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技术竞争趋势(显示技术的非连续性)(1)

从CRT到LCD,再到LED。

引子

在人类的各种感官通道中,视觉占据了主要的位置。统计数据显示,外部世界的信息输入,有83%左右是通过眼睛完成的。

在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曾经引领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传承。

在现代,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存储与网络传输能力与日俱增。然而,如何将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数字信息,变成人类可感知的画面呢?

这就是本篇所要涉及的主题:显示技术。

自诞生之日起,显示技术顺理成章的取代了印刷术,成为信息与知识传播的主要途径。

CRT时代:一骑绝尘

CRT的全称是阴极射线管,它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和发明家卡尔·布劳恩于1897年发明的。

其工作的基本原理是,由电子枪发射高速电子,经过垂直和水平的偏转线圈控制高速电子的偏转角度,最终电子击中屏幕上的荧光物质使其发光。

有趣的是,CRT的发明,最早是为实验物理学家验证电子等微观粒子所服务的,并非用于显示。

1925年,约翰·洛吉·贝尔德和斯福罗金,基于CRT的原理,分别鼓捣出了各自的电视系统,共同成为了电视机的发明者。

随后的几年,电视设备开始进入大发展阶段,并且电视也开始逐渐普及,这其中最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就是1936年的柏林夏季奥运会,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电视转播,当时大约有16万柏林人通过电视直播观看比赛。

柏林奥运会的电视转播,只有黑白两色的画面。此后,业界开始大力研制彩色显像管。

1954年,第一台民用支持NTSC标准的彩色电视机RCA CT-100诞生,这也是彩色电视机普及的开端。随后世界各国都在大力开发和生产电视,电视成为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

我国的第一台黑白电视机诞生于1958年,虽然只有9寸的大小,却有着一个响亮的名字【华夏第一屏】。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电视机自主研发的时代。

1970年,第一台彩色电视机在我国诞生。此后,我国出现了一系列电视品牌:熊猫、金星、牡丹等。随着老百姓收入的不断提高,彩色电视机开始走入千家万户。

之后,CRT彩电的尺寸越来越大,显示色彩越来越靓丽。2000年前后,CRT彩电成为普通家庭客厅里的标配。

时至今日,CRT电视机或者显示器,已不多见。由于需要电子枪发射高速电子,CRT显示设备的最大特点就是身材比较厚重。

CRT时代,显示设备的代表性厂商有:日本的东芝、松下、三菱和索尼;以及我国的长虹、康佳、TCL。

LCD与PDP时代:双雄争霸

2000年之后,显示技术进入了双雄争霸的新时代。

采用等离子(PDP)显示技术的屏幕由众多的等离子管排列而成,每一个等离子管对应一个像素。当在等离子管内部施加高压后,释放的电能激发管中惰性气体发出紫外光,进而激发涂布在玻璃上的荧光物质产生红绿蓝三原色,三色光混合后可显现出不同颜色的图像。

液晶(LCD)是一种特殊状态的物质,即液态的晶体,同时具备液体的流动性和类似晶体的某种排列特性。

在电场的作用下,液晶分子的排列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到它的光学性质,这种特征被称为电光效应。

液晶显示设备一般由三个结构组成:背光源,作为显示器的光源输入(液晶本身并不发光);液晶盒,由上下偏光板,玻璃基板,液晶组成,作用是形成偏振光,并分割为若干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可通过控制施加在液晶上的电压控制光线的通过与否;彩色滤光片:产生三基色,红、绿、蓝三色按一定方式排列,并与TFT基板上的子像素一一对应。

整体工作流程为:背光源产生白光后通过液晶盒调节每个子像素中光的透过率,最后彩色滤光片对每个子像素的出射光进行光的过滤及选择,最终实现彩色显示。

看完了液晶和等离子的基本原理,我们再来看看它们各自的演化路径。

1964年,首台液晶显示器和首台等离子显示器同时问世,由于各具特色,自此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技术路线之争。

早期的液晶显示器,只有单色或者四色等有限的色彩,后来通过引入彩色滤光片解决了色彩问题。

由于背光源的亮度有限,通常液晶显示器在室外阳光下的显示效果较差,画面常常看不清楚。又由于液晶的晶格变化需要时间,当显示动态物体,比如快速移动的鼠标时,常常会有拖尾现象。

