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处归心洋房一场生活巡礼 一方园一座馆一间亭(1)


上海如海,海纳百川。涓滴如你我,寓身于海,亦被海的包容治愈。


建筑可阅读,历史的沉淀丰厚了城市游走的维度;上海博物馆、浦东美术馆、朵云书院、上生新所……精神世界始于举步之间。高楼之下,更有许多空间以人为尺度,为人作桥梁,虽小而美,坚韧而执守,是我们眷恋城市的另一个理由。


让我们走进几个上海“小而美”的公共空间,品读这些带着温度的上海故事。


一处归心洋房一场生活巡礼 一方园一座馆一间亭(2)

一方不大的社区花园,不仅为居民带来视觉美感,更贵在抚慰人心。


一处归心洋房一场生活巡礼 一方园一座馆一间亭(3)


6月1日,刘悦来第一时间去了创智农园,这是上海第一个位于开放街区中的社区花园,原是一隙荒地,夹在两个小区之间。后经四叶草堂团队与居民志愿者共同营造打理,成为一处人与植物共生长,人与人共协作社区花园。


创智农园内有菜园、花园、还有由集装箱改装的,用于居民分享交流的“小蓝屋”。刘悦来去的时候,小蓝屋的门是开着的,邻居史叔叔正在打理鱼缸。疫情期间,创智农园因为有电有水,可以遮风挡雨,成为了快递小哥的歇脚地。空间为人所用,风景也并未被辜负,开放花园里,迎风绽放的花花草草成为做核酸的居民们眼中最美的春天。社区里的孩子们也来了,继续着当初参与建造社区花园的热情,动手干活。当天晚上,刘老师给社区的孩子们上了一课“共建美丽家园,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一处归心洋房一场生活巡礼 一方园一座馆一间亭(4)

6月1日,刘悦来和社区邻居们在花园劳动场景


身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刘悦来也是“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在这轮疫情之前,四叶草堂团队在上海直接参与设计营造的社区花园已达200多处,从获评2019“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优秀案例的鞍山四村第三小区百草园开始,通过他们培训市民自主学习营造而建的社区花园近千座。


社区花园花木扶疏,后续活动丰富,充分拉近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参与式微改造,使社区民众对公共空间动了真情,自发参与到建设中去,可以说每一个社区花园,背后都维系着一个睦邻友好的社群。社群两个字,在这个春天意义前所未有的具象和切身起来。可以说,社区花园是一个空间网络,培育并组织了居民的社群意识,而这共识,又在疫情中为社区居民平添精神慰藉。


疫情过后,人们更重视和珍视周遭的环境,更向往养眼养智养心的美好公共空间。四叶草堂希望市民不再仅是公共环境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分享者、推广者。正如同济大学伍江教授所言:合力创造最适合人生活和工作的城市空间环境,共创属于每一位市民的,有归属感的睦邻空间,这是城市的根本价值。


一处归心洋房一场生活巡礼 一方园一座馆一间亭(5)

同样在2022年的上海春天,一个令很多人热泪盈眶的故事发生在听障咖啡馆LILI TIME。在疫情冲击之下,这个以听障人士为主要员工的小小文创咖啡馆眼看难以为继,危急关头,咖啡馆主理人在公众号上推文求助,一夜之间,感人至深的文章刷爆朋友圈,从上海各个区发来的线上订单,如同一双双陌生市民的温暖援手,令这家“无声咖啡店”重焕生机!


