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不少女人从后宫走向前朝,开始像男人一样参与朝政。她们中有的人是借助丈夫的权势,帮助无能的丈夫打理朝政,有的是母凭子贵,借助儿子的权势名正言顺地临朝听政。

她们的手腕和能力并不比男子差,但她们却不能像男子一样永远地居于高位,手握大权。

名不正,则言不顺,即使对应朝政得心应手,到了该放手的那天也不得不放手,不然下场就不是自己所能预料的了。

今日要说的这位女性政治家,她的一生堪称传奇,可以算是古代女性中的佼佼者和逆袭者了。

她就是秦国的宣太后,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称为太后的女人。

历史上最后一个太后的下场(她是历史上第一位太后)(1)

宣太后原是楚国人,姓芈,后嫁于秦惠文王,被封为八子,故又称芈八子。

当时秦国的后宫分八级,分别为王后、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

八子居中,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只能说是还说得过去。但宣太后早年很是得宠,先后为秦惠文王生下三子,因而母凭子贵,在秦国后宫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公元前311年,秦惠文王薨逝,王后惠文后所生之子嬴荡继承秦王之位,是为秦武王。

因为早年得宠于秦惠文王,惠文后并不是很喜欢芈八子,一有机会就想办法收拾她。所以在秦惠文王死后,芈八子的处境变得相当艰难,而且此时她的儿子公子稷还被送到了燕国当人质,生死荣辱皆在他人一念之间,母子几人的处境可想而知。

原以为悲苦的命运会一直持续下去,但令人没想到的是,年轻力壮的秦武王因为与人比试举鼎而暴毙,秦国的王位突然又空了出来。

因为秦武王年轻暴毙,膝下无子,秦国的宗室和大臣们围绕着继位人选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角逐与争斗。

历史上最后一个太后的下场(她是历史上第一位太后)(2)

当时芈八子想推选自己的次子公子芾上位,但惠文后则想推选公子壮为继位人选,因此双方各自为营,展开了激烈的争执。

但此时远在赵国的赵武灵王却执意要迎立在燕国当人质的公子稷为秦王。屈于赵国的压力,最后芈八子和惠文后都只能放弃自己的心仪人选,迎立公子稷为新一任秦王,是为秦昭襄王。

当时秦国内部许多人都反对公子稷继位,但在芈八子异父兄弟魏冉的帮助下,王室内部争夺君位的动乱很快得到平息,惠文后及公子壮、公子雍皆被诛杀,秦武王的王后也被驱逐到魏国,所有与秦昭襄王作对的人都被收拾的干干净净了。

虽然自己心仪的儿子没有当成秦王,但此时的芈八子仍是母凭子贵,以太后之名代替年幼的秦昭襄王打理朝政,实现了身份地位上的巨大飞升。

在朝政上得心应手的宣太后执掌朝政的日子越来越长,随着时间的累积,以她为代表的势力集团越来越强大,而且根基稳固,难以撼动。

逐渐长大成人的秦昭襄王在政治上一直被母亲宣太后所压制,以她为首的亲信和大臣牢牢把持着朝政,虽然没有显露要谋权篡位的迹象,但对于秦昭襄王来说,仍是潜在的一部分威胁。

历史上最后一个太后的下场(她是历史上第一位太后)(3)

当时朝中主政的主要有宣太后的弟弟魏冉、芈戎以及她的儿子公子悝、公子芾等人。因为这些人的专权擅政,当时秦国国内许多人都只知道有太后和这四人,秦王反而成了不知名的一个摆设。

外加上宣太后当时为了攻灭义渠,与义渠王私通生下两子,种种行径都让身为秦王的秦昭襄王感到十分不适。

但好在老天爷还是愿意帮他的,这样憋屈且闹心的情况随着一个人的出现发生了改变。

公元前271年,一个叫范雎的人出现在秦昭襄王身边,为他提供了一系列可行的政治方针,并提醒他关于宣太后等人擅政弄权之事,希望他作为秦王,可以适时地做出一点改变。

秦昭襄王早已苦于无权,听到范雎的建议后,立即下定决心拨乱反正,夺回大权。

得到秦昭襄王首肯的范雎悄悄展开行动,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将朝中宣太后等人的势力逐渐扫除。

秦昭襄王眼看时机终于成熟,下令废黜宣太后,并将魏冉、芈戎、公子悝、公子芾等四人逐出咸阳,一举夺回了失控已久的大权。

步入晚年的宣太后哪里能预料到这些,一直以来,她都习惯了儿子的顺从,习惯了在朝堂上行使权力,习惯了呼风唤雨的疯狂岁月。

可不管她如何得心应手,这大权终究是不属于她的,所以早在冥冥之中,就注定了这几十年的付出是要为他人做嫁衣的。

骤然失去大权的宣太后在被废不久后便去世了,她的传奇一生结束地有些不尽人意,至少她自己应该是有些许遗憾的。

毕竟当了几十年的太后,谁能想到最后被自己的亲生儿子给废了呢?

历史上最后一个太后的下场(她是历史上第一位太后)(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