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里,名为《要》的帛书中有一段孔子与子赣(子贡,名赐)谈论占筮的对话。当中子贡问孔子说:夫子也相信占筮吗?孔子回答:「吾百占而七十当…」。孔子说的「吾百占而七十当」到底是什么意思?孔子真的经常占筮,然后百次里有七十次算中吗?

孔子的卜筮观(吾百占而七十当)(1)

孔子晚年爱上周易,手不释卷

《论语》中孔子曾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一句话一直有很多学者想翻案,最有名的如钱穆将此句改读为「五十以学,亦可以无大过矣」,意思变成孔子五十还继续学习,终可以无大过。也有人解释为再给我五年、十年,就可以没有大的过错。然后否认孔子五十学易这件事。

事实上,这句话原本就不是孔子老年习易的孤证,所以翻不翻案,无关宏旨。对古文的诠释,原本就难以排除各种可能,这句话单独来看,各种说法都有其道理。但对于一个人的学术思想,应当更广泛地去看所有的数据,而不是死咬一句话在那边自我发挥,这叫断章取义。《史记.孔子世家》说: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这边的「彬彬」义同《论语・雍也》孔子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彬彬」。至于孔子喜易到底有多晚?这就难说了。是不是五十岁开始学,有怀疑与讨论空间。但孔子晚而喜易应该确有其事。

除了《史记》之外,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易传《要》也谈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槖」,意思是说,喜爱到《周易》都不离身的,在家也读,出外也读。但做为《周易》原始应用的占筮,在孔子习易、讲论易学当中,到底占怎样的地位?

帛书《要》里面记载了子贡和孔子中的一些对话,为此问题提供了清楚的答案。孔子不但与占筮画清界线,还藉以说明孔子和史巫的重大差别,与他们「同途而殊归」。

孔子的卜筮观(吾百占而七十当)(2)

孔子为何晚而喜易,周易有何魅力?

对于孔子晚而喜易,子贡误以为老师爱玩卜筮算命,所以觉得很奇怪。于是就问孔子说:老师以前曾经这样教导我们:「德行亡者,神灵之趋;知谋远者,卜辞之蘩。」一个人丧失德行,就会致力于追求神灵的安慰。远离智谋的人(缺乏智慧和谋略),则会不断用卜辞来推算。学生深信这个道理。但现在用这句话来看,弟子愚昧,看不懂为何夫子老来喜好这味了?孔子回答说:

君子言以矩方也。前羊而至者,弗羊而巧也。察其要者,不其辞。《尚书》多于矣,《周易》未失也。且又古之遗言焉,予非安其用也,予乐其辞也……

这段话要一字一句都弄清楚并不容易,还有待更多的考证研究,这里粗浅地尝试言之。羊借为祥。巧通考。不,可能借为丕,大显的意思。于可能借为淤。

整段意思大概是说,君子言语是为了当做规矩来端正自己。行为之所以能够先于祥瑞的征兆而那样做,是因为对于不祥瑞之事能够加以考察。而考察祥瑞征兆的概要,就是要丕显它的辞语。《尚书》在这方面多阻塞不通,而《周易》就不会有过失,当中又有很多古代圣贤的遗言。所以,我并不满足于《周易》占筮上的应用,我所乐此不疲的,是当中的言辞。

以上解释或有讨论与修改空间,但无论如何,约略可以看出,占筮并不是孔子习易的兴趣之所在,他认为习易的最大价值在于可以让人找到行为之指导而避免犯错。这就是《论语》说的:「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礼记.经解篇》孔子谈六艺教育时说「絜静精微易之教也」,因为学易让人可以思绪冷静而判断更精细,所以可避免犯下大错。

子贡还问孔子说:曾听夫子说过「孙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夫子今天不安其用而乐其辞,像这样可以说是「用倚于人」吗?「孙正而行义,则人不惑矣」意指人只要谦逊而正直,并进一步做符合义的事,那么就不会有任何困惑,当然就不用卜筮了。因卜筮原本就是要帮人决疑解惑的,行义正直之人,没有疑惑,所以不用卜筮。「不安其用而乐其辞」指的是不安于易的卜筮之用,而喜爱《周易》中的「古之遗言」。

接着孔子回答说:易,让刚强的人知道要有所恐惧,让柔弱的人知道如何图谋规画。让愚人行事不会虚妄胡来,惭人做事不致于奸诈。文王仁人,不得其志却能成其虑。商纣无道,文王崛起,以此来避免犯错得咎,然后周易才兴起的。这段似乎带有中庸的意味。开头孔子说「校哉」不知是在讲子贡应该校正他的看法,还是在说《周易》具有校正人性之偏差的效能。

孔子的卜筮观(吾百占而七十当)(3)

子贡

孔子相信占筮吗?

子贡最后还问孔子:「夫子亦信其筮乎?」老师你相信周易的占筮吗?孔子回答说:吾百占而七十当,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

孔子这段话不容易理解。最早张政烺解读原帛书「百占而七十当」作「百占而才当」。一般说法都采用廖名春解读的「百占而七十当」,意指孔子习易过程当中曾经经常占筮,而且占筮一百次会有七十次算中。有人说,七成命中,这已经很准,但有人觉得连孔子圣智都只到七十当,可见占筮要准很难。

经常听人说,《周易》占筮相当神准,在公开场合听到一些知名易学家这样宣称应该不用讶异,甚至敢说易经占筮百分百精准的也是时有所闻。事实上,百次占筮而中七十次,已算是神准。三国第一神算管辂的神准可说绝冠古今,让人觉得不可思异,但他曾自述说,他的占筮大概也只是「十得七八」,也就是七、八成准而已。

所以,经常听见有人嫌自己笨,说易经无论怎么学,算事情都「只有」七、八成准,我真不知他在讲什么话,这明明已是神算的等级了。至于那些说百分百准的,更是不知所云了。只不过,时人在讲算卦有多准时,恐怕都只是自我想象的吹嘘而已,肯定过不了客观的测验。例如,来射覆一百个看看,射中一百个再说。

这里最大的问题在于,全面去了解孔子对《周易》的价值观之后,绝对要怀疑这句话。孔子既然对于占筮看得如此之轻,重的是当中的成德之教,理应不会说「我算卦一百次会有七十次算中」这种误导这么深的话。而且,顺着这样的语义,后面的「唯周梁山之占也,亦必从其多者而已矣」解释就更难了,目前还难找到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法。

例如有人认为「周梁山」是古代善占之人,有人认为《春秋》有「梁山崩」记载因此这是指周的梁山崩之占。「必从其多者而已矣」更是不知所指为何,有人认为是《尚书.洪范》稽疑说的「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或者,百次占卦七十次中,那七十次中就是多者吗?所以孔子相信占筮?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