公众号发文后的一周,命名《希望之光》咖啡挂耳包已卖出了近两万份。在LILI TIME蒙自东路店,售出的咖啡饮品达到300杯,已经追上了门店正常营业时的销量。


店主章莉莉说,LiLi的名字源自一句slogan的缩写:Love is Life illumed,译为“爱是被点亮的生活”。这句写在咖啡馆墙上的话语,是LiLi Time所崇尚的精神,亦是其诞生至今的初心。

去过LiLi Time的人会发现,店内装饰的油画均系聋人画家林英的作品,店内logo墙的下方展示的是以手语文化和公益为主题的咖啡类文创品。那里不仅有诸多美味的创意咖啡,更像一个集展览、演出、活动于一体的小小舞台,你会在这个开放的空间里遇见各种有趣的灵魂,听见许多动人的故事。LiLi Time 由此获评2020“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 的百佳公共文化空间。


一处归心洋房一场生活巡礼 一方园一座馆一间亭(6)

聋人画家林英作品油画《重生》


品一杯咖啡、观一幅绘画、静静地感受老上海的摩登时光……LiLi Time相信每个人的梦想都值得被实现。作为上海首家被CSECC认证为中国社会企业的咖啡店,他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人与人、情感与情感、文化与文化三向连结的公共场域,让爱在城市空间里流动。


一处归心洋房一场生活巡礼 一方园一座馆一间亭(7)

LiLiTime上海市浦东新区前滩太古里店


章莉莉强调:聋人员工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怜悯和同情,他们更希望自己的努力和坚持能被更多人看见。他们的想法很淳朴:在这个咖啡馆里,和更多人产生链接,为别人带去服务的同时,令自己更有价值。


LiLi Time更多意义上寄托了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望与追求,LiLi还在,让人感到希望在。有时候一个空间的坚守,给人的抚慰可以超越空间的边界。


一处归心洋房一场生活巡礼 一方园一座馆一间亭(8)

在高楼林立的上海,一个原本在老小区里占地仅50多个平方的老旧公厕,如今经过微更新改造,成为小区居民社交、晒太阳的公共空间。它以极其微小的体量、低成本投入,成为一间照亮这片老旧小区的“暖亭”。

一处归心洋房一场生活巡礼 一方园一座馆一间亭(9)


位于浦东沪东新村街道的向东新村,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房屋老旧,平均居住面积约13平方米。街道干部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得知社区居民极度渴望一处可以和老邻居交流的“公共会客厅”。无处可改,老公厕便“粉墨登场”。


2021年,推翻公厕重建后的“暖亭”焕然一新,没有任何梁柱,采用“无梁楼板 短肢剪力墙”结构,外墙用白色清水混凝土直接浇筑而成,内部空间几乎没有损失,两个矩形大空间,可灵活用于各类活动。


一处归心洋房一场生活巡礼 一方园一座馆一间亭(10)


一楼是公共空间的“门面”,在有限的面积中,设计师孙轶家刻意让建筑退后,“让”出一个室外的院子,种了一棵树。给空间增添了宝贵的呼吸感。入口有一长排可打开的落地玻璃。玻璃门槛处,长长的木椅坐满了居民,三三两两,晒着暖阳,随意聊天。二楼成片大玻璃,让阳光像射灯一样,一道道打进室内。几位老邻居相约在这儿编织毛线。


一处归心洋房一场生活巡礼 一方园一座馆一间亭(11)


“本来家里客人多几位的话,坐都坐不下。现在有暖亭了,太好了。”在共享厨房忙碌的一位阿姨说。小区居民感叹,终于有了一个能看书、有免费Wi-Fi、与亲朋好友视频连线的地方,“视频里的背景显得特别高端,很有面子”。


“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评委会主席蒯大申深有感触:公共文化服务贵在基层,越到基层就越见功力。“暖亭”荣获2021年大赛“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奖”,因为其将一个老旧“公厕”巧妙改造为社区“暖亭”的温暖善意打动了众人。在极为局促的条件下营造了美的公共文化空间,给居民带来了爱的阳光。一间小小的“暖亭”,温暖了一整片社区。


上海市文旅局局长方世忠近期透露:上海将构筑公共文化空间新格局。未来两年内,上海将再打造100家升级版的家门口“小而美”的演艺新空间、人文新景观、休闲好去处。我们的生活中,可携手的韧性社群,可传达的人文关怀,可触及的温情暖意,呈现在缤纷的公共文化空间载体之中,这便是一座城市对于身心最好的安放。

来源:浦东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