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书刊装帧也经历了从起步到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教科书出版的逐渐成熟,众多艺术家对教科书装帧设计的参与,都对这一时期“新式教科书”的装帧设计产生影响 ,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宋版书和清版书有什么区别?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宋版书和清版书有什么区别
清末,中国开始了近代化进程,书刊装帧也经历了从起步到较为成熟的发展阶段。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技术等因素的影响,教科书出版的逐渐成熟,众多艺术家对教科书装帧设计的参与,都对这一时期“新式教科书”的装帧设计产生影响。
1905年,清政府设置学部,标志着主管新式教育机关的独立存在,也意味着中国教育步入近代化的轨道。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新式学堂开始兴起,同时开始出现了汲取西方先进教育内容和方式的近代教科书。我国自编教科书始于1897年由陈懋治、杜嗣程等人编撰的《蒙学课本》(《新订蒙学课本》),但整套课本不按学制编制,也无插图和教授书辅助。清末时期,以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出版机构,在致力于教科书内容近代化的同时,开始逐渐注意到教科书的版式设计、插图绘制等书籍装帧设计的意义。
清末,受西方文化、印刷技术的影响,中小学教科书在装帧设计艺术上发生了一系列的新变化。教科书的纸张选择发生变化,并实现双面印刷,出版者开始重视插图,受西方影响,插图设计开始出现阴影等绘制方法,教科书装帧设计艺术同教科书内容一道,共同促进了清末教科书从传统启蒙读本走向实用化、通俗化。
这一时期的教科书虽然整体面貌色彩较为单一,但以商务印书馆和文明书局为代表的教科书出版商,共同摸索出的一套教科书出版的基本规律,为今后教科书更加成熟、更具趣味性奠定了基础。
19世纪,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我国建立了一些具有现代概念、运用先进机器印刷的出版社,西方铅印技术由此传入中国,传承了千年的传统雕版印刷术逐渐被取代。鸦片战争后,以近代民营印刷企业为主体,西方印刷术的凸版、平版、凹版三种印刷术引入国内。20世纪初,机械化的印刷术已成为中国印刷业的主流。随着西式印刷技术的普及,这一时期的教科书主要是采用石印技术和铅印技术。比如1901年,上海澄衷学堂出版的《字课图说》,由清刘树屏编写,吴子城绘图,已配有用石印技术印制的黑白插图762幅,图画精细。次年,无锡三等公学堂的《蒙学读本全书》,“采用楷书石印,附有图画”。当时最为出名的商务印书馆编印的英文教材《华英初阶》《华英进阶》则使用了铅印技术。彩色石印和照相石印是当时比较先进的印刷技术,这种印刷方法使得彩色印刷成为可能,可以印刷彩色课本、图画和地图。据记载,最早出现彩色印刷的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该教材中附有多幅彩色插图,开国内儿童读物彩色插图之先河。
随之,“洋纸”替换软纸,双面印刷得以实现,书籍装订形式由线状发展到平装、精装。随着西式印刷技术的普及,在清朝晚期,以商务印书馆为代表的民族印刷企业崛起。
中国手工纸业历史悠久,本土生产的手工纸亦被称为土纸,随着近代印刷术的引进,与之相适应的洋纸、白报纸、道林纸等亦输入中国。由于机制纸和手工纸的生产过程、制造方法截然不同,两者的质量亦不同:机制纸纸面光洁,厚薄均匀平整,纸张牢度强,不渗水,可以双面书写印字;手工纸则纸面不光洁,质地松脆,强度差,渗水,只能单面书写印字。机制连史纸、毛边纸开始取代了部分手工连史纸、毛边纸的市场份额。
我国过去学塾的用书,如“三、百、千”、四书,五经以及其他一些辅助读物,都是土纸印制。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传入,近代出版业中“洋纸”替换软纸,并实现双面印刷。从商务印书馆的《最新国文教科书》起,改用了有光纸。但有光纸有反光作用,易伤儿童视力,而且纸质较脆,不宜经久耐用,又容易发黄,用来印刷小学语文教材,极不适宜。后来教科书又改用新闻纸,每册供一学期用,每学年用两册。
印刷技术的发展、纸张的丰富使儿童教科书的繁荣出版成为可能,是呈现精彩装帧设计作品的技术基础。
