辛亥革命犹如一层油,只附在了社会的表层,旧时代思想远不曾离去,新的各种主义又不断萌发,无数小人物的心酸悲苦在不断上演着。

1.混乱社会中,百姓的麻木与艰辛

疯子不是“疯子

秀贞,第一章的主人公,原是个善良的姑娘,父母老实本分,以看护惠安馆并照顾同乡为业,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不想还是生出祸端来了:秀贞与一位大学生私定了终生,并且还偷偷怀了孕。没过多久,大学生一溜烟跑回了家乡,再也没有回来。秀贞生下了孩子,可随即便被自己的爹妈给扔了。因对大学生与孩子小桂子的执念太深,思念成疾,一时间无法接受这等残酷的现实,秀贞便一直处在半疯状态之中,整天呆坐着,既不闹,也不打人,只一味哭。

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往事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3)

秀贞与英子

这种事总少不了多嘴之人,流言蜚语之下,那些麻木的看客一口咬定她是个疯子,嘱咐自己的小孩远离她,唯有善良的英子跟她成了朋友。她们聊起了天,聊起了曾经的美好:

青草长起来,绿叶发出来,妈妈说,我生在那个不冷不热的春天。

青草要黄了,绿叶快掉了,她是生在那不冷不热的秋天。那个时光,桂花倒是香的。

后来,聪明的英子发现自己最好的玩伴妞儿,便是秀贞口中的小桂子。在英子的帮助下,母女俩很快便相认了,只是这幸福太短暂,只一瞬就没了。

传统伦理的束缚,世俗的流言,时代的艰辛,人群的麻木,这一切的一切,造就了秀贞的悲剧性命运。唯有英子,成了她灰暗世界中的唯一一抹光亮。《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呼喊,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就站在前方等着她。

秀贞与孩子最后的双双死亡,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可以说是某种解脱。试想,一位精神不太正常的弱女子,带着一个年幼的小女孩千里寻夫,在那个年代,可以预想到后面的遭遇会一件接着一件,这完全是个大概率事件,可以演绎出一幕又一幕《悲惨世界》。

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往事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4)

秀贞走了,妞儿也走了,英子病了,悲剧仍在继续!

坏人不是“坏人”

“他穿着一身短打裤褂,秃着头,浓浓的眉毛,嘴唇厚厚墩墩的,是个老实人相。”

这是英子第一次见小偷时他的模样。

关于小偷是好人还是坏人,文中小偷与英子谈论了好几次。小偷知道自己是小偷,是个世俗意义上的坏人,但他仍希望英子认为他是个好人。

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往事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5)

英子与小偷

是的,小偷之所以成了坏人,是有着无法言说的苦衷,自己没念什么书,没出息倒也罢了,偏偏弟弟是个会读书的好学生,他想着既然如此有出息,当然得漂洋过海送他留洋才是。可问题在于,他既无一技之长,又无家业可以度日,何况家中还尚有一位瞎母亲需要赡养,无奈之下,只得干了这不好的营生,只为了弟弟能有个好前程,母亲能安享晚年。对于母亲来说,他是个好儿子;对于弟弟来说,他也是个好哥哥。

最终,小偷被抓了,还是英子在无意中指点破案的。英子慢慢躲进大门里,依在妈妈的身边,她很想哭。

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往事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6)

《城南旧事》电影剧照,张丰毅饰演小偷

旧时代谋生何其艰难,祥子在烈日和暴雨下拉着黄包车,只能勉强维持生计,断不可能再供别人读书;闰土的终生潦倒,更是描摹出整个时代的艰辛岁月;上海滩的所谓繁华,那是码头上一堆工人的血汗堆积而成的。乱世人命如草芥,谋生更是难于登天,做得了好儿子好哥哥,竟做不得好人。

“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你分得清海跟天吗?”英子如是说。

2.男权时代下,女性的悲苦与无奈

兰姨娘与爸爸

兰姨娘本是苏州人,因家境贫寒,为了卧病在床的儿子,母亲不得不在她三岁时将她卖了。14岁来到北京,16岁开始在烟花巷接客,四年后,从良做了60多岁施老伯的姨太太。不曾想五年后竟被施家扫地出门,只得暂住在英子家。

