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某一天,爱因斯坦突然收到一件来自大洋彼岸中国的传统玩具:饮水鸟。

人类为什么会有新的发明(人类永远都发明不出来的东西)(1)

这是一只非常简单的玻璃小鸟,它一下一下地自动点头,在身前的水盆里饮水。喝完水后,又浪里个浪地抬起脑袋,傲娇地看着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被小鸟看得浑身发毛,他并没有发现饮水鸟的动力来自哪里。他心中涌起一个连自己都害怕的念头:哦买狗德,难道会魔法的中国人,居然造出了永动机?

人类为什么会有新的发明(人类永远都发明不出来的东西)(2)

其实,饮水鸟并不是什么永动机。它的奥秘藏在身体里。这个小小的玩具内部装着特殊的液体,根据外界气温变化,通过内部汽液转换实现运动,本质上并不是永动机。只不过外观设计比较巧妙,一时间把爱因斯坦忽悠蒙圈了而已。

时至今日,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世人都知道了能量守恒定律,永动机话题也就和满清皇家宝藏寻找希特勒英国人来自湖南等沙雕事件一样,成了茶余饭后的笑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文明尚未开化时期,很多人对永动机确实津津乐道、非常热衷。

人类为什么会有新的发明(人类永远都发明不出来的东西)(3)

三国永动机木牛流马

诸葛亮是中国智慧的代表,智慧到他娶个丑老婆,都能把后人作弄的五迷三道,以至于好事者还给丑老婆取个名字叫黄月英

其实诸葛亮哪有那么多讲究,人家随便娶个荆州土豪闺女而已,你们还巴巴地给整个名字。

所以说,诸葛亮在自己的文集里留下来的关于木牛流马的记载,更令世人为之痴迷。不少人捧着白纸黑字的记载双手颤抖:宝藏啊!这就是孔明留给咱们的永动机啊!

人类为什么会有新的发明(人类永远都发明不出来的东西)(4)

无数致力于再现古代智慧的仁人杰士,相继投入实际制造木牛流马的光辉事业中。

结果,有多少个人投入制造,就能弄出来多少种版本的木牛流马。

它们唯一的共同点是,根据诸葛亮原文造出的东西,与诸葛亮所说的外形一点也不像。

尴尬癌汹涌发作……

其实不难理解,人家诸葛亮制造的是更适合秦岭山地的一种人畜力运载工具,你们非得死磕永动机。

美国的核动力航母也只能不吃不喝开50年,你想一造出来就永远跑?

人类为什么会有新的发明(人类永远都发明不出来的东西)(5)

这种人才战忽局最需要,局座喊你去报到。

人类为什么会有新的发明(人类永远都发明不出来的东西)(6)

秦始皇陵永动机:我的水银永不停

中国的事儿,有一个不成文的说法,越古老的越神秘,越神秘的越厉害

诸葛亮木牛流马再厉害,也厉害不过秦始皇陵的永动机。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

人类为什么会有新的发明(人类永远都发明不出来的东西)(7)

也就是说,秦始皇陵里象征天下河川大海的水银,依靠机械设备,竟能永远奔流,永不停息!

秦皇陵水银含量高,这已经得到现代科学实测的证实,皇陵地下汞含量远远高出附近土壤数百倍。

但到底有没有一直流动呢?无法可想,因为我们至今未曾打开皇陵地宫。

人类为什么会有新的发明(人类永远都发明不出来的东西)(8)

司马迁到底是道听途说,还是亲眼见过,或者是采访过建设陵墓的匠人,都已不得而知。如果非要从科学原理上设想,倒也有一定可能。

汞的沸点是356.6摄氏度,如果制造出一种特殊的管道,把汞引到地下,被地热加温后以蒸汽形式回到地宫,冷却后可以再度形成液态汞。

秦汉时代的方士已经学会利用汞、铅等矿物质炼制丹药,这个原理也不难发现和掌握。再加以巧妙的工艺技术,实现机相灌输的场面,也是大有可能的。

人类为什么会有新的发明(人类永远都发明不出来的东西)(9)

醉心永动机的国军战犯,放弃特赦潜心“科研”

正因为永动机诱人的前景,古今不少名人都致力研究开发。

达·芬奇早年也对永动机的概念非常感兴趣,甚至设计过一种永动机模型。

人类为什么会有新的发明(人类永远都发明不出来的东西)(10)

令人庆幸的是,达·芬奇最终通过物理学原理打破了永动机迷信,从死胡同里走了出来。

但也有一些人,一见此物误终生,把毕生精力奉献给这种伪科学,以致于闹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国民党军将领黄维,就是一位坚定的永动机研究者。黄将军在担任国民党军联勤副总司令时,痛感中国经济之衰,听说有一种不用任何能源就能开动的永动机,便下决心制造永动机以拯救世人。

客观地讲,黄司令济世救民的胸怀还是不错的,只是,这研究方向只能证明他性格执拗。

淮海战役被俘后,黄维把服刑时的一切空余时间都投入永动机制造中。

人类为什么会有新的发明(人类永远都发明不出来的东西)(11)

监狱管理人员要求他把主要精力放在思想改造上,他却拒不接受,一心研究永动机。这直接导致1959年第一批战犯特赦时,他因为思想不过关而未能出狱。

黄维却认为,监狱里事情少,可以静心科研,不出去更好。他还屡次要求管理人员把他的科研报告提交中科院,尽快制造出来可用的永动机。监狱方架不住他软磨硬泡,把他的报告转交给中科院,结果自然是自取其辱。

院方回信:别闹行吗。

可怜的黄老将军拿着一沓稿纸风中凌乱。

1975年最终被特赦时,71岁高龄的黄维无力再进行研究,但他仍不放弃,把自己积存的资料交给儿子,嘱咐他子承父业,继续研究……

如此遭遇,如此心志。让人觉得,惋惜之余,真有些五味杂陈。

永动机虽然不可能实现,但古往今来的研究也并非全无用处,那些失败的案例,更加明确地反向验证了能量守恒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正确性。

历史典籍中留下的类似饮水鸟的技术杰作,个中积淀的科技智慧,也至今发挥着不小作用,为工程设计提供绝佳的灵感和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