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在古代中国称“缅甸”为掸国,到唐朝时期后,随着骠族在这一地区的逐渐兴盛起来,其被称之为骠国。宋朝时期,称“缅甸”为“蒲甘”,也称之为“缅”、“缅甸”。
北宋末年,蒲甘国使臣跟随大理国使臣觐见宋朝皇帝,因蒲甘远在西南边陲之外,路途艰险、山川遥阻,估以“缅”字相称,有遥远、边陲之义。
汉语中许多带有“缅”字的词,都包含此含义,比如说:缅然――遥远的样子,缅渺――遥远的样子,缅求――远求等等。就地形来说,缅甸位于中缅边境的山间谷地之内,四周被大山包围,唯有中间有一片草坪之地。
为了更加准确的表达,突出该区域的特点,因此又在“缅”字的后面加上“甸”, 加重了“边远”的含义,就成为了“缅甸”。
现今,一些学者认为“缅甸”一词来源于对缅文的翻译。“缅”字源自缅文Myan,或是源自掸、傣各族称缅族的名称Man。“甸”字,来源于缅文的Taing,是国家、地区的意思。
“Myanmar”还是“Burma”?
在我们查找英语词典中缅甸国名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奇怪现象,缅甸的英文说法是“Burma”,而不是“Myanmar”,这有着一定的原因。
Burma:缅甸原英文名为Burma,是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旧名字。关于这一称呼,有两种说法:一是在缅甸国内最大的民族是缅族,英文为Burmese,取其为整个国家的代表;二是葡萄牙人曾对缅甸称呼为Birmania,后逐渐演变成了Burma。
Burma这一称呼一直沿用到1988年9月缅甸新政府上台后,政府认为Burma一词,已经不能再被用来代表缅甸这个国家。于是,在新政府上台后向联合国提出申请,要求将缅甸的英文名称由Burma改为Myanmar,正式国名改为“缅甸联邦(Union of Myanmar)
Myanmar:由来有3种说法:
1. 源自孟文说。据记载,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生活在缅甸南部的孟族人民,在吸收了原本属于梵文的南印度文字精华基础之上创造出了孟文。在孟文里,缅族人被称为Mir mar。
2. 源自梵文说。“Myanmar”源于梵文“Myammar”一词,在发展演变过程中,拼写发生细微改变而已;也有学者称“Myanmar”一词由另外一个梵文“Mranmabama”缩略、演变而来,意为坚强、勇敢。
3. 源自缅文说。Myan缅文意思是迅速、机敏;Mar是健康、强壮的意思。缅甸人用“Myanmar”自称,意为机敏强壮的民族。
仰光为什么叫“仰光”
仰光在2500年前,曾是孟族(又称得楞族)渔村,名叫奥加拉巴,11世纪时称为达贡(又称大光dagon),这个名称来自梵文,意思是“三岗村”。
1755年5月,缅族头领雍籍牙基本上统一了缅甸,建立贡榜王朝,雍籍牙占领大光之后,便登临瑞大光宝塔(即今仰光大宝塔),顶礼膜拜,祈求消弭兵灾,永保和平。
国王Alaungpaya赐名后才改称“仰光”,仰光是两个字“yan”和“koun”的结合,分别指“敌人”和“走出去”。缅语“战争结束”之意。从此,大光即改名为仰光,即“战乱平息”之意。
曼德勒为什么叫“曼德勒”
曼德勒的名字来源于这座城内最高的山丘——曼德勒山,曼德勒山位于曼德勒市区北部,旧称罗刹女山,是缅甸著名的佛教胜地。
当年释迦牟尼宣扬佛法时路过此山,指着山下广袤的土地,预言2400年后,这里会出现一座繁华的大城。曼德勒果然不负所望,在敏东国王的统治下,30年的荣景在历史中点缀成不朽的一页。
曼德勒的巴利语名称为「罗陀那崩尼插都」,意为「多宝之城」,系明东王1857年所命名。又因缅甸历史上著名古都阿瓦在其近郊,故旅缅华侨也称其为瓦城。
内比都为什么叫“内比都”
“内比都”是缅甸古语,意为“京都、都城”。 内比都 (Naypyitaw、Nay Pyi Taw),原称彬马那(Pyinmana),为缅甸第三大城市,为何把新首都命名为“内比都”,有关官员的解释是:“彬马那”原本就是个小城镇,新首都不可能沿用此名。
同时,考虑到缅甸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应加以大力弘扬。把新首都命名为“内比都”,可体现缅甸文化,也更显得大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