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特点与启示(常常被误读的论语)(1)

论语的特点与启示(常常被误读的论语)(2)

论语的特点与启示(常常被误读的论语)(3)

古话有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自古以来,他被诸多名家推崇:

马云曾说:“《论语》是人类真正的智慧,是我不断重复看、不断看的书。”

教育学家钱穆先生说:“《论语》为中国识字人必读之书。”

是啊!一本《论语》,包罗万象,从治国理政到修身养性,再到言行举止,处处都是智慧。

但遗憾的是,这样一本好书,却常常不被人待见。有人觉得,《论语》不过是封建糟粕,充满了愚民思想;有人觉得,《论语》对女性不尊重,早已不符合时代的发展。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只是因为我们误读了《论语》。

01

那些被误读的《论语》句子,你知道吗?

在《论语》中,有哪些句子经常被我们误读呢?让我们举例来说明。

  • 以德报怨,真的好吗?

生活中,当我们遇到了不公平的事情,想要找途径伸张正义,结果旁人却劝我们说:“算了吧,宽容点,孔子不是还说了,要以德报怨吗?”一句“以德报怨”就这么成为他人道德绑架、情感勒索的工具。

可是,孔子真的有要求我们要做到“以德报怨”吗?让我们回到原文看看。

在《论语.宪问》中,孔子和弟子对话道: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就是,假如你用善行来回报恶行,那用什么去回报善行呢?所以正确的方式应当是用公正的态度去回报恶行,用善行来回报善行。

可见,孔子不仅不支持以德报怨的做法,还大力地反对它。在孔子认为,正确的做法,就是以德报德,以直报怨。

那么,这个“直”是什么意思呢?朱熹曾说:“直道,无私曲也”。也就是在面对恶行时,我们不必用“德”去回报,也不能过分打击报复,而是要公正地对待。

总之,孔子推崇的,绝不是道德至上的“白莲花”,而是公平坦荡的责任意识。是德,就要涌泉相报;是怨,就要公正指出。

论语的特点与启示(常常被误读的论语)(4)

  • 言必信,行必果,就是君子吗?

生活中,我们常以“说话算数”为美德,并引用《论语》的话说:“孔子不是说了,言必信,行必果吗?”

但这句话的原文是怎么样的呢?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在这一回里,弟子问孔子:“什么是士?”也就是问,什么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孔子回答道,士一共有三等。上等为“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也就是:做事知道羞耻,出行能不辱君命,这就能称为上士。

二等的士为“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也就是说,宗族里的人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也称赞他尊敬兄长,这是中士。

那么,下等的士是如何的呢?孔子又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说到一定做到,做事一定坚持到底,不问是非地固执己见,简直就是个顽固不化的小人。这样的士,勉强能称为第三种士吧。

可见,对于言必信、行必果,孔子非但没有赞扬,甚至还批评了。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里体现了孔子的变通思维。世事在不断变化,当初的话是在当时的情境下做出的最佳判断,但如果时过境迁,还要执着于旧言,就难免会陷入僵局。

在孔子之后,孟子对这句话也做出了评价,他说道:“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也就是说,通达的人不一定要固守承诺,只要所做的事符合道义就可以了。

由于对这句话的误读,今天很多人一味地把“言必行、行必果”当成座右铭,不分场合、不分条件、不分是非对错,只要自己说过的话就一定要践行。这样的人,与孔子口中所说的“小人”有什么区别呢?

  •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真的是愚民思想吗?

《论语.泰伯篇》里有一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很多人都把它理解为:可以让百姓照着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但没必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于是,这句话历来都被用来攻击孔子,认为他是一个鼓吹愚民政策的人。

可是,只要我们深入地想一想,孔子把一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可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如果孔子真的推崇愚民政策,又怎么可能创办私学呢?

