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虽在《论语》中只出现八次,但其中"和谐"思想却是“仁” 、“礼”等思想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和谐世界的翘首期盼。它所代表处世的普遍准则,早已成为中华民族乐道乐行的文化认同,可谓千秋一和,万民一和。

论语论述学习三个层次的句子(论语和而不同社会人生两种不同境界的精神指归)(1)

请看原文: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语句很简约,字面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讲和谐但不讲纯同,小人讲纯同但不讲和谐。

论语论述学习三个层次的句子(论语和而不同社会人生两种不同境界的精神指归)(2)

对和、同的基本解读

杨伯峻《论语译注》说是"春秋时代两个常用术语",并援引《左传》和《国语》说明。“和”,原始涵义与对调味及乐曲的理解有关。《管子》有“和五味以调口”之说,晏婴以羹喻“和”,说“和如羹焉”。羹成美味,认为一定要有五味各种不同的材料才能调和而成,用几味调和出新味这就是"和"。体现在"乐"的理解上,认为一定要有八音不同的声调才能使乐曲和谐,协调各音以成新曲这就是"和"。

春秋时期周太史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乃尽弃矣”(《国语・郑语》)。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延续,都是"和"即多种不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如果只有纯粹一色的“同”,事物就不复存在。这种"和同之辨"是先秦时期哲学思想的一项成果:"和",是包含差别的统一,而"同"则是无差别的绝对同一。

孔子继承和发展了春秋以前关于“和”“同”的思想成果,把"和而不同"运用到社会人生领域,它所强调的"尚和去同”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理念被牢固确立起来, 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论语论述学习三个层次的句子(论语和而不同社会人生两种不同境界的精神指归)(3)

篆刻: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和而不同"的两种不同社会人生境界

孔子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指出了"和"与"同"不同的两种境界及其精神指归:一是君子的境界和治世的境界;二是小人的境界和处世的境界。

从君子当政治世的境界看,"和而不同",就是要通过和谐的手段途径去追求实现和谐的世界,将社会各种因素各种矛盾调和到社会共同的愿景上。与之相反,小人当政治世,是"同而不和",就是泯灭一切不同因素、蔑视一切矛盾,只讲唯我独尊,只我一个调,万民都给我闭嘴。

从君子修身处世的境界看,"和而不同",就是作为道德高尚的君子,既要与他人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又要保持自己思想的独特性及其引导力、调和力,决不附和苟同,更不同流合污;而小人正相反, 他们只求附和苟同、纯粹同一,不讲独立思想,不讲正大意义上的和谐。孔子以此要求君子,要在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寻求把握统一性,将社会人生共同的远大理想追求作为佳美之味和动人乐章,去调和、整合、统帅种种因素以同向善美之境。

处世为了治世,治世为了和谐世界,这是“和而不同”最终的精神指归。

论语论述学习三个层次的句子(论语和而不同社会人生两种不同境界的精神指归)(4)

《论语》对"和而不同"实现途径的揭示

如何实现"和而不同"?《论语》至少作了如下揭示:

在"礼"上求"和"。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揭示了礼承担着调谐社会、群体中个性与个人意志的功用,通过调和社会伦理秩序以达到社会和谐局面。孔子教导颜渊,"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指出个人、个性必须在礼即制度规矩边界内才能得以个性存在及其自由表达,才能在整体上实现和谐。比如当今,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法律法规和道德框架内,才能形成个人自由、个性彰显的和谐局面。

在"道"上求"和"。社会人生共愿共享之道,是人间正道大道,是"和"之所在。孔子强调,要"志于道",说"道不同,不相为谋",只有将人人思想言行统一于"道同",才能形成和谐局面。他指出:“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如果背离了社会人生正道,以个性破坏共性,以个人破坏大局,哪里还有全局和谐?孔子在论述好学上进中,指出要用"道"来纠正个人、个性之偏之失——"就有道而正焉"。当今我们只有共同行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祖国才能获得最大之"和",我们每个人自然也和在其中。

在"志"上求"和"。为了同一个目标,人人才能走在一起而致于“和”:孔子强调"志于学"、"志于道",都是要把人的心志统一到学以致道上,并且强调"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以将志向作为毕生追求。在处理学与志的关系上,子夏指出"博学而笃志",强调越是博学越有学问,越要笃定志向,做到志向不散、方向不改、意志不变。只有在共同而坚定的志向引领下,才能将每个人的个性整合为统一整体下的积极有效的因素而存在,才能形成和谐局面。

在"文"上求"和"。文明文化人文是构成和谐的引领目标。曾子说“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正是以文为和的手段,进而在仁的追求中达到和的愿景。《论语》记载:鲁国政权三巨头之一的季氏,准备攻打鲁国的附庸国颛臾,做季氏家臣的冉有、子路告诉了孔子这件事,孔子严厉批评了他们,并提出了鲜明的政治主张,其中说到:“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修文德"之“文”,是以礼乐为代表的文明文化人文方面的教化。通过“文”的手段吸引庶民归来,再让他们安居下来,这就是求“和”于“文”。

论语论述学习三个层次的句子(论语和而不同社会人生两种不同境界的精神指归)(5)

"和",是"和"在礼、道、志、文上,是“和”在大局全局等方向和根本上,所以在人与人相处层面上:

要讲求大团结而不是搞小圈子,拉拉扯扯——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要诚敬待人,与人不争斗又不结私党——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卫灵公》)。

要积极帮人成就美事,帮人避免干坏事——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要与人友善,以正道共事共处——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同“悦”,下同)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孔子“和而不同”的思想主张,在当今时代仍然熠熠生辉,生命无限!

朋友,我是清如静如,力求按照"义理"全面系统地"照着说"《论语》,很高兴与你对坐经典!

论语论述学习三个层次的句子(论语和而不同社会人生两种不同境界的精神指归)(6)

(图片借用网络,侵权必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