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50年11月4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前夕(第一次战役于1950年11月5日结束),毛泽东主席和彭德怀等人即对美军下一步行动趋向进行了研究。

根据第一次战役于1950年10月25日开始后,美军在对志愿军兵力、作战企图等关键战场信息均无法判明的情况下依靠机械化优势迅速脱离战场的事实,毛主席和彭德怀得出了“因消灭敌人不多,我军实力尚未完全暴露,美军还可能重新组织反攻”的结论,并据此为即将发起的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制定了“如敌再进,让其深入后歼灭之”的总体战略。

1950年11月5日,毛主席和彭德怀制定出了“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中采取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计划在西线集中第一批入朝的志愿军6个军共约23万余人将美军诱至温井、妙香山一线歼灭,计划在东线集中志愿军9兵团3个军共约15万人将美军诱至长津湖地区歼灭”的作战计划。

长津湖战役后期(长津湖之战前的情报战)(1)

同日,毛主席和彭德怀电令刚抵达东北尚未开始入朝作战整训的志愿军9兵团立即入朝,9兵团仅用两日即全部渡过鸭绿江。

《孙子兵法·计篇》有言:“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尚未结束、第二战役即将开始,毛主席和彭德怀就能做出如此周密的战前部署、制定出极为高明且正确的作战计划,志愿军在第二次战役取得的辉煌胜利其实就是水到渠成。

果不其然,1950年11月6日,第一次战役结束的次日,美军即开始向前推进,准备发起试探进攻。

1950年11月7日,美军向飞虎山、德川等志愿军阵地发起进攻,第二次战役正式打响。

按照战前制定的作战计划,志愿军在稍作抵抗后便开始后撤,诱敌深入。

麦克阿瑟不知是计,一再催促前线美军将领向前推进,以期实现其“圣诞节前结束战争”的美梦。

这种情况下,前线美军将领的战争节奏被打乱,一改之前的谨慎,开始轻敌冒进。

尤其是东线战场,美军第十军共10万余人,志愿军9兵团的15万余将士与其相比并不占有太大优势,但是在东线战场最为关键的长津湖之战中,志愿军9兵团集中了除第26军第78师第233团外的15万兵力,第十军军长阿尔蒙德却仅投入了美军陆战第一师和步兵第七师一部共约3万兵力,志愿军的兵力优势达到了5:1,未战而得先机。

之所以会如此,其实与长津湖之战前的情报战是密切相关的。

长津湖战役后期(长津湖之战前的情报战)(2)

02

1950年11月初,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进入尾声,毛泽东主席根据美军依靠机械化优势快速脱离战场、志愿军各部歼敌不多的情况预判出一场新的大战势必要爆发。

由于抗美援朝前志愿军采取的保密措施效果极佳、第一次战役志愿军同美军之间的战斗多为遭遇战,导致美军直到第一次战役进入尾声仍未判明志愿军兵力、作战企图等关键战场信息。

依据这一有利条件,毛泽东主席决定在即将爆发的第二次战役中采取“隐蔽实力,诱敌深入”的作战方针,以期在局部战场集中优势兵力达成通过一到两次战斗歼灭美军五到七个团的作战目的。

在美军强大的情报搜集能力、多样的情报获取手段面前,要做到“隐蔽志愿军真正实力”谈何容易,但是在毛主席的运筹帷幄之中,长津湖之战前的情报战在第一次战役尚未结束之时正式开始。

1950年11月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报道了经毛主席亲自修改的志愿军入朝参战的消息,具体播报内容为:志愿军在保护鸭绿江边的中国水力发电站

毛主席亲自修改的播报内容可以称得上是长津湖之战前的情报战的神来之笔,因为这条内容背后所蕴涵的“志愿军入朝部队规模有限、只要鸭绿江边的中国水力发电站不受到威胁志愿军就不会大规模入朝”等重要信息准确抓住了对手的软肋。

长津湖战役后期(长津湖之战前的情报战)(3)

当时,成功指挥美军登陆仁川并扭转朝鲜战局后,麦克阿瑟的声望达到了顶峰,他开始变得自大、傲慢、固执,这使得他十分轻视中国和中国军队,认为中国不敢派兵进入朝鲜。

其实,第一次战役中,前线美军已经通过牺牲志愿军遗体上的随身物品判断出至少有两个志愿军军级单位进入朝鲜,并据此推断出入朝志愿军的兵力在五到七万之间。

如果麦克阿瑟能放下对志愿军的轻视,那么依靠美军强大的情报实力是可以探查到志愿军入朝兵力的。

但是,麦克阿瑟却不仅认为五到七万志愿军影响不了朝鲜战场的大局,还认为五到七万志愿军已经是中国出兵朝鲜的极限。

这正是麦克阿瑟的软肋。

为了使麦克阿瑟更加确信志愿军入朝部队规模有限,毛主席又出招了。

1950年11月5日,第一次战役结束的当天,毛泽东主席致电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指出:“为了迷惑人的目的,目前还是不宜以志愿军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而应以人民军总司令部的名义发表战报,但在战报中应当有几句话提到此次作战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参加,并且打得很勇敢。”

