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福建

福建日报APP—新福建12月9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刘深魁)“重洋百里戍台湾,艋舺澎湖递换班;二百年来人事变,征夫休唱念铜山。”清末铜山(今福建东山岛)举人马兆麟曾赋诗一首,有感于福建戍台将士的悲烈慷慨,今人亦可从中略窥澎湖与福建千丝万缕的深厚渊源……

往上追溯。南宋时,中央政府正式将澎湖诸岛隶属于福建管辖,澎湖被纳入大陆版图。南宋赵汝适所著《诸蕃志》中,便记载有“泉有海岛曰澎湖,隶晋江县”之说。由于有着长期的行政隶属关系,历史上澎湖又被称为泉州外府,“泉(州)人结茅为屋居之”。

澎湖“三十六岛”,犹如明珠散落,美不胜收。行走其间,无论是地方风物、信仰民俗,还是庙宇宫观、古厝民居等,无不透露出或多或少的闽南元素,抑或八闽风情,闽澎两地的源远流长可见一斑。由于澎湖移民多来自福建沿海,建筑样式与泉州、漳州的建筑颇为相似。多少年来,澎湖人习惯于西望海峡,凭栏思索,列岛上那些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之间,到底凝结着多少福建先民的浓浓乡愁和对故土的守望?

西屿灯塔

在乡愁和守望里,有着西屿灯塔的不灭灯火。渔翁岛灯塔是澎湖的地标景观,提起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建筑,却和福建有着切割不断的关联。

澎湖湾有哪些丰富的资源(澎湖闽澎故事多)(1)

游客在灯塔景区游览。

澎湖湾民宿老板刘贵富告诉记者,现在的渔翁岛灯塔是在西屿灯塔的旧址上修建而成。据史料记载,西屿灯塔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落成,清道光三年(1823年),福建同安人、时任澎湖水师协镇的陈化成等人筹资重修。

绕到渔翁岛灯塔一侧,矗立着两块古石碑,其中一块立于清道光八年(1828年),其上《西屿塔灯碑记》里写道:“道光三年春,现署水师提宪陈元戎等筹款即就原基重修”“福建澎湖水师协镇府孙得发,候补州牧借补澎湖通守蒋镛立”。碑文中所写的“陈元戎”正是陈化成,在澎湖任职后,陈调任福建水师提督,后在鸦片战争保卫吴淞口时英勇殉国。经陈化成重修后,西屿灯塔于夜间燃火照明,成为台湾海峡航行船只的安全坐标,事故大为减少。为此,东南沿海一带的老百姓至今都非常感念陈化成。

灯塔所用石料,亦出自福建。刘贵富说,由于澎湖当地不产花岗岩,修建灯塔所用的花岗岩都是从与澎湖一海之隔,也就是陈化成的老家闽南用船运过来,部分石材至今依然用在新修灯塔的房舍中。1875年,为满足航海需要,西屿塔灯被改建为照明效果更好的西式灯塔,命名为“渔翁岛灯塔”。从此,古老的西屿灯塔走入历史,但它所遗留下来的福建印迹却永不磨灭。

天后宫

在乡愁和守望里,也有着天后宫的香火缭绕。拥有400多年历史的澎湖天后宫,原称“娘妈宫”,是台澎金马地区历史最悠久的妈祖庙,这里不仅是当地民众的信仰中心,也是澎湖繁荣的发源地。

澎湖湾有哪些丰富的资源(澎湖闽澎故事多)(2)

澎湖天后宫

相传天后宫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由泉州最早的移民兴建,与湄洲妈祖祖庙、泉州天后宫具有极深的渊源关系。庙内雕梁画栋,刻工精细,古香古色,美不胜收。

史料记载,清代闽台对渡时期,一艘艘满载大米、蔗糖、水果、海产品的商船,从台湾起锚经澎湖驶向福建,这些船只由大陆返回时顺带运回建筑材料或压舱石,一般的梁柱木头多采用福州杉,石材多采用惠安的青斗石,砖瓦多购自漳泉汀地区等。这些石头、木材漂洋过海到了澎湖和台湾以后,就被用于建庙、铺路或造桥。澎湖天后宫的梁柱雕刻、窗棂及浮雕等,正是数百年前闽南石匠的杰作,至今仍栩栩如生。

