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七是春节的第十七天,这一天,在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各地正月十七的风俗习惯吧!
正月十七是汉族传统农历节日之一。这天记有以 下几个节日:1、人气日。2、“送蛐蜒蝎子”节。3、老鼠嫁妮儿。4、落灯日。5、收灯日。6、针刺日。7、白虎启齿日。8、拉死鬼。9、苗族“芒哥节”。10、凤岗“珍珠娘娘朝拜”。
风俗---特色活动
1、人气日
初七、十七、二十七是“人气日”。天气好坏予兆今年人的兴衰。初七管小孩,十七管中年人,二十七管老年人。这天也要吃饺子,有的地方吃面条。
2020年正月十七,天气晴朗,艳阳高照的好兆头!看来今年所有的中年人,运道会很兴旺吧。
2、送蛐蜒蝎子节
正月十七、十八也有节日,叫“送蛐蜒蝎子”节。过的时间也是晚上,也是在院子里打一堆篝火。但人们不再在篝火上空跳过,也不围着火舞之蹈之。是一眼盯着柴火,看着让其燃烧成灰烬了,才从屋子里取出铁锹,一铁锹一铁锹将尚未熄灭的灰烬铲倒在坡洼下或大路旁,谓之将蛐蜒、蝎子等毒虫送走了,这一年全家人将太太平平,不再会受到毒虫的伤害啮咬。送蛐蜒蝎子节附带有打扫卫生的习俗。勤奋的农家,在铲倒灰烬时是连院子里的垃圾也一起铲着倒掉的。倒灰的人还有时口中念念有词,指明蛐蜒蝎子将送往何地何家何人,一般大家的统一口径是“送到大路上不伤人”,但若遇有仇家,也可直接祝托把蛐蜒蝎子送给某仇人某仇家了。
3、老鼠嫁妮
“正月十七儿,老鼠嫁妮儿”,是老鼠们的喜庆节日。汉族民间传说,玉皇大帝指派猫咪通知牛虎鸡狗等禽兽上天,按能力资格排座次。精明的老鼠偷听到猫咪的传话后,率先跑到南天门等候,糊涂的玉皇大帝见老鼠来得最早,就钦封它为十二生肖之首。猫咪只顾忙着通知别人,等它赶到南天门的时候,十二生肖已经排满,反倒没有它的位次,自此与老鼠结下了深仇大恨。老鼠觉得自己有点不仗义,论武艺也斗不过猫咪,于是就很想与猫咪化解怨恨。它想出一个主意,便请来黄鼠狼当媒婆,要把自己最漂亮的女儿许配给猫咪为妻。猫咪感觉十二生肖没有自己的位置,能娶老鼠的漂亮女儿为妻也算值得了,就满口应允下来。于是老鼠择定吉期,黄道吉日就选定在正月十七,它又偷了一只女人的绣花鞋当作花轿,吹吹打打把女儿送到猫咪的新房里。后来,正月十七的夜里,家家的老鼠都要打发自己的女儿出嫁,抬的花轿就是各家太太小姐的绣花鞋。它们专拣好看的绣花鞋,哪一只漂亮,就挑那一只抬走。所以这天夜里入睡前,上了年纪的老人都要再三告诫年轻的太太小姐们收拾好自己床下的绣花鞋,不然就会被老鼠当作花轿,东拉西藏,第二天清晨就难以找到。据说,在正月十七的夜里,要是有人把尿罐扣在头上,身子趴在床底下,还可以听见老鼠嫁妮儿的鼓乐声,能看见老鼠嫁妮儿的婚礼场面,而且可以得到新娘子散发的喜庆礼品。老鼠们忙活一个晚上把自己女儿打发出去,结果是把自己的骨肉嫁到了猫咪的肚子里。
老鼠是以人类生活为寄生条件的,很久很久以前就与人类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代的人们曾经有祀鼠的民俗活动,可能是人们的祖先早就知道生态平衡的道理。所以,老鼠嫁妮儿,也叫老鼠娶亲、老鼠纳妇,是传统民俗文化里的一项重要元素。在我们故乡,正月十七这一天里,人们家家包饺子,试图通过捏饺子的动作,把老鼠的嘴给捏住,防止它们再破坏家里的粮食与衣物。其实,所谓老鼠嫁妮儿,包饺子捏老鼠嘴,无非是人们把远古流传下来的祀鼠活动继续演绎下去罢了。
禁忌
本节除狂欢之外,各地均有忌鼠的行为,用以警戒小儿女。