1950年11月7日,在志愿军9兵团已经全部渡过鸭绿江的情况下,新华社第一次公开报道了经毛主席和彭德怀商议后由志愿军司令部起草的战报,内容十分简单:“人民军最近在朝鲜西北部的作战中取得重要胜利。在此次作战时期,有中国人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部队和人民军一道参加了作战。”

这份战报很好地隐蔽了志愿军的实力,再加上志愿军在当天开始的战斗中稍作抵抗就有计划的后撤,更让麦克阿瑟确信规模有限的志愿军影响不到战争胜负,于是便开始不断催促前线美军将领大胆向前推进。

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之战打响后,美军方才判明“志愿军大兵团介入”,韩国战史气愤的称这一失误“犹如瞎子丢了拐棍”。

后来,有军史专家称赞:“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播报内容和新华社的报道,是毛主席利用公开信息在情报战中成功实施的瞒天过海之计。”

长津湖战役后期(长津湖之战前的情报战)(4)

03

1950年10月,美国总统杜鲁门通过不同渠道收到了多份“中国集结在东北的数十万军队已经做好入朝作战准备”的情报,这些情报使他无比担忧中国军队大规模介入朝鲜战争会影响到整个战局,于是,他于10月15日从华盛顿乘飞机到威克岛同麦克阿瑟面谈。

麦克阿瑟认为杜鲁门此举太过大惊小怪,但是出于礼节还是去见了杜鲁门,并且为了打消杜鲁门心中的忧虑还对他说:“安了亲,中国介入朝鲜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中国集结在东北的数十万军队中仅有五到六万能够入朝作战,退一步讲,即使中国军队大规模入朝,没有战机掩护且装备简陋的他们只能在战争中成为被大规模屠杀的对象。”

接着,麦克阿瑟又拍着胸脯向杜鲁门表示:“朝鲜战争我们赢定了。”

长津湖战役后期(长津湖之战前的情报战)(5)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当麦克阿瑟带着轻视和不知从哪里来的自信去看待中国和中国军队时,时任远东美军情报部门主管且是他最信任的部下威洛比在10月下旬提交给美国总统杜鲁门的电报中称“进入朝鲜的中国军队仅有两个团共3000人”。

事实上,中国人民志愿军已于1950年10月19日跨过鸭绿江,在威洛比发电报时,入朝的志愿军有6个军共23万余人。

1950年11月5日,抗美援朝第一次战役结束后,麦克阿瑟和威洛比仍然不相信志愿军已经大规模入朝,尽管此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在远东的分支机构已经获取了中国军队大规模入朝的情报,也没能引起麦克阿瑟的重视。

尤其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出广播、新华社报道中国志愿部队在朝鲜西北部参战的消息后,麦克阿瑟更加不相信中国军队大规模入朝的情报,却只相信广播。

1950年11月7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开始的当天,威洛比在发给华盛顿的电报中坚称“入朝中国军队只有16500人到34500人之间”,实际上,志愿军9兵团于当日全部渡过鸭绿江,志愿军入朝总兵力已达38万人

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之战打响,麦克阿瑟才获悉包围美军陆战1师的志愿军部队就有十余万人,但却为时已晚。

长津湖战役后期(长津湖之战前的情报战)(6)

04

1950年11月27日,长津湖之战打响,志愿军9兵团仅用一天时间就成功将美军陆战1师和美军第7步兵师一部分割包围在柳潭里、下碣隅里、新兴里三个地区。

面对美军的飞机、打炮、坦克,志愿军9兵团将士们不怕牺牲、顽强作战,一个志愿军连队在进攻美军阵地前隐蔽于雪地中全部冻死,另一个志愿军连队在守卫阵地时被冻成了“冰雕连”。

此战,志愿军9兵团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战后,美国《朝鲜战争——未透露的内情》一书这样称赞志愿军描写:“陆战队从未见过如此众多的中国人蜂涌而至,或是一次次地顽强进攻。……中国军队视死如归的精神使陆战队肃然起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