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基于怀疑的创新性思维来学习九年级上册语文

我在加拿大教儿子学初中语文

第二十二讲:很少有人真正领略“孤独”的含义

孤独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很少有人真正领略)(1)

我:第四单元就剩下最后一课了。曹文轩的《孤独之旅》。这篇课文节选自他的小说《草房子》题目是编辑们加的。

儿子:为什么起名叫孤独之旅?是因为这段旅程很是孤独吗?

我:我在这里先卖一个关子,你自己去解读,然后给这个题目一个合理的解释。不过,我可以给你一个关于“孤独”的提示:

孤独使人类从原本狭隘的个人经验中解脱出来,使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观察与体悟在因孤独而获得的距离中得到了扩展,有了许多从前不曾有的发现。孤独使人的目光和头脑皆变得冷静,孤独助人去除了影响思维深度的浮躁和妨碍人观察质量的迷乱。因此,孤独不仅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然,也是人生成长中的一种必需。

儿子:太抽象了,看不懂!

我:好,那就具体一点:

罗曼·罗兰对于孤独,曾有这样的表述:“……关心社会生活的良好习惯,不应妨碍你们每个人倾注于内心的生活。在连绵不断的行动和感情的激流里,你们应该为自己保留一间单房,离开人群,单独幽居,以便认清自己的力量的弱点,深入思考,然后像安泰那样,重新接触大地……”

曹文轩也在他很早以前写的一篇名为“论孤独”的文章中,也曾高度肯定孤独对于个人成长的作用:“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儿子:明白了,孤独可以让人成长和成熟。那孤独之旅,是不是可以定义为:成长之旅?

我:哦?这么快就下结论?不妨先读两遍再说。

儿子:我读了两遍,结合旁边的提示大概弄明白了。但是我还是有所困惑,面对这样的自读课文,又是这么长篇,一时之间又不可能把《草房子》都读完了再来分析这篇节选的课文,我该如何把握课文的重点呢?

我:这个问题好极了。没有预习提示,没有课后习题。只有课后的一点阅读提示。那“解铃还须系铃人”啊,还是要在提示里面提炼一些东西出来。你看看提示里面的每一段的第一句话和最后一句话。摘取出来。

儿子:

这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之路的小说。

一场暴风雨后,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结合课文,体会题目“孤独之旅”的含义;

小说紧扣杜小康的心理变化展开叙述和描写,写出了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情感波澜,心理刻画细致入微。

此外,大量的环境描写对人物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富有韵味的语言营造了诗一般的氛围。

我:对了,这就是你本课需要学习的重点了。

儿子:那我就从杜小康的心理变化捋出来一条线。

⑴小木船赶着鸭子------我要上岸回家……”

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恋家。

⑵杜小康已不可能再去想他的油麻地------开始展望未来。

这说明:他对未来是渺茫的,未知的,但又是向往的。

⑶杜小康到达芦苇荡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

杜小康害怕的原因是大自然的浩荡给人压迫感。使人感到自我的渺小和软弱。

⑷在芦苇荡中放鸭的孤独感强烈地压迫着他。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直至夜里做梦看到母亲,哇哇大哭起来,将父亲惊醒,“我要回家……”

这是小说第二次写到他的想家。跟第一次相比,显然有更深刻的内涵。第一次是刚离开家,便产生的一种失去依托的感觉;而第二次则是在感受到芦苇荡放鸭生活的艰辛和孤独后在梦境中表现出来,这才是刻骨铭心地想家,虽也表现他的幼稚、软弱,但他毕竟经过一段艰苦生活的磨炼,已成熟多了。

⑸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跟父亲一起扑上去,企图修复鸭栏。当鸭子逃散时,他紧紧地跟随着它们。不顾脸和脚受伤,一边追,一边呼唤着他的鸭子。到暴风雨将歇时,依然还有十几只鸭子没被找回来,他虽然“一脸的伤痕和乌得发紫的双唇”,但坚持去找鸭子。这些描写都表明杜小康虽然还是个孩子,但在关键时候能表现出镇定、勇敢、坚强和负责精神,他已经成长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⑹当杜小康找到鸭子时-------他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想哭

杜小康这里的哭,并不是悲哀,伤心或感到委屈,而是一种情绪的发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绪,可能是非常复杂的情绪,因此,连他自己也讲不清。

⑺“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母亲就代表着家,任何游子都会想念家,因为家是自己的根,心灵的港湾。孩子的心里除了家便是好朋友,好伙伴,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他这次没有哭,他已经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独立性,能够面对现实勇敢、坚强、负责地对待,这就是心灵的成熟。

总之。小说通过杜小康与父亲离家到芦苇荡放鸭的经历的叙述,描写了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我:很好,这样基本就明白了作者的写作脉络。那如果按照小说的规律划分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该如何划分呢?

儿子: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破落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们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我:这篇文章你也总结了,还需要注意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的烘托作用,试着找几个。

儿子:⑴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⑵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⑶写芦苇荡的宽阔无边,给人一种压迫感,反衬出杜小康的胆怯、害怕和恐慌。虽有清香的气味,萤火虫的亮光和水鸟,但一切无论如何也不能完全驱除杜小康的恐慌。但这种压迫感,孤独感也是对杜小康的一种磨炼。

⑷写芦苇荡的暴风雨的凶猛,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更是对杜小康性格的考验和锻炼。在这场暴风雨中,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勇敢、坚强、有责任心的男子汉。

我:至此,你能够总结出来,《孤独之旅》的含义了吧?

儿子:我敢肯定的说,孤独之旅就是成长之旅。

孤独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很少有人真正领略)(2)

我:是的!成长,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过程,而这过程绝非永远“一帆风顺”,它往往充满辛酸,饱含痛楚、屈辱与泪水。成长,也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孤独,就是其中最贵重的一笔,是生活或早或晚都要给予每个人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经历过“孤独之旅”的油麻地的少年杜小康,一定会长大成人,因为那份孤独,已经撕去了他幼稚的外壳,仔细地雕刻了他的灵魂。

儿子:还没有结束,还需要把重点字词摘出来,毕竟语言特色也是别具一格的。

厚实hòu shí富裕的

嬉闹xī nào嬉笑打闹

觅食mì shí寻找食物,泛指谋生

驱除qū chú驱逐;排除

歇斯底里xiē sī dǐ lǐ 指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通常用于形容对于某件事物的极度情绪。

孤独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很少有人真正领略)(3)

本课的学习思维训练:

1.弄懂孤独就懂了本文;

2.如果没有抓头儿,就在阅读提示里面提炼;很多时候答案就在问题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