与液晶显示器不同,等离子显示器采用气体放电的原理,以等离子管作为发光元件(自发光)。因而,它的主要特点是图像逼真,在室外及普通居室光线下均清晰可见,可提供在任何环境下的大屏视角,并且屏幕非常轻薄,厚度仅有几厘米,便于安装,相比传统的CRT和LCD液晶显示屏具有更高的技术优势。

有趣的是,尽管等离子显示技术得益于其适中的亮度、纯正的色彩和稳定的动态图像,牢牢占据画面表现的巅峰,但近年来液晶面板已经成为绝对主流的消费选择。

这背后,固然有等离子技术自身的短板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和三星对于液晶技术的大力推广,最终通过规模效应取得价格优势分不开的。

液晶技术的代表厂商主要有日本的夏普、韩国的三星、LG和我国的京东方,等离子技术的代表厂商主要有日本的松下和我国的长虹。

21世纪初,等离子显示技术与液晶显示技术两大阵营分庭抗礼。持续一段时间之后,这场著名的跨世纪的技术之争,最终以等离子显示技术的全面落败而告终。

2013年末,一直坚守等离子技术的松下正式宣布停止生产等离子显示面板,宣告了等离子电视市场的终结。

国内,曾经的优质白马股,重金下注等离子电视的四川长虹,最终也一蹶不振。

LED时代:新的王者

早在1907年,英国人 Henry Joseph Round 发现,当施加电流时,无机材料能够发光。尽管这项发现在当时并未引起重视,它却成为了日后发光二极管(LED)诞生的基础。

半个世纪之后的1962年,美国人Nick Holonyak开发出首个红色发光二级管,并投向市场,成为了工业化生产LED的开始。

此后,随着半导体新材料的不断发展,LED可以发出越来越多的颜色:绿色、橙色、黄色、蓝色,直至白色。

1987年,伊士曼•柯达公司的研究员发明了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技术,为柔软显示设备的出现铺垫了道路。

OLED技术,具备了液晶显示技术所难以比拟的优点,代表性的有面板结构简单、厚度薄、对比度高、响应速度快、温度适应范围广等,被业内公认为新一代的显示技术。

苹果公司从iPhoneX起开始采用OLED屏幕,使得OLED成为席卷全球终端市场的新选择。产品形态也充分发挥了OLED屏幕的特点,包括全面屏、折叠屏、柔性屏等。

目前,OLED技术仍在不断完善过程中,主要的短板有两个:一个是量产的良率,另一个是大尺寸开发。

OLED技术的代表性厂商有:韩国的三星和LG,我国的京东方和TCL华星。

OLED技术,同时也启发了液晶显示技术的最新方向,即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它是介于液晶和OLED之间的一项背光控制显示技术,主要是通过蓝色LED光源照射量子点来激发红光及绿光,从而呈现精湛的画面,拥有节能省电、显示更稳定等特点。在OLED尚未普及的现阶段,QLED成为电视厂商谋取更高利润的新宠。

需要注意的是:QLED只是液晶显示技术进化到OLED显示技术的“过渡品”,也极有可能是液晶显示技术发展的终点,而OLED才是真正的下一代显示技术标准。

另一方面,随着LED芯片变得越来越小,新的Mini/Micro LED技术应运而生。

所谓Mini/Micro LED技术,本质上是LED的微缩化和矩阵化技术。

简单来说,就是将LED背光源进行薄膜化、微小化、阵列化后,批量转移到电路基板上,然后加上保护层和电极,封装好以后制作成显示屏,其中每个LED单元可作为发光显示像素,可定址、单独驱动、将像素的距离由原本的毫米降至微米级。

我们知道,像素的大小,直接决定了显示图像的质量。单位面积内,排列的像素越多(即像素更小),意味着图像的分辨率(清晰度)更高。

因而,Mini/Micro LED技术,具备了远超OLED和LCD的显示性能。目前,限制该技术大规模应用的最主要瓶颈有两个:一个是更小尺寸的LED芯片的生产,另一个是大规模、高效率的海量LED芯片的封装。

近年来,LED厂商致力于通过所谓的巨量转移技术,来实现百万量级LED芯片的高速高效集成。

最新的消息显示,苹果计划在2021年发布几款配备mini-LED屏幕的高端设备,包括第一季度新的12.9英寸iPad Pro,第二季度新的16 英寸MacBook Pro和今年下半年新的27英寸iMac。

在生产端,我们看到2020年3月初,三安光电与TCL华星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布局开发Micro LED显示技术。

