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硬镜验配的朋友都知道,荧光染色是OK镜验配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戴上镜片滴入荧光素,然后在裂隙灯钴蓝光照射下用黄色滤光片观察镜下荧光的充盈度,来估测镜片配适和松紧。

那么,OK镜的荧光评估到底靠谱吗?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记录了ok镜片戴入眼睛90秒的荧光变化。

为了节约您的时间和流量,视频已做2倍速处理!

ok镜荧光染色视频

我从视频中截取了戴后3秒、30秒、60秒和90秒的图片(图中38um是理论计算的顶间隙apical clearance)。

偏光镜防蓝光哪种好 视光冷知识OK镜的荧光评估靠谱吗(1)

从图中可以发现,随着时间推迟,荧光素在镜下有明显的分布改变。3秒时明显的配适偏紧(矢高过高),到30秒中央出现2~3mm暗区,60秒暗区继续扩大接近于可接受的荧光配适,到90秒时bc区5~6mm,已完全看不出矢高过高的迹象。图像变化那么大,我们不禁有了疑问:

1.到底哪张图像才是最接近真实的?

2.荧光图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3.荧光评估对镜片配适到底有多少意义?


今天我们就深入探讨一下,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

什么时间的荧光图像才最接近真实?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知道“真实”情况是什么?既然眼见不一定为实,那我们可以尝试理论推算。

视频的佩戴者是我的同事Miss伟莲•杨,配戴的CRT镜片,参数为79/575/35(并非试戴卡推荐参数,是额外调高了矢高的参数)。

大家知道CRT的设计是基于矢高理念,镜片的设计矢高 = 相应弦长下角膜矢高 镜下泪液层厚度(TLT)

偏光镜防蓝光哪种好 视光冷知识OK镜的荧光评估靠谱吗(2)

图 | CRT设计

我们先来看Miss杨的眼睛数据:

偏光镜防蓝光哪种好 视光冷知识OK镜的荧光评估靠谱吗(3)

偏光镜防蓝光哪种好 视光冷知识OK镜的荧光评估靠谱吗(4)

我们使用Medmont角膜地形图,弦长选取了9.25mm,镜片的矢高设计要基于有效和对应,镜片直径10.5mm,但并非所有直径都有效,CRT是切线设计,和角膜周边切点之外的直径是没有参与有效矢高的(图一BP段)。

偏光镜防蓝光哪种好 视光冷知识OK镜的荧光评估靠谱吗(5)

图一

偏光镜防蓝光哪种好 视光冷知识OK镜的荧光评估靠谱吗(6)

图二

切线设计根据切点位置有1/2,1/3,1/4等不同类型(对应不同的锥角 core angle)(图二),CRT应该是1/2设计,也就是理论上切点在LZA的中间,常规直径10.5,其中bc6.0,rzd1.0,lza1.25,取lza的一半,则有效弦长变为10.5-1.25=9.25mm。从上图可以看到此弦长下平坦k方向的加权矢高(weighted average height)为1565.8um。

接下来我们再计算79/575/35这个镜片的9.25mm弦长的矢高。

偏光镜防蓝光哪种好 视光冷知识OK镜的荧光评估靠谱吗(7)

我做了一个excel表格如上图,CRT设计的中央光学区为球面,BC值即为曲率半径,半弦长3mm,根据勾股定律可以计算出拱高,RZD参数即为这段弧的矢高,而LZA是直线,根据其角度和弦长用正切值可以计算出LZA段的矢高(大家看最右边的差值,会发现LZA相差1度,1.25mm长度的矢高改变量约为30um,而不是培训时强调的15um,这也印证了之前1/2切点的猜想,虽然LZA是1.25mm,但参与有效矢高只有一半)。

注:以上数据及计算方法未经官方确认,仅限私人探讨。

大家知道,ok镜片戴在眼中,中央光学区(BC)多数情况是不直接接触角膜的,而是有个间隙,叫做顶间隙(apical clearance),软件设计的镜片可以设定这个数值,一般在0~10um之间(小于0容易上偏位,大于10塑形效力较低)。

由上可知,79/575/35的镜片设计矢高为1604.4um,角膜矢高1565.8um,故顶间隙为两者之差38um,是严重的矢高偏高(配适偏紧)的状态。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因此答案是:在荧光染色初期的图像(第一张)更接近镜片和角膜匹配的真实状态(中央拱顶)。

染色后的荧光图像为什么会随着时间出现这种分布变化?