其实,问题就出在了断句上。要知道,古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今天我们看到《论语》里的标点,都是后人添加的。如果我们把标点标在不同的位置,那么就能得到一句意义完全不同的话:“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如果这么断句,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会变成:“如果人民的素质高,我们就给他们自由宽松的环境;如果人民的素质不高,就要教化他们。”这样一来,这句话不仅没有愚民思想,反而体现了儒家德化政治、顺民应天、开启民智的思想。

当然,直到今天,对于这句话的争论还未停止,出现过日用说、乐成说、事实说、民主说等多种学说。既然争论未止,我们就不能笼统地把孔子的这句话归为愚民政策,更不能以此作为攻击《论语》的理由,而是要从各个角度辩证分析,更全面客观地进行理解。

论语的特点与启示(常常被误读的论语)(5)

02

《论语》对今人究竟有何启示?

既然《论语》已经距离我们那么多年,今人对它又有诸多误解和争论,那么《论语》究竟还是否符合今天的时代,是否能为今人带来启示呢?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论语》给我们的启示,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教育方面

孔子是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一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在《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所推崇的各种教育指导思想。

比如,孔子说“有教无类”。也就是说,教育不分贵贱、不分等级,教育面前人人平等。这一思想打破了当时“学在官府”的层面,把教育对象从贵族扩大到了广大平民。

想想今天,我们一直在解决的“教育公平”问题,不也是在践行孔子的“有教无类”吗?

又比如,孔子推崇“因材施教”。也就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水平高低决定教学的方式和内容。虽然孔子的弟子很多,但孔子始终坚持观察、了解学生。比如,冉求胆子小,孔子就多鼓励他;子路胆大过人,容易冲动,孔子就抑制他。

再想想现代教育,今天的我们常把分数当成唯一的衡量工具,老师在教学时也常用同一套方法教育所有学生。如果我们能多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适当地推行分层教育,或许就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 治国方面

都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在治国方面,也给我们不少启示。

比如,《论语》里说:“为政以德”,强调执政过程中道德的重要性,要求为政者必须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而这一点,和今天社会强调的为官要有官德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为政以德更显其价值所在。

又比如,《论语》推崇“尊五美,屏四恶”。所谓“五美”,就是“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所谓“四恶”,就是“不教而杀为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这“五美四恶”为如何为政提出了具体的方法。

举个例子来说,孔子提倡惠而不费,就是说既要给老百姓好处,但执政者又要无所耗费。这虽只是四个字,要做到却是不易的。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为政者为了政绩劳民伤财,耗费了庞大的公共财政支出大搞形式主义,结果却没有实质提高百姓的生活困境。

又或者,为政者初衷是好的,但没有统筹规划,没有调查研究,拍脑袋做出决策。等到决策实行了一段时间,发现根本行不通,结果又推倒重来,事情没办成,还浪费了纳税人的钱。

可见,《论语》的治国理论智慧即便到了今天,还依然有着非凡的意义。

  • 为人方面

在为人方面,孔子推崇以仁为核心的君子人格。在孔子看来,君子必须要有仁爱之心,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有更高的要求。

但遗憾的是,很多人把孔子的仁爱,理解成为要做一个“好好先生”。其实,孔子恰恰对这类人深恶痛绝。

《论语》里记录了孔子和子贡的一段话。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曰:“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好人呢?不是大家都喜欢就是好,而是要好人喜欢,坏人讨厌,这才是好人。可见,孔子认为在为人处世时,我们不能把众人的好恶作为行动的依据,而是要根据善恶的标准行事,在原则问题上决不妥协。

03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美国著名的女汉学家伊佩霞教授曾在她的名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说道:“《论语》为中国社会、政治和伦理的主要思想提供了基础,成为了后世的圣书。”

钱穆先生也曾说:“《论语》应该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因此,我认为,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可见,自古以来,《论语》对中国人的影响从未停止过。而它的智慧,也如璀璨的明星,依然照亮着今人的道路。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必须重视传统文化,回到《论语》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从而走好未来的每一步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