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原来是这么来的,不看怎知道,你们知道否?

怎么才能称得上相濡以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1)

相濡以沫,是出自庄子的一句名言,“相濡以沫”的本义是批判君主专制,违背“道德"的虚“仁义”。

由于信奉庙堂伪道的西晋儒生,郭象,系统篡改(庄子)原文,彻底曲解(庄子)真义,“相濡

以沫"才从贬义转为褒义。

《大宗师)如是说:“泉涸,鱼相与处于陆。与其相响以

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

两忘而化其道。”

第一句“泉涸,鱼相与处于陆”,阐明鱼不应“处于

陆”,而应处于水《齐物论》称为“正处”。 庄子贬斥君

主专制抽干江湖天道的“上善之水"(《老子》八章),强迫

民众处于庙堂伪道的“泉涸”之陆,使民众从生而自由,变

成生而不自由。

第二句“与其相响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

湖”,“江湖”喻“道德”,"响濡"喻“仁义”,正是运用道家价

值序列“道德仁义”,批判儒家价值序列“仁义道德”。庄子

认为,与其强迫民众“处于陆”,再对民众施舍“相响以湿,

相濡以沫”,进而强迫民众时刻不忘“皇恩浩荡”,不如让

民众处于真仁真义的自由“江湖”,忘记假仁假义的“相响

以湿,相濡以沫"。

第三句“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批

判庙堂伪道把尧舜视为“仁义"圣君,把桀纣视为“不仁

义”恶君,仅知“誉尧而非桀”,不知“仁义”圣君与“不仁

义"恶君一样,强迫民众处于“泉涸”之陆。只有“两忘"王

霸伪道,方能化归“江湖”真道。

怎么才能称得上相濡以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江湖)(2)

本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