英子爸爸犯了天底下男人都会犯的错,卧在床上跟这位风情万种的兰姨娘调起了情,而此时,英子的妈妈正挺着个大肚子在厨房做饭,满脸的汗水将她的面部轮廓淹没了。

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往事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7)

从全书不难发现,英子爸爸是一位思想已进入新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尚且如此作为,何况庸常百姓之家?可见当时女性地位的低下,在家中是全然做不了主的,一切看丈夫脸色行事,正如英子所说:“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

辛亥革命高呼口号,几乎响彻寰宇,新文化运动也在如火如荼之中,男女平权的思潮渐渐萌发。但效果非常有限,只在上流社会中略有体现,仅是知识分子在自嗨,劳苦大众依然固守着传统礼教,夫为妻纲,三妻四妾乃平常之事。即便如英子家,妥妥的中产大户人家,知识分子家庭,但英子爸爸在家中仍有着无可置疑的地位与尊严。

好在英子机灵,撮合了兰姨娘与进步青年德先叔,成功化解了家庭危机。最后,他们双宿双飞去了上海。

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往事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8)

英子一家三口

实事求是地说,英子妈在家中的地位,丈夫对她的尊敬与爱护,远远比当时的一般家庭要好很多,比如宋妈家。

宋妈——受男权思想迫害最深

黄板牙儿,宋妈的丈夫,是个丑陋且无能的人,家住顺义,靠租种别人家的田亩度日,日子过得潦倒无比,一有不顺心的事便拿宋妈出气,动辄打骂。宋妈终究受不了,在生完儿子小栓子和女儿小丫头之后,便想出来谋个差事,于是来到英子家,当起了奶妈兼家庭佣人。

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往事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9)

《城南旧事》剧照——宋妈

宋妈几乎是那个年代女性的普遍真实写照:勤劳善良,任劳任怨,爱护孩子,兢兢业业为主家,形象光辉而高大。

只是让英子怎么也想不通的是,她为什么要嫁给黄板牙儿这个人?尽管宋妈形象光辉,可命运的不公还是降临到她的头上:因丈夫看管不周,儿子落水淹死了,女儿一出生便被他胡乱送人了。根据文本分析,黄板牙儿也许随便找了个角落,扔了自己的亲生女儿,这也是大有可能的。

在寻找女儿未果的情况下,宋妈迫于传统礼教的束缚,只得回家去,盼望着来年能和丈夫再生一个孩子。

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往事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10)

《城南旧事》插画:宋妈跟丈夫回家

这就是旧时代女性的悲哀之处,更是她们惨遭男权压迫的真实写照。离婚是不可能离婚的,这一辈子都不可能离婚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背弃自己的丈夫,在当时来说,她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的。

在那个年代,即便内心强大如兰姨娘,不惧任何世俗流言,但生计终究是个问题。即便才情如萧红,在离家出走之后,也不得不四处依靠男人,辗转流离之下,最后竟落寞地死在了香港。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曾说:“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几乎一针见血指出了当时女子的处境。无工可打,也无处安身,丈夫就是一切,生活就算再艰难,他们也是一块遮羞布,是世俗给予她们的全部价值体现。即便家世如张幼仪,在被徐志摩无情抛弃后,也感觉天要塌了,死活不肯离婚。至于成为乘风破浪的姐姐们,那是一百年后的事情。

城南旧事中的童年往事 一个小女孩的童年(11)

《城南旧事》插画

写在最后

《城南旧事》原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主要反映了作者对童年的追忆和对北京城南的思念,无意像鲁迅的杂文那般针砭时弊,但我们仍能透过字里行间,发现属于那个时代的悲伤:社会的动荡不安,小人物命运的艰难多变,女性在男权压迫下的无奈与悲苦。所有这一切,都静静流淌在作者的笔下,在淡淡的忧思之中,伴随着小英子一路成长。

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

图片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