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听起来很有道理的话:行走江湖,靠得就是一个稳字。

不光我们觉得很有道理,我们的心智也是这么认为的。

可现实永远在不确定中流变,稳到最后,也许是画地为牢。

什么是间歇性什么是持续性 为什么我们都间歇性斗志昂扬(1)

01.安全感是自我永远的追求

我们都害怕生活陷入一潭死水,也就有了不断去追求更好,更完美的动力。

安全感是自我最基本的需求,把不确定事物关联起来,形成可以预测、可以辨识、可以评估的模式或规律,这样就可以提高确定性,减少混乱和复杂,让事情变得简单。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活在自我搭建的认知模式里,很多看似独孤一掷的行为,不过都是在追求确定感,确定才能带来安全。

回想一下,你有没有在左右为难的时候,破釜沉舟、义无反顾的去赌一把的经历,看似是失去理性的豪赌,其实是为了尽快得到结果,寻求结果带来的那种确定感。

有一个笑话,非常真实,我也亲身验证过。一个不懂英语的人,在英语考试中,怎么做选择题呢?最简单的模式:三短一长选最长,三长一短取最短。

我们的大脑必须依赖模式才能存活和运作,它讨厌一切失控的局面。

这就产生了一个副产品,自我会想尽办法逃避错误。

如果你问失恋的朋友,为什么分手?他会说性格不合适,但只要你追问细节,不管原因是什么,你大概会听到这样一个公式:

对方的10个错误 自己的1个失误=过不下去了;

在这个模式中,自我先给出了对方不好的解释,然后再找各种理由去合理化,最后再加一点自己的过失,提高故事的真实性。这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因为一旦承认错误,就失去了掌控感,也就意味着不确定性增加了。

换句话说:都怪你,都怪你,还是怪你,我没有错。

在自我合理化的过程中,自我往往会优先辨认出那些能证明自己正确的信息,只要能证明我是对的,那你就是对的。

在自我的世界里,看待事物只能通过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去匹配相似的模式。而所有经验和知识都有其局限性。

比如,有一段时间,网上对处女座的议论非常多,只要提起处女座自我就给它匹配上的完美主义、吹毛求疵的标签,根本不会考虑这些标签的真实性和个体差异的事实。

长此以往,只听想听的话,只看想看的消息,自我慢慢的陷入到“自以为是”的困境。

什么是间歇性什么是持续性 为什么我们都间歇性斗志昂扬(2)

02.“自以为是”才是说服高手

我们都相信,至少最开始都相信,只要做正确的事,一定能得到好的回报,收获别人的认同。机会、人脉、资源、权利都会水到渠成的涌向自己。

这是一个简单而美妙的规律,天道酬勤。但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确定性的规律存在,也不会有会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你发现,自己做的事并没有想象中的美好,或者没有得到预期的结果,自我才会开始质疑,为什么会是这样?是什么阻碍了自己的美好愿望?这件事靠不靠谱?

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在“自以为是”的状态里,人是如何把自己给玩废的。

场景一:我总是与众不同

看到别人苗条的身材,想象着自己苗条的样子,决定减肥。在看了很多教程,咨询了过来人建议之后,开始抄作业式的执行。结果发现,一个星期过去了,自己体重是纹丝不动。她心里会怎么想?教程肯定有问题,或者那个人可能是易瘦体质,跟我不一样。再或者,反正减肥随时都可以减,干嘛非要现在呢。一切都在掌控之中,但她不会往长期坚持才有效果的方向的去想,因为这就证明了是自己的问题,自我不允许否定。

场景二:不是我做不到,是明智的放弃

踌躇满志想学习一门新的技能,让自己能够转行有更高的职业发展。听说有个项目特别火,未来几年人才缺口很大,大家都在学。于是一顿搜索、打听、分析,最后被从业者告知,能赚钱的还是极少数,大多数人只能混个温饱。听完以后,理由马上生成了:幸好我聪明,没有入坑,我就说世界上哪有这种好事。

场景三:从结果来看,意义不大

等地铁的时候,看到一个人是自己非常喜欢那种类型,立即想到上前搭讪。在一刹那犹豫之后,心理无数个想法涌现出来:对方真的是单身吗?会喜欢上我?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旁边那么多人怎么看我?就算认识了能发展到什么程度?经过这番综合评估,顿悟了,结果完全不可预料,而且风险太高,算了。

陷入到“自以为是”的状态,看似全知全能,其实你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了,更别提把事情做好。

这就相当于,要求自己在出发之前就解决掉路上可以遇到的所有事情,这能做到吗?

我们总认为目标没有实现就是挫败,所以每次整装待发、踌躇满志,没走多远,又回到守旧和封闭的原点。更可怕的是,自我会编一大堆鸡汤安慰受伤的心灵,在这就不多举例了。

什么是间歇性什么是持续性 为什么我们都间歇性斗志昂扬(3)

03.跳出认知陷进,只做自己

在自我的认知中偏执的认为犯错是很丢人的事情,犯错是对整个人的否定,所以我们理所当然的把犯错当成一件不能和自己扯上任何关系的事情。

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在认识错误的能力上是初级水平,而逃避错误却成了专家。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积极主动的做出行动和尝试,因为没安全感。就更别提复盘和吸取教训,做出调整预防下次打击了。

假如,你也陷入间歇性斗志昂扬,持续性畏首畏尾的模式当中,可以尝试下面的思路。

1、断开连接

德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马克思·韦伯说:“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自我就是一名出色的织网大师,不管你遇到什么事,它都可以根据自己过去的经验和知识编织出最合理的解释,而且逻辑自洽。

大脑是认知吝啬鬼,通常都会用最少的线索去解释整个事情的原因。知道了大脑是个模式化的机器,想要解救自己,就要切断模式化的反应。

在自我情感模式中,核心环节就是联想,我们从看到事物那一刻起,就在联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于是我们围绕着自己的想象做出评估和行为,这个过程是没有止境的。

所以,我们尽量别去“咨询”自我,而是告诉它,此刻正在做什么。

2、可能性驱动

在短时间内,从你身边能做好的小事开始,竭尽全力的去完成,获得积极的结果。不需要多完美,只要是正向反馈,就有了创造美好结果的可能性。可能性是驱动我们完成目标的强大动力,这事有可能做成,我们才更愿意去尝试。而不是强行制定计划,因为要求自我去做没有把握的事,它就会启动“自以为是”的模式。

这个原理是利用了大脑对悬念的迷恋,一部电视剧要吸引我们看下去,编剧会绞尽脑汁的设计各种悬念、伏笔,平铺直叙的情节只能催眠。

每次让行动有积极的反馈,推动价值提升,让自我感受到当下的行动比上一次更有价值。保持正向刺激大于逃避恐惧,才会有稳定的进步模式。同时,每次获得小的奖励更能让人获得幸福感。

3、这是私事

最后,我们不能迈出关键一步的因素,来自于社交评价。这是人获得认同感和优越感的来源。

人都是通过别人的评价在判断自己的定位和价值,只是接受评价的范围不同而已。一旦你开始行动,就开始在收集周围的人的评价。我们喜欢对他人猜测、解读,喜欢八卦,本质上都是自我对掌控感和安全感的需求。自我不能面对不确定的事物,人也不行。

这也是很多时候,一件事自己余兴未消,但迫于周围人负面的评价,而草草结束。

而自己的私事,自己独自面对,独自承担后果,不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可。没有评价,就没有对错,自我也懒得管。

一个人过不了挫败、犯错这一关,是不会有太大的发展空间的,这是事实。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为真正的自己而活,感谢你的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