清末教科书基本为单色书页纸,黑色、红色字体印制。(例如《蒙学读本全书》)。到了商务印书馆的《最新教科书》与文明书局的《蒙学读本全书》,则开始出现彩色图像的案例。《绘图文学初阶》首次在教科书中大量采用照片作为插图,但由于当时的印刷条件与技术较弱,插图的效果不佳,许多图片给人以灰蒙蒙的感觉,轮廓和线条都不清晰,这成为《绘图文学初阶》在形式上的一大不足。
众多艺术家的参与也影响了教科书插图设计的面貌。据记载,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近代第一家教科书专门出版机构益智书会即注意到教会学校教学的实际需要,形式上已有了图说一类的课本的出现。上海澄衷学堂的《字课图说》(1901)、无锡三等公学堂的《蒙学读本全书》(1902年,上海文明书局印刷),都附有石印图画,形式内容均比较美观。《蒙学读本全书》成功占领教科书市场后,文明书局联络一批有识之士,其中包括吴观岱、许文熊和赵印等无锡画家,在教科书的插图设计上逐步完善。《最新教科书》是商务印书馆成功推出的第一套教科书,张元济、高梦旦、蒋维乔等商务印书馆同仁对于编辑《最新教科书》颇费心力,不仅对课文内容反复推敲,还首次在课文中配有雕刻精美的插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新初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作为“最新教科书”的首册,60篇课文中配有的插图多达100余幅,此外还附有多幅彩色插图。
插图设计是教科书装帧设计的重要元素,学生通过直观地观察课文插图,就能读懂课文。晚清时期的许多教材编者也已认识到,插图对于中小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清同治、光绪年间,基督教会开设了西式学校,并以西学各科编写教材。1862年,清政府开设了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以后,各地也纷纷设立新式学堂。新式学堂开始出现由学堂、书商编写的新教材,这些教科书除了传授中国的传统文化外,还大量引入了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以及西方书籍插图。
清末的教科书插图主要继承中国传统绘画手法和风格特征。传统绣像小说中的回回图、蒙学读本上的木刻版画、古代画谱与传统年画对晚清教科书插图风格影响较大。在很多教科书插图中,传统的家具、屏风、桌上的物件以及摆设,人物衣服的纹饰,人物的发型,面部表情等都是传统技法。树木与山石的表现,近景的石头与远处的山水表现,也都继承了传统绘画以及版画的风格。
随着“西学东渐”和新学的兴起,教科书插图也开始受到西方画法的影响:透视法、明暗法的运用以及对西方版画的借鉴都能在其中找到踪迹。《最新地理教科书》第一册第四十课《西藏》,画面完全采用了雕版画的表现形式,素描关系与明暗关系俨然西方绘画的典型,准确、细致地刻画了动物形象。
插图与文字二者互相补充、联系,图与文一样,是书籍内容的一部分。随着出版业的近代化,书籍插图编排也日趋多样化。晚清教科书插图的编排形式主要有上图下文(或下图上文)、上下两图、方格插图、不规则插图等多种编排形式。
上图下文(或下图上文)的编排形式在我国出现最早,在晚清时期的教科书中也很常见。这种编排形式,对于识字不多的小孩来说,更容易了解课本中的内容。上文下图正好与上图下文相反,书页的上半部分是文字,下半部分是插图。
上下两图就是在一面书页上有上下两幅插图,如《最新修身教科书》第一册中的一课,在一面书页上分为上下两层,各有一幅插图,中间用线条将两图分开,最上方是课文标题,以此来说明插图的内容。在有的教科书中,上下两图之间,没有分隔线。
有的图书的插图比较小,在一页上有多幅插图,为了使插图规整划一,就将一面划分成一个个小方格,在每个小方格里放置一幅插图。《字课图说》(1901年)最为显著的就是它的编排形式,字与字之间、字与释义之间、字与插图之间都用方格隔开,一目了然。
以上几种插图的编排,比较规范整齐,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不是文字对图有限制,就是图对文字有限制。另有一种不规则插图就没有这种限制,比较自由,或插图紧跟文字,或文字紧跟插图。《最新教科书》在插图编排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规律,即同一篇课文的文字和插图须编排在同一个展开页上(插图与文字融合,在其上下或左右,一般不单独占一页)。这种排印形式保证了课文和插图的真正融合,版式更加灵活多变,因此为后来各家出版机构所遵循。
清末教科书主要有上图下文、上文下图、方格插图、不规则插图几种编排形式。
作者: 中国百年教科书整理与研究课题组