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以前,在我认识的人中最远的不过来自省内最北的城市。

也是,毕竟没有什么外省的人会没事来接受地狱级教育省的洗礼。

上了大学以后,在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的帮助下,我对中国版图的认识进一步得到了扩充,终于在知道XX省XX市的基础上还能知道XX县或XX乡了。

具体体现为,在宿舍听舍友给家里人打电话的时候,同为江苏泰州人的小L和小W一个在用泰兴话叽里咕噜,另一个则在用靖江话叽噜咕里。

双方都表示连蒙带猜能大概明白对方在说什么,但是他们也用实际行动向我们展示了,同一句话的发音却是完全不同的。

如“到你家玩”这个短句

来自泰兴的小L:“到冷角耍儿仔。”

来自靖江的小W:“汗你瓜气现。”

来自南京的我:“我和你们真的是同一个省的吗??”

保护濒危方言(我们每天都在用它)(1)

其实,不仅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县城南边和北边使用的方言不同,就连同一乡镇两条街道的居民嘴里冒出的语句在发音和语调上可能都有着差别。

不过,如今这些细微的差别倒是越来越不明显,甚至有消失的趋势。

随着人随着国家文明、先进程度的提高,不同地区对于外来人口与文化的流入的包容度和接受度也越来越高,因此当本地人与外地人接触时,就必须使用统一的语言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普通话)。

毕竟,两个来自不同地区的人在各说各话的情况下交流必然会有阻碍。更何况,比起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学习某地区的方言,直接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进行交流显然成本更低、效益更好。

保护濒危方言(我们每天都在用它)(2)

以前,在经济闭塞、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各地相对阻隔,也缺乏频繁的通商、通婚等,于是各种自有特色的地方语言自然在该地区流行起来,并且受到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传。一个字,都可能有百种不同的读法。

现在,经济飞速发展、交通工具四通八达,互联网的影响辐射全球,各地之间的交往和合作增多,人口的流动大幅增加。越发达的地区越需要打破语言不通的限制,于是这场属于普通话和方言的无形较量就正式拉开了序幕。

并且方言无疑是落于下风位置的。特别是选择在经济发达地区生活的年轻一代们,大多习惯了用普通话进行日常的沟通与交流,只有在和家乡人通电话时或许才会使用到几句没那么熟练的方言。更有一些方言在经历了几代相传后变得越来越不地道,一些“原味的”用词也逐渐变了味,或者已开始和普通话融合,并在不知不觉中演变成了地方普通话——如“上普”(上海普通话)、“南普”(南京普通话)等。

保护濒危方言(我们每天都在用它)(3)

不过,即使在了解方言的地位岌岌可危之后,当提及方言保护时,许多人第一反应还是摇头不相信“怎么可能消失呢”。

没什么不可能的。

方言也是一种语言,它和世界各国小语种一样,都面临着适用范围小、沟通人群少、获益程度小等问题。当最后一个使用者去世时,该语言就等同于灭亡,这背后所蕴藏的文化涵义也就再无人得知了。

近代调查也显示,现在国内正使用的方言已从古时记载的上百种减少至七、八十种,并且这种消灭的趋势正在愈演愈烈。如果我们不及时采取措施,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它会像很多部落语言一样,还没来得及向世界开口,就已经淹没在历史的车轮下了。

保护濒危方言(我们每天都在用它)(4)

因此,方言保护,即迫在眉睫也势在必行。

方言的千百种魅力,皆由人而语。

仟言Talkiin,致力于让每一种方言的声音都深入人心。

我们正在筹备更多方言保护项目,请点击关注,我们一起助力于方言保护。❤️

@今日头条 @健康方言 @方言武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