步入天后宫,后殿的“清风阁”内有一方石碑,俗称“沈有容谕退红毛碑”。碑高198厘米,宽28.7厘米,正面刻“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等”,字体苍劲有力。碑文记载了明朝官员福建都司沈有容率军至澎湖,于1604年击退荷兰入侵者、保家卫国的功绩,具有重要历史价值,是全台现存最古的石碑。后来,郑成功东征逐荷夷、施琅收复台湾,也都曾在天后宫驻军。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率军攻下澎湖,使台湾不战而下,施琅感恩于妈祖显灵相助,遂奏请皇帝加封妈祖为天后,康熙帝御赐“神昭海表”匾额一方,至今仍存于庙中。从此以后,天后宫的香火始终鼎盛不衰。

观音亭

在乡愁和守望里,也有着观音亭的两岸同源信俗。位于马公市西海岸的观音亭,旧称观音庙,始建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主祀观世音菩萨,为当地四大古庙之一,至今仍是澎湖人的礼佛圣地。

澎湖湾有哪些丰富的资源(澎湖闽澎故事多)(3)

澎湖观音亭,这座早期从福建分香的庙宇,在布局和建筑工样上完全效仿它的祖庭。

澎湖长进餐厅老板蔡月桂说,闽人在向台湾移民的过程中,为缅怀先民开发艰辛或神灵庇护,在兴建较具规模的庙宇、祠堂等建筑时,必是从泉州、漳州聘请工匠,建筑的形制和做法承袭了闽南匠艺,如庙宇殿堂多采用单檐或重檐歇山顶、重檐式钟鼓楼等。观音亭亦是如此,这座早期从福建分香的庙宇,在布局和建筑工样上完全效仿它的祖庭,建筑细部的处理上竭尽闽南匠师之能事,就连很多建筑材料也是从闽南运来,集中反映了闽南寺庙建筑的风格。

1884年中法战争期间,这座寺庙被炮火所殃及,原有不少建筑遭到损毁,但今人依然能够从墙垣、石柱和建筑构建中,领略诸多百年前的闽南文化风貌。

蹲在庙门口的一对淡绿色石狮子,是澎湖观音亭的一大特色。这两只石狮颇有来头,材质看似石头,但其实是由糯米浆、石灰和黑糖水调和雕塑而成,历经百年不腐。原来,清雍正年间在澎湖设立澎湖厅,隶属福建省台湾府管辖,而这对石狮就镇守在澎湖厅通判衙门前,日据时期民众将它们搬过来改守观音亭,台澎地区仅此一对。

观音亭内有一块薄海蒙庥匾,是寺内年代最久的古物,它亦是闽澎深厚渊源的历史见证。这块古色古香的匾额,位于正殿门楣上方,中间阴刻行书“薄海蒙庥”四个填金大字,下款阴刻“协镇福建澎湖水师等处地方副总兵官詹功显敬立”。

原来,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福州府平潭人詹功显以军功升任澎湖水师协副将,为澎湖地区最高军事武官,从此驻守台澎三十载,被后世誉为“台海守护神”。1840年,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爆发,詹功显指挥的澎湖防御战大获全胜,书写了一曲“抗英保台海”的爱国史诗。薄海蒙庥四字正是詹功显所书,意即蒙神明庇护薄海(这里指台湾海峡),原来早年先民从大陆渡海来台,需经过洋流凶险的黑水沟,民众深感受神明的恩泽平安抵台澎,对观音、妈祖等神明的信仰愈加虔诚。

如今,时过境迁,往事悠悠,澎湖的一草一木,丰富的人文遗产与“阳光、沙滩、海浪、仙人掌”,仍旧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些如烟的往事,还有如水的乡愁,守望着闽澎之间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