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内蒙古日报原标题:推进“两个打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个要求?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个要求(推进两个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个要求

来源:内蒙古日报

原标题:推进“两个打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要求贯彻落实到全区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城市标志性建筑建设、旅游景观陈列等相关方面,正确处理中华文化和本民族文化的关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思想文化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自治区党委提出,打造更多政治性强、内涵丰富、意蕴厚重、接受度高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打造一批具有中华文化底蕴、汲取各民族文化营养、融合现代文明的书籍、舞台艺术作品、影视作品、美术作品。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有力抓手。

以语言文字为载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结晶,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也是中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基础。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这一最显著的中华文化符号作为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扎实推进、全面普及,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中华文化自信提供动力源泉。将传统文化与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工作相结合,努力打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研究基地,全面理解国家统编教材内容,准确认识国家统编教材的编写原则、编写要求、编写体例、育人功能,正确把握国家统编教材的政治方向、价值导向、核心思想,紧跟国家统编教材的时代性、前瞻性。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前儿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相结合,通过推广“名家选释经典”进课堂等措施,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向学生推介国学经典、文学名著,以文化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高校教师的培养培训过程,整合优势资源,优化培训内容和结构,深入阐发文化精髓,使广大教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明确教书育人使命,为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能力、开展教学工作发挥辐射作用。

组织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质量调研,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扎实推进学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达标建设工作。要把学生对中华传统诗词经典的阅读力、转化力,以及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估体系,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技能、教学创新等方面用活、用好国家统编教材,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诗教中国”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服务供给能力水平,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资源建设、测评体系建设和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构建国家通用语言与传统经典交融的知识图谱以及数据检索统计分析服务平台,实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语料内容的导航、检索与统计分析。面向不同群体需求,开发有针对性的优质学习资源,健全完善评价标准和评价手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传统经典资源供给。

强化精品打造提升文化影响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是民族精神的根本基础。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凝结文化共同体的基础。有了文化认同,人们生活在一个文化共同体中,有着相同的文化符号,有着共同的生活理想,有了融进血脉中的文化理念,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有着共同的身份建构和归属,反映出民族共同体对自己身份识别和情感依托的集体意识。只有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才能从根本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巩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应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从中汲取丰富营养,积极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深入实施“中华经典诵写讲”工程,强化精品打造,持续提升文化影响力。

读名篇、重传承、诵经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通过中华经典诵读评选、校园读书之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冬令营、夏令营等活动,精心选择有益于提升品格修养、人文素养的名著名篇作为基本内容,把中华优秀传统经典文化全方位融入校园思想政治教育、艺术文化教育、生活实践教育的各个环节,为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深发掘、强推广、写经典,推动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进生活。深入发掘具有代表性、富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功能,通过形、声、像、意等多种技术手段全面展现经典形象。鼓励编写推广经典读本,书写经典,成风化俗,将人文历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面提升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影响力。深刻把握互联网规律,全面实施数字化战略,围绕树立和突出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以数字化形式丰富产品开发、拓展传播渠道,不断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凝聚思想共识、传播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滋养精神世界的新空间。

明事理、笃实行、讲经典,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头脑。充分发挥专家力量,构建多学科对话的学术共同体。建立由资深学者、文化名家、诵读名人、传统书画名家等各界人士构成的核心专家团队,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采取云端模式,以校园为主阵地,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著作讲习班,开展经典著作研习论坛,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精神、塑造中国形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石榴籽”工程,把“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这四个方面的作用讲清楚、讲透彻,从而树立“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理念。

做好古籍工作增强文化软实力

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对于赓续中华文脉、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内蒙古深入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主线,把古籍工作摆在重要位置,高位谋划部署,各项工作开展得扎实有力,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古籍文献是历史的见证,记录着岁月的变迁,古籍保护是延续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重要举措。我们要持之以恒把这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要完善古籍工作体系建设,加强内蒙古古籍保护中心、少数民族古籍整理研究部门等古籍工作专业机构建设,积极打造传统文献与文化研究基地,提升古籍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管理能力。大力支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统筹事业和产业两种形态、公益和市场两种资源,汇聚古籍行业发展合力。支持古籍整理研究和编辑出版项目做强做优,倡导开展多学科经典文献的融通研究,重点进行大藏经文献研究、元代文献整理与研究、经典史诗研究以及古代笔记类书籍的整理研究等,努力提升古籍工作质量,进一步推动各民族文字古籍文献的抢救保护工作。要以数字化强化古籍工作的保障措施,充分研究数字人文大数据的特点和规律,应用人工智能与文本大数据分析技术,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献史料库,实现古籍文献的内容导航、检索与统计分析,为内蒙古的古籍整理与研究提供信息服务,加快古籍资源转化普及和有效利用,多渠道、多媒介、网络化、立体化做好古籍大众化传播。

(陈贝,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王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