利亚德与晶元光电合作,在无锡设立合资公司利晶微,共同建设Mini/Micro LED生产基地,规划7月底设备陆续到位、调试完成,8月进入试产阶段,10月正式投产,2021年批量生产。

此外,包括京东方在内的一众LED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也都在积极布局。

屏幕之外

如果说,从CRT、到LCD、再到LED,更多的是显示技术更新的迭代。那从屏幕到VR/AR,更多的则是显示设备形态的变化。

VR显示设备,由于屏幕距离眼睛更近,因而需要更高的分辨率。

2016年,是VR爆发式发展的一年。Facebook的Oculus、HTC的Valve以及Sony的PlayStation VR,都成为一时引领风气之先的代表。

当时的VR头盔,大多采用手机屏幕,因而像素颗粒感较为明显,还有个专门的代名词【纱窗效应】,颇为形象。

随着单位屏幕分辨率的持续提升,VR头盔将会提供越来越高的显示质量。

在这一点上,像素点更小的Mini/Micro LED技术,似乎大有前途。

AR显示设备,相当于戴了一副支持图像实时合成的眼镜。由于需要融合真实场景与虚拟物体,AR在显示技术上有独到的地方。

与VR不同的地方在于,AR眼镜需要透视,既要看到真实的外部世界,也要看到虚拟信息,所以成像系统不能挡在视线前方。这就需要多加一个或一组光学组合器,通过“层叠”的形式, 将虚拟信息和真实场景融为一体,互相补充,互相“增强”。

AR设备的光学显示系统通常由微型显示屏和光学元件组成。

微型显示屏,用来为设备提供显示内容。它可以是自发光的有源器件,比如发光二极管面板像micro-OLED和现在很热门的micro-LED。

在光学元件之中,最有前途的是光波导技术。由于元件的轻薄与外界光线的高穿透特性,光波导技术被认为是消费级AR眼镜的必选光学方案。随着微软Hololens两代产品以及Magic Leap One等设备对光波导的采用和量产,关于光波导的讨论热度也在持续增加。

在AR眼镜中,要想光在传输的过程中无损失无泄漏,“全反射”是关键,即光在波导中像只游蛇一样通过来回反射前进而并不会透射出来。

当虚拟物体的画面生成之后,波导将光耦合进自己的玻璃基底中,通过“全反射”原理将光传输到眼睛前方再释放出来。

因此,有了波导这个传输渠道之后,可以将显示屏和成像系统远离眼镜移到额头顶部或者侧面,这极大降低了光学系统对外界视线的阻挡,并且使得重量分布更符合人体工程学,从而改善了设备的佩戴体验。

了解了AR的独特需求之后,我们也容易看出,其基础的图像显示部分,和VR的需求是一样的,即单位面积高分辨率的显示技术。

两者共同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来看Micro LED技术的可能性最高。

总结

研究过家用电器的投资者,大都会对白电企业与黑电企业的巨大市值区别,感叹不已。

以空调、冰箱和洗衣机为代表的白色家电,核心技术多年前就已经基本稳定,企业的科研更多的是做增量的技术改进以及基于场景的品类扩展。

激烈的竞争之后,行业的集中度大幅提高,白电龙头企业迎来利润率与销售量的双击式增长,成长为标准的大白马。

以电视机为代表的黑色家电,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核心的显示技术经历了CRT、LCD和LED的三次重大变革。新世纪的头十年,LCD技术与PDP技术并驾齐驱,最终LCD技术完胜,导致下注PDP技术的企业损失惨重。

即使是最新的LED时代,OLED技术、Mini/Micro LED技术,也呈现出不断推陈出新的态势。

不同时代的技术,以及同时代的不同技术路线之间,差异巨大。

这导致了鲜有黑电企业能够长期占据行业龙头的霸主地位。进而引发出,后进企业通过逆周期产能扩张,击败先发企业的典型案例。远的有韩国的三星/LG击败日本的同行,近的有京东方/TCL华星撑起国产化的大旗。

现在,显示技术又一次站在了重大变革的前夜,Mini/Micro LED技术很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技术升级。

最终,会花落谁家,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参考文献:

1. LED 的发展史,LEDVANCE。

2. 一文了解显示技术的发展简史,ChefJCT,知乎。

3. 显示器发展史,百度百科。

4. 一文看懂主流AR眼镜的核心显示技术——光波导,李琨,Rokid。

5. 技术没输过销量没赢过,等离子为何被液晶打败?PCOnline 杂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