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边有高度敏感的人吗?又或者你会有同样的感觉?

总是很在意别人的反馈和脸色,如果气氛变冷,总会怀疑是不是自己不受欢迎;总是想东想西、患得患失;同样的情绪,别人五分钟就过去了,你总是越想越气……

每个人都面对着不同程度的压力,而天生敏感的人,则会放大这种压力,他们每天都可能生活在别人的阴影中、作茧自缚。

如果你容易被负面情绪影响、心比身体更累、常常因为一件小事就睡不着、害怕失败、害怕被拒绝,甚至因此而不愿意开始做一件事,那么你最需要学习和练习的,就是情绪的“钝感力”。

《情绪钝感力》是一本心理自助书籍,作者认为,情绪过敏会让你变得脆弱,而钝感是一种力量,能让你更加有韧性。

保持情绪钝感力的关键,就是“不要什么都往心里去”

控制住情绪就是你的人生(你的情绪需要脱敏力)(1)

加藤谛三|人民邮电出版社

控制住情绪就是你的人生(你的情绪需要脱敏力)(2)

心理学家卡伦·霍妮曾说,“人间地狱”可以分为“现实的地狱”和“心灵的地狱”两种。当你过于重视别人的评价而轻视自我的感受时,你就陷入了“心灵的地狱”。

那么,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是完美的,为什么还会不自觉地轻视自己、被别人的评价所困呢?

通常来说,高度敏感背后,有两大原因。

第一,每个人在成长的各个阶段都要解决不同的心理问题,但是有的人在面对这些问题时却选择了逃避。

那些没被解决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能够触动你的情绪按钮的东西也越多。别人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些难以预见的意外,都会触动你内心深处的“旧伤”。

第二,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听到很多负面评价,而他又没有能力应对这些负面评价,就会以为这些声音是真的。

这些来自同事、领导、老师,甚至是家人的过多的负面评价,是成长的“拦路虎”,它让我们陷入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情绪内耗之中,对外界的风吹草动过分关注。

控制住情绪就是你的人生(你的情绪需要脱敏力)(3)

在你小时候,也许听过这样的话:“那个人比你优秀多了,和他一比,你啥也不是,你怎么这么失败啊?”

这些声音就像一根刺,扎在你的心里,你的头顶仿佛有一个雷达,四处搜寻证明这句话的证据。

一件事情没做好,“果然我总是这么失败”。

事实上,正是这些信息让人变得脆弱而敏感,只是那时候你不知道,对方说的并不等于真相。

主观认知中的所谓“事实”,和客观上的事实是有区别的。

工厂一些流水线上,每个人的工作任务和工作量都是一样的,但是一天下来,有的人觉得这份工作很累很辛苦,有的人则认为是轻松的好工作。

同样的“客观事实”,每个人有不同的主观评价,被任何一个人的主观评价所困扰,都是得不偿失的。

控制住情绪就是你的人生(你的情绪需要脱敏力)(4)

对不必要的情绪脱敏,保持钝感力,你至少会获得四大好处:

迟钝一点,身体会更好。

对于身体而言,钝感就像一个人的免疫力。同样的感冒病毒,免疫力低的人感冒好几天,而免疫力强的能完美躲过。

敏感的人,想得多,心里装的事情多,睡不好,一点点声音都让他无法入眠;而心里不装事的人,即便身边的人大声说话,自己也能酣然入睡。

作家渡边淳一就发现:“那些高龄而健硕的人,基本上都不听别人讲话。偶尔听上几句,也是听听就过去了,这种情形可称为自我中心主义,也可以说是孤芳自赏……

不过正是这种不太计较别人言语、不听别人讲话的做法,才是保持健康的秘诀。”

冯唐曾提出不得癌的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说的同样是一种钝感力。

迟钝一点,心情会更好。

我们身体里有一种自律神经,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让血管变窄,情绪紧张,血压上升,副交感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它能使血管舒张,情绪放松,血压降低。

一定的钝感力,会血管处于副交感神经的支配中,也就是让人身心放松、平和,从而让血液更加畅通,保持身体健康。

控制住情绪就是你的人生(你的情绪需要脱敏力)(5)

迟钝一点,会更成功。

黄渤在成为票房、口碑俱佳的一线演员之前,曾在北京靠唱歌维生。

那时候他没有名气,颜值和其他歌手相比也略逊一筹,观众常常起哄:“下去,下去……”

他没有因为敏感而生气,而是缓缓地走下台阶说:“好的,我真的下来了,下面我给大家带来一首《喜欢我的人都好运》。”

后来得到电影试镜的机会,导演也质疑他说:“谁让你来的呀,这不胡闹嘛,这哪能行。”

这些声音都没有阻止他继续争取机会,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保持钝感,不害怕批评甚至是嘲讽,才能让你的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迟钝一点,会更幸福。

相爱容易相处难,把一段关系推向不幸的,往往是生活里柴米油盐、鸡毛蒜皮的小事,如果斤斤计较、针锋相对,小事就变成大事。

拥有钝感力,家人之中就至少有一个人能对做到大度包容,从而互相影响,减少冲突。

控制住情绪就是你的人生(你的情绪需要脱敏力)(6)

其实,人不是天生敏感或者钝感,这取决于我们面对问题时的归因方式。

敏感的人喜欢向内归因,也就是归因于自己。

伴侣忽然冷淡,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

同事一起吃饭没有叫自己,是不是我不太合群?

领导开会时候的训话看了我好几次,是不是在暗示我做得不好?

而钝感的人喜欢归因于外界,“两个人吃饭,他忽然沉默,大概是有什么烦心的事吧”;“领导发了那么大的脾气,自己也遇到了难题吧”。

要从敏感模式切换到钝感模式,书中提出了四个方法。

一是往好里想,给生活加点甜。

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凡事靠自己,别依赖任何人。学会认清自己,学会表达真实的自己,活出自我。

二是避免情绪内耗,给自己的快乐做减法,学会翻篇,让过去过去,原谅了别人也等于放过了自己。

控制住情绪就是你的人生(你的情绪需要脱敏力)(7)

三是摆脱“求关注”思维,让内在自信成倍增长。

懂得人活着的价值不在别人眼里,而在自己心中,我们不必刻意追求别人的关注和认可。

四是消除负面信息,拒绝负重前行。

客观看待自己,你不必成为别人眼中的“最好的人”,卸下伪装,轻装上阵。

尼采曾说:“无须时刻保持敏感,迟钝有时即为美德。”

具备不为小事所动摇的钝感力,才能让你的能力得以发挥,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