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寒暄,良好沟通的开始

著名散文研究家林非先生在学术方面多有建树,许多研讨会都会邀请他前往。某次,林非先生受邀参加全国散文研讨会,并在会议上做了散文方面的专题发言。在这次的发言中,他以这次与会的某位代表在自己门上贴着的“请勿骚扰”这四个字为例,具体阐述了语言轻重的问题。当晚,林非先生想知道代表们对自己的发言有什么想法,就来到了那间门上贴着“请勿骚扰”字条的房间。

一推开房门,林非先生便笑着说道“各位,我来骚扰大家了!”大家看到林非先生的到来都非常高兴,马上站起来说道“欢迎骚扰!欢迎骚扰!”房间里充满了轻松、热闹的氛围。寒暄过后,大家都踊跃地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可以说林非先生一开始便制造出愉快的氛围为这次探讨定下了良好的基调。

这句简单的话语,充分展现了林非先生在语言运用上的机智,他在谈笑间便扫除了双方的生疏感,与他人建立了良好的联系。

谈话气氛对谈话效果有重要的影响,其中,轻松、愉快的气氛是最有利于谈话的。这种气氛可能是不知不觉产生的,也可能是故意营造出来的,但不管是哪种,自然顺畅、不显生硬都是关键。聪明的说话人大多会在说话前就充分了解自己的谈话对象,并会在一开始就制造出适合交谈的气氛,帮助谈话双方尽快进入状态。

初次见面开会开场白(初次见面开场有讲究)(1)

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人们是以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进行交谈,就会更容易产生包容心,更容易接受对方的拐点。因此,如果谈话会以不欢而散而告终,那么没能在一开始就建立一个愉快的谈话氛围,很可能是导致这种结果的重要的原因。

如果是与对方初次见面,那么“您好”“认识您很高兴”“很荣幸见到你”就是最标准、最不容易出错的说法。想要稍微文雅些,则可以选择“久仰”或是“幸会”之类的话语。想轻松、随意一些,则可以说“早就听某某说过您”,或是“您的大作我很早以前就拜读过”等。

如果对方是你认识的人,那么寒暄时不妨用一些亲切、具体的话语,如“上次见到您还是几个月前了"“您今天的气色真不错啊”“这是您的小儿子吗?真可爱呀”“今天的真是最近难得的好天气”等。

初次见面开会开场白(初次见面开场有讲究)(2)

寒暄是交谈的序曲,它定下的基调对整个谈话会产生直接影响,我们决不能轻视寒暄。因此我们应该了解以下几点寒暄的注意事项:

1.热情、友善的态度

恰当的方式和语句是寒暄的必备元素,但这些方式和语言都是基于热情、友善的态度而进行的。只有让这三者恰当地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寒暄的目的。试想,如果对方以一种极为冷淡的态度对你说“很高兴认识你”,你会感受到对方所说的“高兴”吗?如果对方以嗤之以鼻的态度称赞你“精明能干”时,你又会有怎样的感觉·?因此,寒暄时的态度是我们必须多加注意的要点。

2.怀揣友好之意、尊重之心

敷衍了事般地打哈哈或是戏弄对方都是寒暄的禁忌。“来了”“看你那副熊样”“才几天不见你怎么又长膘了”之类的语句也应当禁用,这些会让对方觉得你对他并不尊重。

3.删繁就简,避免沉闷

简单明了是寒暄的基本要求,如果像是八股文那样拖沓冗长,又有几个人能忍受下去并产生好感了?

4.适可而止,热情也怕太过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我好尺度,寒暄也不例外。适度的寒暄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打开话题,但没完没了、过于热情的寒暄只会引起不适。善于说话的人,总是在寒暄中找到合适的契机,因势利导,进入正题。

5.民族性和地域性值得注意

有些寒暄用语具有十分明显的民俗性、地域性特征。例如,老北京人和人打招呼时总喜欢问“吃了吗您?”,其实就是在说“您好!”。如果你认真地回答“还没吃”或是具体描述你刚才吃了什么,那么就显得有些奇怪了。如果以之问候南方人或外国人,对方可能会认为你“要请我吃饭”“没话找话”“多管闲事”,因此而产生误会。

6.易导致误会的寒暄语不要提

涉及个人隐私、禁忌以及私生活等方面的寒暄语都可能会引起误解。例如,一见面就戳对方的痛点,“最近是不是又失恋啦?”这会使对方产生反感,我们要避免提及。

恰当的寒暄课可以让双方更加熟悉 、放松,营造一种对交谈更有利的氛围,因此,千万不要轻视寒暄。

初次见面开会开场白(初次见面开场有讲究)(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