陕西延绥,山西平遥、永和、武乡,内蒙古呼和浩特,河北张北,湖南宁远等地的汉族民俗,以正月初十为老鼠娶妇日,当日各家制作面点糕饼,煮小米饭,放置在墙根壁缝,叫做“贺老鼠嫁女”。人们全部灭烛早睡,唯恐惊动老鼠一家。也有把正月十二作为老鼠嫁女日的,例如陕西临潼,当日厨房不动刀,叫做“鼠忌”。陕西大荔则是晚上家家不点灯,据说,如果点了灯,老鼠就会出来啃啮衣服。河北元氏,本日妇女聚集门口,称为“躲鼠”,不然老鼠就会啃啮衣物。其它地区忌鼠的时间各不相同,例如河北吴桥、山东临邑在正月初七,山东武城是正月十七日,山西太平是正月二十二日,河北永平是正月二十四日,福建福州是二十九日,陕西岐山则是正月晦日,也就是正月最后一天。以上各地,晚间均严禁点火,叫做“避鼠嫁”。北京把正月的十七、十八两日称为“耗子成家日”,相传老鼠婚娶的时候,时常借用人的鞋子作为花轿。谚语说:“十七十八,耗子成家。”届时,儿童在暗处放置花糕饼干等饵料,同时敲打簸箕、瓶罐等,为老鼠催妆。相传,到时候会有群鼠唧唧而叫,衔走鞋子飞奔离去。河北深泽县,在老鼠娶妇日,儿童搜集破鞋,丢到街中架火焚烧,叫作“为老鼠填箱”,小儿则用火烤脚。对此还有一则故事:有人见到数只老鼠,衔尾啮足,共同抬起一鼠,被抬的老鼠,仰卧蜷曲。此人以为老鼠果然嫁女,去往鼠婿家中,于是突然叱骂,结果群鼠惊散,蜷曲的老鼠也十分惊恐,跌在原地发抖。正在这时,忽然有个东西从留在原地的老鼠怀中堕落,接着破碎,此人走近察看,发现是鸡蛋一枚,这才领悟到原来是老鼠合谋偷蛋。嫁女或者娶妇的说法,也许就是本于这则传说。然而,早睡不点灯,用意则在于增加睡眠时间,补偿数日以来的辛劳,劳逸结合,才能身体康健。另外,设果饵引诱老鼠,布置捕鼠器具,禁止开箱启柜等做法,目的在于使老鼠毫无顾忌,倾巢而出,以便一网打尽。
4、落 灯
落灯,收灯,本日灯节结束,一切彩灯,均须除去,故称“落灯”。
其中工艺精湛的应妥善收藏。把全乡的龙灯集合在庙里,或者其他公共场所,焚烧首尾,留下龙身等待明年使用。 汉族食俗:本日吃面。谚语有:“上灯圆子落灯面。”
5、收 灯
龙灯是灯节里最盛行的集体游戏,可分为龙首、龙身、龙尾三大部分,龙身是绘有龙鳞的长幅布料,收藏方便,也不容易褪色。本日收灯,把所有龙灯集合到公共地点,如社庙等处,焚烧首尾,留着龙身以待下届使用,从而节省消耗。
6、针刺日
旧时汉族女子一年之中,耗于女红上的时间十分长久,本日停止女红,是为了节省目力。俗谓“针刺日”,是形容避开针刺的意思。
7、白虎启齿日
每年正月十六或十七日是惊蛰日又名白虎启齿日传统是祭白虎,后发展为打小人。
先用生猪肉三小块贴在白虎的额头上,熟鸭蛋三个,生咸鱼三小条,饭团三小个,红烛一对,得力贵人纸,满天神佛年夜全经,百解符,喷香七支,元宝八张,也即是四对,四对即是死对头,七支喷香八张元宝,即是打到小人七零八落,这是重点,意思是拜祭白虎后好让白虎把小人给吃了,然后口中念念有词,敬喷香三拜请,请正一玄坛伏虎年夜将军赵年夜元帅老爷,虎狼年夜将军,求玄坛老爷赐法来护身庇佑善信某某氏合家平安,小人远去。高人说这种方式可以减压,调节人体的气场,有延年益寿之功能,跟着就要请岳王爷,年夜太爷,二太爷,三太爷,上马太爷下马太爷,急脚太爷,讲事太爷和事太爷,齐齐来护身,打到小人不翻身,腾蛇打落长江去,白虎反到远山头,解去流年时运滞,从今今后贵人逢,六马扶持保平安,一年四季行好运,东成西就享宁靖,阿你驼佛护身来,(对不起啊我不会打那个字啊)然后把所需用品预备后就可起头打小人,先将用品放在路边或辟静处,将喷香七支烛一对点着,然后取出男女小人纸,纸剪成你心目中那小人外形,并写上小人姓名、时辰和八字,后以鞋子底部将小人拍打。按当地语言,怎样打都行,但有一点一定要记住,不能说英雄就义前说的那些话,就这样打,小人就会打喷涕,假如某一天你老打喷涕的话,有可能你已经被人打了,此乃笑话,拍打一顿后,再在小人的口舌上放上纸铰剪,意思是将小人舌头剪伤,以令他不再搬弄是非。接着在小人肚上放一把纸刀,意思是将小人的腹部剖开,挖出其黑心。如打你个小人头,打你只小人手,打你只小人脚。打完后,就用纸老虎压着纸小人,放入红纸船内,连同小人纸一起火燃烧后就万事年夜吉了。
8、拉死鬼
正月十七,在许多地方也许已没有了年味,但在武安市邑城镇白府村,这天晚上的“拉死鬼”却成为正月里最热闹的一天。
