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1)

元江白族是一个知书达理、勤耕善织、尊老爱幼的民族,集中居住在因远镇的因远、安仁、安定、北泽、沙浦、奔干等9个自然村,总人口6000余人。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2)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3)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4)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5)

据史料记载,元江县内居住的白族是由居住在苍山、洱海之间的大理白族先民因战事、经商等原因迁入。因远村南、村北一里左右的“系马桩”“南岳庙古柏”和“倒栽树”等古物,相传就是古代白族驻师牧马的文物标志。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6)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7)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8)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9)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10)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11)

元江白族素有“不求金玉装满柜,但愿儿孙个个贤”的传统价值观念。从古到今,其崇尚知识、重视教育之习俗为历代元江人所称道。历史上,因远白族不乏清贫寡妇帮工借钱也要设法供子女读书盼子成才的事例;现实生活中,也有父母帮工挣钱、节衣缩食供子女上学的事例。尊师重教在白族地区蔚然成风,村民对严格施教于学生的教师十分爱戴和敬重,参加工作也以当教师为荣。从晚清至今,元江白族中曾出现不少一家数代执教的“教育世家”。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12)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13)

孝老爱亲是白族的传统美德。在白族村寨,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风尚较好,夫妻、婆媳、姑嫂、妯娌之间的关系,也比较融洽。旧时,如子女有忤逆不孝的行为,族长有权召开家族会议,按乡规族约进行处理。有些村寨至今保留着农历三月召开全村老少参加的“子孙会”之传统,其主题以教育青年一代尊老爱幼、团结和睦为主。白族人见到老人都会主动打招呼、问候、让道、让座、端茶、递烟;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给老人;在老人面前不说脏话,不跷二郎腿。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14)

孝老爱亲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15)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16)

这些优良的传统,现在依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发扬,尊老爱幼、团结互助已蔚然成风。许多村寨集资组织老年协会、开办托儿所,做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17)

许多地方为老人建盖“益寿堂”,逢年过节慰问老人,并主动为鳏寡老人办理丧事,许多客居他乡、在外工作的离退休干部也乐于回来安度晚年。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18)

白族热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的待客礼节。家中来了客人,必以酒、茶招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礼。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则需满杯,他们认为“酒满敬人,茶满欺人”。喝酒时白族人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随意饮酒,不会强行劝客人喝酒。白族人就餐很讲礼仪,一般要让长辈、客人坐在上席,晚辈依次坐在两旁或下席位,并随时要为长辈和客人添饭加汤,热情侍候。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19)

白族人家的火塘是个神圣的地方,忌讳向火塘里吐口水,禁止从火塘上跨过;白族人家的门栏也忌讳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讳妇女从上面跨过;家庭内忌讳戴着孝帕的人进入,认为这样会给家庭带来不吉利。白族在对人的称谓前喜欢加个“阿”字表示亲切和尊敬。白族访友或探病时一般不选在上午;到农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时,进屋时必须谨慎。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20)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21)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22)

尽管白族村民以艰苦朴素、勤俭持家著称,但对修桥铺路、挖沟引水、集资办学、救灾济穷等社会公益之事却从不吝啬,而是热心相助,慷慨解囊。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23)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24)

白族的民俗民风(白族崇尚礼仪的民族)(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