镜片戴入眼中后会随着眨眼在角膜上滑动,镜下泪液由于不同区域的厚度差形成的挤压膜力(Squeeze film force)产生一个从BC区到RZD区的流动,LZA区也会在切点往上和往下两个方向分别流向RZD和边缘区,

偏光镜防蓝光哪种好 视光冷知识OK镜的荧光评估靠谱吗(8)

模拟图 | 镜下泪液流动

泪液渗透压近似于生理盐水,氯化钠相对分子量大小为58,而荧光素的相对分子量为332。

偏光镜防蓝光哪种好 视光冷知识OK镜的荧光评估靠谱吗(9)

偏光镜防蓝光哪种好 视光冷知识OK镜的荧光评估靠谱吗(10)

这样在泪液流动的过程中会产生海水冲刷沙滩的效果,把颗粒较大的“砂砾”蓄积在低处并沉淀下来。BC区和LZA区都是流动的不稳定区,而RZD和边缘翘起则是蓄积区。这就是荧光图像随时间推移,BC和LZA区越来越大、越来越黑,而RZD和镜片边缘荧光越来越集中,亮度也有增加的原因。

荧光评估对镜片配适有实际意义吗?

一般认为,人的肉眼可以识别20um以上的泪液荧光素蓄积,如果泪液层厚度小于20um,人眼会无法识别其中的黄绿色荧光,而倾向于认为是“无泪液接触区”。

偏光镜防蓝光哪种好 视光冷知识OK镜的荧光评估靠谱吗(11)

示意图 | 无泪液接触区

如果BC区直径6mm,BOZR(后表面光学区半径)改变0.1mm,矢高改变量约7um(参见上图excel表中信息),也就是说如果顶间隙在0~20um之间,约0.3mm(或±0.15mm)的BOZR改变才可以被人眼察觉,这预示着是一个很大的范围。

其实早在2003年美国塑形镜专家Mountford就做过一个测试,分别让白种人和亚洲人测试佩戴不同曲率的镜片(间隔0.05mm)并在认为最佳的时机拍摄荧光素图,之后把这些图片打印出来并打乱顺序(如下),给两组检查者识别(一组是11位非常有经验的ok镜验配师,另一组为22位无相关经验的眼科医生),让他们选出认为最佳的、最紧的和最松的配适图片。

偏光镜防蓝光哪种好 视光冷知识OK镜的荧光评估靠谱吗(12)

结果大概只有一半的检查者可以选出,其余的接近随机选择,毫无规律,在这个过程中,专业组并未显示出比非专业组有更高的准确度,试验还发现亚洲人的图片差错率貌似更高,检查者往往倾向于选择更平坦一些的配适作为最佳图(理论上的最佳为8.65那个)。


文章写到这里,好像所有证据都在支持“荧光评估没什么卵用”?

可现实的结论却并非如此!

荧光评估在ok镜验配中还是有挺重要的作用的,至少目前是这样。并不是因为荧光评估十分精准或非常有效,而是因为没有更好的办法(尴尬3秒)。

事情的真相是:ok镜无法完全通过理论定制的十分精准,原因包括:

01角膜形态不可描述性

角膜形态不可描述性(不规则、不对称、非圆非椭)。大家一直想寻求一种曲线来描述角膜,很可惜,目前使用的e值表现也差强人意,角膜的横椭圆形状注定在不同经线上有非常大的不同。

02角膜表面数据获取的误差很大

角膜表面数据获取的误差很大。无论基于Placido环的反射还是裂隙扫描的高度都存在数据盲点和算法问题,R0和e值的可重复性与患者配合、暴露面积及泪液状态息息相关,准确度存疑。

03镜片存在加工公差

镜片存在加工公差,同一个数据很难做出两片完全相同的镜片。


知道了上面的真相,就会明白试戴片的作用是需要,戴上设计参数“实地”估测一下偏差,但上文中提到的几个关于荧光评估的现象如何破解?

首先,荧光图像随着时间会有变化,越早期的图像越有参考价值,这就要求验配师尽早观察。

其次,单张静态的评估图无法提供准确的配适信息,大家要注意动态的荧光变化,要了解荧光图的“代谢”规律,是一种从泪液悬浮到沉淀的过程,后期的荧光图像已经“失真”。

最后,除了观察BC区的匹配情况,还要观察各弧段的相对表现:越早期,荧光在各弧段分布越均匀,越晚期,黑的更黑、亮的更亮,边界更清晰,如果只看到一张静态荧光图,要初步判断属于荧光的哪个时期,然后再根据经验做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