汉族民间传说中,正月里,人们总会把自家已经逝世的祖先的“灵魂”请回来过年,然后到正月十六,再把他们送走。期间,也有一些“孤魂野鬼”“不请自来”,而在别的“神灵”们都“归天”后,他们还在村里“赖”着不走。为了保护村里人畜平安,家家户户都要点火驱邪,而“拉死鬼”就是将街上的或藏匿在村民家里的“孤魂野鬼”驱走正月十七晚上天一黑,在锣鼓队、灯笼队的指引下,两个“鬼差”就会在村边的坟地里将“隐匿”在这里的“死鬼”“抓”到。之后,两个“鬼差”就拉着“死鬼”开始挨家挨户“驱鬼”。最后,“死鬼”、“鬼差”、“路神”等及全村村民都会来到村外的“篙篱山”(音译,指古代鬼魂的归宿地,该山是村里各家各户拿柴草堆成的),在“扁担官”“审问”“死鬼”之后,村民们就会伴随着鞭炮声,点燃“篙篱山”,把“死鬼”所戴的高帽子也扔到火里,预示着村里的“死鬼”被烧死……
曾经有电视节目展示了这一传统的汉族民间习俗,从19时30分许一直到23时30分,两个“鬼差”拉着“死鬼”整整在村里跑了将近4个小时。
据介绍,“拉死鬼”是傩的一种,该村的“拉死鬼”节日历史悠久,但具体起源于何时已经无从查考了。邯郸市原汉族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杜学德先生说,由于在“拉死鬼”中,艺术台词及动作并不多,只是一个很隆重的“驱鬼”的仪式,因此他觉得应称“拉死鬼”为“傩仪”,而并非“傩戏”。
9、苗族芒哥节
农历正月十七,也是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陲乡传统的“芒哥节”,四里八乡的各族男女同胞相邀结伴前往观看“芒哥”表演。
“芒哥”是苗族民间传说中的一种娱乐神,演“芒哥”是苗族人民独具特色的传统活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说很久以前,苗山的元宝山一带人烟稀少,野兽猖獗,盗贼出没,再加上病魔鬼邪的危害,苗族部落生活在人兽侵扰的恐怖之中。为了驱邪赶魔,活跃山寨,有位苗族老爹发明了“芒哥”(一个头戴假面具、身披芒草的形象),说“芒哥”是娱乐神既可以驱邪,又可以娱乐。每年的正月十七那天,“芒哥”从高山下来,为人们驱邪,与人们欢庆佳节,教训那些不听话和做坏事的人。“芒哥”,病除鬼跑,勤劳勇敢的人接触“芒哥”,新年里再夺丰收。自那以后,苗族人便非常崇拜、信仰这个身披芒草的娱乐神。"芒哥"节也就这样流传下来。
每当“芒哥”节到来和时候,苗寨 一片欢腾,左邻右舍的侗、壮、水、汉等兄弟民族也前往观看。一时,头戴假面具,身披芒草(或禾杆草)的“芒哥”,一个个神灵活现地分布在苗寨的大街小巷中。人们会看到,一会儿这个苗族阿公伸手向“芒哥”说:“请握握我的手,让我健康长寿”,一会儿年轻人则踊跃与“芒哥”拥抱;有些不听话和不务正业的人还会受到"芒哥"的“教训”。寨子里"唔呀、逗呀"(苗语好和对的意思),处处是一片欢呼喝彩声。
10、凤岗珍珠娘娘朝拜风俗
一年一度的“鸡岗妈”民俗活动即将粉墨登场。潮汕地区民俗活动丰富,濠江区也保留了许多地方特色鲜明的传统民俗活动,其中一年一度的“鸡岗妈”民俗活动是较具代表性和较具影响力的。
凤岗村濒临濠江,有一山岗状似鸡,为聚落障。元中叶,郑姓人家到此捕捞定居,蕃衍成乡,后改称凤岗村。凤岗村依山傍水,有农、渔、盐等业,“薄壳”是其特产。凤岗村也因“鸡岗妈”民俗而名扬。
“鸡岗妈”民俗以朝拜“珍珠娘娘”活动为主题,每年正月十七除村人朝拜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外地游客前往参与,自古有“鸡岗妈向外客”的俗语。
正月十七朝拜凤岗“珍珠娘娘”庆典活动是达濠地区乃至粤东地区较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凤岗妈”是俗称,名曰珍珠娘娘,由于灵显,每年正月十七除村人外还有成千上万的外地善男信女前来朝圣。
那“正月十七朝拜庆典”始自何时?据村中老人传说,各说不一,一说自古便有;二说是明清期间;三说是清未,但种说法至今都未能得到考实,所以对于这个问题至今还是个谜?据说,旧社会正月十七的朝拜活动不象现在这样,每逢正月十七的朝拜活动由永思和报本两个祠堂分别轮流举办,一个祠堂二年轮得一次神位香炉,各自把“珍珠娘娘”请到各自的祠堂的朝拜。战乱与文革时期曾中断,文革结束后,"凤岗妈"的朝拜活动才得以恢复,并且打破上、下祠堂分开举办的传统,统一在现"珍珠娘娘庙"举办。每年的朝拜者都是成千上万,神明有求必应(这话有点迷信),外地人都慕名而来,在新时代新的宗教、民俗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凤岗妈”朝拜活动已成为一项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
特色活动
“珍珠娘娘庙”座落在鸡岗山腰北侧,面朝濠江(古庙建于何时无从考证),四方树林环绕,前有一水池,左右各有一眼井,风水清秀,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该民俗活动的特色活动有:
1、活桌席:在朝拜活动中,在"珍珠娘娘"神位前供有一席丰盛多样的供品,这种场面在潮汕其它地方的迷信活动中并不罕见,独特的是“凤岗妈”朝拜活动的供席上就摆有几只活鸡、活鸭、活鹅。这些在众人的围观与连天轰隆的炮竹声下不生惧色的家伙,还悠哉游哉地闲步于桌席之上。有人会问这些活鸡、活鸭、活鹅有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又有什么作用?他们都是普通家庭饲养的,只是在上席之前经珍珠娘娘"点化"一番,朝拜活动结束后返还他们的饲养主,他们在桌席上不只是摆设,他们主要的使命是为"珍珠娘娘"当卫生检验员,供席上有上百式供品,他们会在供席中走来走去,当发现不干净的供品时就会把它翻掉。村中有规矩,朝拜活动结束后,不被翻倒的供品会按户分到村中各家各户去,以吃平安!被活鸡、鸭掀过的供品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现象,有一次饼食中发现了一支秀花针,一次“基板”(这一种饼食)中留有头发等。
2、连天炮:在政府未禁放烟花炮竹之前,正月十七凤岗的炮竹声是连天不断的,如果你在现场呆一两个小时便知其特色,许多朝拜者多有供拜炮竹的习惯,为图个好兆头——红红火火,在朝拜时供奉上一大串炮竹,在点炮石的炮架上看看自己的炮竹打得响不响?打得连续不连续?这样下来,整天的炮竹都响个不停叹为壮观!可惜!现在已没有当日的丰采了!
3、酥糖塔:朝拜活动的桌席上还供有酥糖塔,酥糖塔由酥糖筑成,形状成塔,酥糖塔多是由村众集体、“会”(汉族民间小集体)、外来单位喜心定做的,以前在"会"之间存在竞赛之风,每年都彼此竞比谁的酥糖塔高大,酥糖塔曾一度发展到5、6米之高,由于场地与高度的限制,后来酥糖塔的竞赛之风才被约束。这也是潮汕地区所罕见。
4、头支香:所谓“头支香”就是正月十七正日吉时,凤岗村众供奉一支大香后的第一支香,传说由于“头支香”能给插香者带来好运,每年都有数以千计的人争插“头支香”,以求新年有好运气。理事会在插村众大香时都要实行禁备,当村众大香供奉仪式一毕,争"头支香"的人群就会蜂拥而挤,场面叹为观止。
5、挤石门:去过朝拜的人一定会记得在进入朝拜场地须在人潮中挤过一道石门,这石门是由两块天然的大石夹在一起形成,石门只容两人同时经过,正月十七“凤岗妈”朝拜活动成千上万的人都从这道门挤身而过。关于这个石门村中有许多传说。左边一石名为“龟石';右边一石名为“蟹石”,都是由于形似龟蟹而得名,龟被誉为长寿的象征;蟹被誉为健康的象征,所以这个石门就有了福寿的喻意。
“凤岗妈”朝拜活动还有许多传说与内容,如:求丁仔、拜大红壳桃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